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又一村】摄途漫笔<br> 《乙巳新年走闽粤》(43)<div> <font color="#9b9b9b"><i>——2025.2.6</i></font><br><br></div><h1><font color="#167efb"><b> 廿二. 海滨邹鲁潮州城(4)</b></font></h1><div><font color="#167efb"><b><br></b></font></div> <br> “萼庐”出门右拐20米就到了潮州最有名气的牌坊街。太平路历史上曾有 39 座明清石牌坊,最早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 年),现存 23 座(含近年新增的 “十相留声坊”),但老的尽毁,见到的都是 2006 年修复工程中按历史原貌重建的。<div><br></div> <br> 只见一座座古朴典雅的牌坊,它们错落有致地排列在街道两旁。其设计与建造严格遵循着古代的规制,无论是雕刻工艺还是建筑风格,都尽力还原了昔日的风貌。每一座牌坊都有着独特的意义,有的是为了表彰科举高中的文人,有的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贤达,尽管这些牌坊都是新建的,然而也生动地展现了潮州深厚的文化底蕴。<div><br></div> <div><br></div> 历史上为潮州商帮聚集地,牌坊街现聚集非遗工坊、潮绣店、陶瓷、手拉壶铺等。以及潮州牛肉丸、芋泥饼、工夫茶等老字号店铺,形成 “非遗 + 文旅 + 商业” 融合的特色街区。<div><br></div> <br> 清末民初,随着南洋华侨返乡经商,东南亚殖民地风格的骑楼建筑被引入潮州,牌坊街与太平路、东门街原有的明清商业街结合,形成 “楼下商铺、楼上住家” 的商住两用格局。这种 “外廊式” 建筑既保留了岭南传统骑楼的防雨防潮功能(如连续柱廊、遮阳棚),又融入南洋建筑的雕花拱券、彩色玻璃窗等元素,甚至部分骑楼的山花装饰带有巴洛克风格,成为潮州侨乡文化的物质载体。<div><br></div> <br> 2006 年牌坊街修复工程中,骑楼遵循 “修旧如旧” 原则,保留了 1920 年代改造时的南洋元素。<div><br></div> <br> 骑楼多为 2-3 层,首层柱廊形成公共步行空间(俗称 “五脚砌”),二层以上外挑阳台,立面以红砖、灰塑、彩瓷拼花装饰。例如太平路中段的骑楼,柱础多为西式宝瓶造型,而窗楣却保留潮汕传统的 “寿” 字纹,体现 “洋为中用” 的智慧。<div><br></div> <br> 骑楼底层曾是米铺、药材行、银庄等老字号的聚集地,如今仍保留手拉壶、潮绣、朥饼等非遗店铺,楼上则多为民居或客栈。这种 “前店后宅、下商上居” 的模式,延续了潮州古城 “街宅合一” 的市井生态。<br><br> <div><br></div><div>谢谢观赏</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