云南游记,三,喜洲古镇~白族风情的诗意栖居

德哥~zhang bao de

<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3日,结束双廊古镇游览后,我们来到了喜洲古镇,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白族聚居地。‌‌</p><p class="ql-block">大理苍山洱海间,喜洲古镇静伫立,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散发着浓郁的白族风情。这里,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筑格局,尽显白族人民的智慧与匠心。严家大院,这座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白族民居瑰宝,以其精美的木雕、石刻、彩绘,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荣耀,成为喜洲商帮传奇的见证。</p><p class="ql-block">漫步古镇,扎染的蓝白世界令人着迷。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扎染以其独特的技艺和绚丽的色彩,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那些蓝底白花的布料,仿佛将大理的天空与洱海的碧波凝固在一方寸之间,成为白族文化独特的符号。</p><p class="ql-block">老舍先生的《滇行漫记》中,喜洲古镇被描绘得如诗如画,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共存。喜洲古镇,不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承载着白族人民记忆与梦想的岁月长歌。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洱海西岸,闪耀着独特的白族文化光芒,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成为人们向往的诗意栖居之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喜洲古镇 老舍原文《滇行短记》</p><p class="ql-block">喜洲古镇在老舍先生的《滇行短记》中被描述为一个“奇迹”。他写道:“我想不起,在国内什么偏僻的地方,见过这么体面的市镇,远远的就看见几所楼房,孤立在镇外……进到镇里,仿佛是到了英国的剑桥,街旁到处流着活水:一出门,便可以洗菜洗衣,而污浊立刻随流而逝。”“不到一里,便是洱海。不到五六里便是高山。山水之间有这样的一个镇市,真是世外桃源啊!”‌‌</p><p class="ql-block">老舍先生对喜洲古镇的赞美不仅体现在其自然环境的优美,还在于其建筑和文化的独特魅力。他提到这里的深宅大院雕梁画栋,许多祠堂金碧辉煌,给人一种仿佛置身于英国剑桥的感觉。</p><p class="ql-block">此外,老舍先生还特别提到了喜洲古镇的严家大院,这座建筑是严家庞大的商业帝国的产物,展现了喜洲商人在清末及民国时期的辉煌历史。</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老舍先生在《滇行短记》中对喜洲古镇的描述充满了赞美和惊叹,将其视为一个兼具自然美景和人文底蕴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喜洲古镇环境优美,小石桥流水,白墙黛瓦,充满诗情画意。小石桥横跨在潺潺的溪流上,桥下碧水清澈,倒映着岸边的风景。白墙黛瓦的房屋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两岸,古朴典雅,充满了历史的韵味。漫步在古镇的青石板路上,仿佛置身于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中,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喜洲村头,静静伫立着两棵古树,一阴一阳,恰似大自然的双生子,诉说着天地间的奥秘。阳树逢春,嫩芽吐绿,生机蓬勃;阴树入秋,金黄落叶,飘零归根。阳树盛夏,硕果累累,馈赠自然的恩泽;阴树四季,枝桠光秃,坚守无果的孤寂。它们扎根于这片充满白族风情的土地,背后是喜洲古镇的青瓦白墙,远处是苍山洱海的秀美风光。这两棵树,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喜洲古镇的守护者,见证着岁月的变迁,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喜洲古镇的璞真扎染体验馆是白族扎染文化的展示窗口与体验场所,它坐落于喜洲古镇的周城村,是中国第一个白族扎染博物馆。这里不仅展示了白族扎染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还为游客提供了亲手体验扎染制作的机会。</p><p class="ql-block">白族扎染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大理地区,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东汉时期。扎染以棉布为原料,使用天然植物染料,通过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晒干、拆线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其图案多为自然形的小纹样,分布均匀,寓意吉祥,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p><p class="ql-block">在璞真扎染体验馆,游客可以深入了解扎染技艺的全过程,甚至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扎染作品。这种“非遗+旅游”的模式,不仅让游客感受到白族扎染的独特魅力,也为这一古老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喜洲古镇的扎染体验馆内,各种扎染布料琳琅满目,色彩鲜艳,图案丰富多样。这些布料以棉布为主,通过传统的扎染技艺,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白族的工艺美术在扎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工匠们巧妙地运用扎、缝、捆等手法,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图案,如花鸟鱼虫、几何图案等,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白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p><p class="ql-block">扎染作为白族文化的瑰宝,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白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承载着白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通过这种方式,白族的传统工艺得以代代相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p> <p class="ql-block">在喜洲古镇的扎染体验馆,各种扎染布料色彩斑斓,图案丰富多样。白族扎染以蓝白为主色调,蓝色象征着蓝天与大海,白色代表着纯洁与美好。这些布料上,花鸟虫鱼、几何图案栩栩如生,每一幅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展现出白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扎染不仅是一种传统工艺,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让游客在欣赏与体验中感受其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严家大院位于大理喜洲古镇,始建于1907年,是喜洲商帮首领严子珍的府邸。大院由“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走马串角楼”等白族民居特色院落和1936年建成的“小洋楼”组成。其建筑融合了白族传统与西方元素,门楼威严壮观,内部木雕、石刻精美绝伦。这里曾是商贾云集之地,见证了严家的辉煌与喜洲商帮的兴衰。</p> <p class="ql-block">“平章世第”是严家大院照壁上的题字,其历史渊源深厚。严家大院位于大理喜洲古镇,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而“平章世第”这一题字与大理国段氏家族密切相关。段氏家族在云南历史悠久,段思平于937年建立大理国,段氏家族成为名副其实的“出将入相”贵族名家。元朝时,大理国段氏家族后裔段功因战功被封为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平章世第”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严家大院的主人严子珍凭借茶马古道的商机创立“永昌祥”商号,创造了商业传奇。将“平章世第”题于照壁,既彰显了家族的荣耀与历史传承,也激励后人传承先辈的智慧与勇气,体现了深厚的文化传承和家风教育。</p> <p class="ql-block">喜洲古镇的转角楼是古镇建筑中独具特色的存在。它通常位于街巷的转角处,巧妙地连接着不同的建筑空间。转角楼多为木质结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古朴典雅,尽显白族建筑的灵动与精致。其独特的造型不仅方便了人们的通行和交流,还为古镇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站在转角楼前,仿佛能听到时光的回响,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它见证了喜洲古镇的繁华变迁,承载着白族人民的智慧与记忆,是古镇历史文化的重要符号,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欣赏,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喜洲古镇,这座沉淀着千年历史的小镇,如今依旧商贸繁华,游人如织。走进古镇,古朴的街道两旁,店铺林立,琳琅满目的商品令人目不暇接。有传统的白族扎染,色彩斑斓,图案精美,每一块布都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还有各种特色小吃,如喜洲粑粑,外酥里嫩,香气扑鼻,吸引着游客们纷纷品尝。街巷中,人潮涌动,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们穿梭其间,或驻足观赏,或拍照留念,欢声笑语回荡在古镇的上空。古镇的商贸活动也十分活跃,商贩们的叫卖声与游客们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热闹非凡的生活画卷。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融,传统与时尚碰撞,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活力的时光隧道,感受着喜洲古镇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喜洲古镇的正义门是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始建于清朝末年,为重檐歇山顶阁楼式建筑。它坐东朝西,是喜洲镇的西大门,门洞近四米宽,有两扇朱红色的铁质大门。旧时在外的游子回到喜洲,不管身份地位如何,到了正义门都需步行进入,以示对家乡的尊重。正义门的门楼上是魁星阁,阁内塑有持毛笔的魁星像,魁星是主管文坛之神,旧时读书人将其奉为明神,祈求文运亨通。如今,正义门不仅是进入古镇的重要通道,也是游客感受古镇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景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摄影、德哥、Vivian Zhang;</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策划、剪裁、编辑、德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字、视频录制、德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审核、德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①照片、字上图下;②部分风景建筑照(网络配图);③资料、网络提供;④音乐、网络配音;⑤致谢网络图片作者。——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