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潮》所想到的

梅铭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看《潮》所想到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昨天下午观看了投放市场不久,反映萧山大围垦的电影《潮》。观后,感觉遗憾有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是少了当时萧山千军万马、波澜壮阔、声势浩大的围垦场面。而这本是无数次发生的历史真实。不过这可以理解,因为拍摄这场景,需要成千上万的资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二是细节的不真实。比如说即便现在,萧山也难见到一匹马,但电影里多次出现黑马在围垦拉泥的镜头,而且还有杀了吃马肉的画面。再比如挑泥的土箕不是我们当时用过的工具,妇女的穿戴也不是当时萧山女人的装束。虽然,艺术来自生活,高于生活,但若讲究些细节、道具的真实,则该电影会更接地气,更符合当时的现实,更具艺术的感染力。毕竟当时挑过围垦的大多数人还在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不过话说回来,我还是非常好评甚至感谢萧山企业家金光炎先生与浙江传媒学院万波导演对此电影的资金投入和精心创作。因为是他们的付出与努力,才填补了空白,才得以使萧山大围垦留在电影中,保存在音像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说到这,我一直纳闷,如此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如此极具现实意义的重大题材,为什么我们官办的影视机构一直无动于衷,一声不响?反而要凭民间的一己之力、个人行为才将萧山围垦搬上银幕?这不是一大问号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再:这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称为“人类造地史上奇迹”的萧山大围垦,在萧山竟没有一座纪念馆?这不是欠帐,又是什么?这不是漠视,又是什么?这不是缺少对围垦的感情,又是什么?若有朝一日,别的区弄个像模像样的围垦纪念馆之类的,萧山人的脸面往哪里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我知道党湾镇庆丰村有个“萧山围垦历史陈列馆”,我曾去参观过。说句实话,我佩服庆丰人有如此举动,才使参加围垦的人在这里能回望那艰难困苦的岁月。但仅凭一村之力,你可想象,它的资源、财力、人力毕竟是有限的啊,其档次只能到如此程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我参加过多次围垦。清晰地记得,冰天雪地,踩着吱吱响的薄冰,从河底挑着一担沉甸甸的沙泥,低着头,弓着腰,一脸痛苦,一脚一脚地沿着很高的坡度,艰难地往堤顶上蹬。一担复一担,一日复一日,一次复一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多少人,多少年,付出的辛劳,流下的血汗,总算有了回报。你看,菜花金黄,稻浪翻滚,良田万顷,沃野无边……但怎么会一早醒来,一纸公文,说划就划,就勿属萧山了呢?这一划,成了萧山人永远的痛。如此,萧山就没有腾挪的空间,没有发展的余地。当时不是说“谁出工,谁受益;谁出力,谁享受”吗?怎么讲话这样不算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萧山围垦意味着什么?这是萧山人命之所系,魂之所系,是萧山人根之所在,精气神之所在。要知道这是萧山人共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象征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须知,这是成千上万的萧山人披星戴月,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从内地赶往江边,喝着咸水,吃着霉干菜,睡在草窝里,有时还饿着肚皮,用汗水,用鲜血,甚至是生命才换来的啊。</b></p> 海涂变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