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日,我们一行来到莲花县长埠煤矿旧址,见到曾经在该矿工作18年的周日如,没想到他对煤矿竟是如此的思念,始终惦念着煤矿给他带来的能量、希望和光亮,更想念着当年尘土飞扬的采煤场景,流露出对煤矿因关闭而归于尘土后的落寞情感。在那片煤海下,隐藏着无数的故事,而他的故事更是与煤矿的光与尘紧密缠绕,熠熠生辉又饱经沧桑。 1956年10月,周日如出生在莲花县南岭公社胜利大队(现南岭乡长埠村),高中毕业后被村里选派参加县委路线教育工作队,从此开启了他的人生之路。随着一场场宣传活动的推进,周日如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表达与组织能力,使得自己的青春有了别样的厚重色彩,也为日后人生轨迹的延展筑牢根基。胜利大队向来就是莲花县的一个产煤地,宣传队也会走进煤矿,他自然随同参与。见到煤矿工人的喜悦样子,他的内心萌生出进入煤矿工作的想法。1977年1月,恰遇煤矿招工,他得到大队领导的批准,抓住机会,实现了愿望。 进矿后,周日如在井下当采煤工。身形略显单薄的他,怀揣着满腔热血,跟着师傅进入那黑暗幽深的矿井。矿井里,潮湿闷热的空气、狭窄局促的巷道没让他退缩半步。他一头扎进地下世界,吃苦耐劳,艰辛劳作,采煤的活儿又脏又累,他咬牙坚持,没有丝毫怠慢。 这一年,全国恢复高考。在井下工作的他,也没有特意请假,只是在暗地里复习备考。他虽然不幸落榜,但没有因此而丧失信心,继续努力工作。他总是不畏疲惫,平日里细心学习各项挖煤技术,收工时还主动帮着师傅和工友们扫尾。在井下,大家都免不了受点伤,他手臂上留有一处明显的疤痕,便是当年煤炭嵌入伤口且无法清理干净的结果。矿区领导看在眼里,多次表扬他,而他总是憨憨一笑,觉得自己不过是做了该做的事。这份在矿井下的坚守,不仅为他赢得了工友们的尊重,更为他后续的成长之路积攒了深厚的力量。 他虽然居住在煤矿出入路口不远处,儿时也在煤矿及其附近玩耍,但真要知晓煤矿发展的一些历史,则是在他进矿之后。1956年,南岭公社进入高级合作社后,将社办和村办煤矿及煤窑转入管理,并成立了胜利大队煤炭厂,有固定职工32人,原煤产量3614吨,产值3.7万元。1958年5月1日,该厂被莲花县接管,变为县属单位;1961年9月,改名为长埠煤矿。 1963年,长埠煤矿着手改造老井,扩建新井,建成1号生产井,标高+300米,固定资产达9万余元。1966年,省煤炭局投入更新改造资金600万元,前后实收资本金(含企业自筹)约1200万元,采用“边设计、边开工、边生产”的三边政策兴建东风井(2号坑口),井口标高+250米。建井时遇到社会特殊时期,资金、物资、设备及人员等方面得不到保障,上级决定由基建项目井变为改造项目井,生产能力由12万吨核定调整为9万吨,矿井采用平峒暗斜井开拓方式;当年的原煤产量为8564吨,产值8.77万元。1969年,建设3号坑口,距1号坑口700米,为平峒暗斜井开拓,属1号坑口西翼风井;生产能力为年产1万吨;还对主巷道进行升级改造。1970年煤矿上缴税金2.77万元,实现利润3.5万元,分别是1965年的4倍多和3倍多。 1975年,建4号井。到1979年,东风井(2号)基本建设完工后,关闭1号生产井,与2号井合并称为1号井,3号井和4号井随之递成2号井和3号井,此后煤矿便一直保持着这样的格局。<br data-filtered="filtered"> 1972年以后,全省各地小化肥工业崛起,而莲花县的无烟煤煤质好、含氮量高、机械强度高、热量高等特点适应化肥生产,受到省内外22家化肥厂的青睐,需求量猛增,刺激莲花县煤炭工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此时段,全县有国营和集体煤矿168家,联办煤矿270家。南岭乡首屈一指,煤矿众多,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长埠煤矿作为业界的佼佼者和领头羊,更是打头阵。 随着煤矿不断发展,经济效率不断提升,长埠煤矿从萍乡引进制造土电技术一改以前的油灯,蜡灯等,开始采用电石(乙炔)灯。同时,购买绞车作为提升工具,淘汰铁皮拖箕,用电机车进行运输,成为当时全县第一家使用电机车运输的煤矿,实行半机械化生产。 1978年,煤矿的原煤产量达75124吨,产值120.94万元;至此年度,累计生产原煤1960324吨。因连续多年生产不断攀升,成绩骄人,煤矿也于1978年被评为全省“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同时矿二坑口还获得全省“工业学大庆先进班组”荣誉称号。 周日如清晰地记得:那天,载誉归来的矿领导下车后步行进入矿区,道路两旁早已聚集了翘首以盼的职工,有人挥舞着简易的彩旗,有人摇摆着捆扎在一起的绿色树枝,有人扯着嗓子呼喊,无不饱含着满满的热情;欢呼声、爆竹声响彻整个矿区,矿长快步走向职工群众,一一握手致谢。那一刻,共同奋斗后的喜悦惺惺相惜,这热烈的场景深深打动着矿工们,周日如的眼中也闪烁着泪光,深知这份荣誉背后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 接下来的日子里,整个煤矿仿佛被注入了更强的动力。在工作面上,矿工们干劲更足,他们以“工业学大庆”为精神指引,互相较劲,看谁能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挖更多的煤、出更多的力。周日如所在的班组更是一马当先,每天下井前,大家都会聚在一起,喊着响亮的口号,给自己打气加油。矿区里,宣传栏也焕然一新,张贴着大红喜报,上面写满了此次获奖的事迹以及对未来煤矿发展的展望。黑板报上,画着矿工们热火朝天干活的场景,旁边配着激昂的文字,激励着每一个路过的人。家属区里,家属们也都喜气洋洋,她们为丈夫、儿子们的成就感到骄傲,做好饭菜,等待着亲人们下班归来。而那些年轻的矿工子弟们,看着父辈们如此风光,心中也暗暗立下志向,将来也要投身矿山,延续这份荣光,为煤矿的持续辉煌添砖加瓦。 伴随着多年来的蓬勃发展,长埠煤矿也进行多次扩员。1960年,峙垅煤矿、高滩磺厂下马,全部人员移入;1966年,招聘100余名临时工,至此全矿人员达到200余人; 1966、1967年,安置退伍军人100余人;1968、1969年,又吸纳解决吉安地区的知识青年就业安置100余人;1976年招工200余人,1977年招工100余人,随后每年不间断地招20、30人。1980年元月,还首次招“合同制工人”80名,从此固定制工人划上历史句号。当然,这期间也有一些有门路的人,如吉安县、安福县、永新县、泰和县等吉安地区的知识青年、退伍军人等调出,长期以来,形成了县内各行业机构都有曾在长埠煤矿工作过的身影,煤矿人数不断浮动。 1980年,周日如的命运有了一次转机。县人民银行发出商调函,准备调他去工作。矿领导得知后坚决不同意,说他是矿里的人才,于是将他从井下调到后勤科,安排他担任会计。他从此不用下煤井,可以坐入办公室了,心中多少有些小高兴。<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煤矿后勤科会计主要负责保障后勤财务活动的正常运转;负责与粮食部门的粮油定量结算、计划内物资采购、粮票领取发放,给职工转走个人剩余口粮回家;按时到商业部门领取布票、棉花票按人头分发;及时去派出所和粮食部门为调进调出人员办理户口和粮油迁移登记;去矿办领取的公用品,对矿区地面土建工程和维修工程编制预决算;月底为50多名科里员工计发工资;对各食堂倉库的大米、食油等一切食物进行盘点,编制会计凭证,登账报表;协助配合科长日常工作。协助配合科长日常工作,月底为50多名科里员工计发工资;对各食堂倉库的大米、食油等一切食物进行盘点,编制会计凭证,登账报表;协助配合科长日常工作。正当他悠哉悠哉的时候,领导却将一份十分具体的工作交给他:卖饭菜票。理由是:他住在煤矿门口,可以适当延长一点工作时间,更能方便职工。 于是,他接下这活。后勤科共有5间办公室,为方便他工作,单独安排他一人一间。当时的社会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物资相对匮乏,矿工们的工资主要用于养家糊口,农民工(临时工)们是农业户口,只得把谷子交给粮站转粮进来买饭菜票。矿内除了食品公司每日定量供应肉食品外,每日有专车到县农贸市场或湖南茶陵进行生活物资采购;矿里办了几十亩农场种蔬菜瓜果,综合利用食堂的饭菜余渣和农场的残菜叶果办起了矿养猪场;还有湖南衡山等几家化肥厂,不定时运来一车一车生猪来矿抵煤款,矿部总是想尽各种办法保障矿区正常生活物资消费,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饭菜成本,减轻矿工的生活负担,让全体员工享受到了经济实惠且有正常稳定的盘中歺。他热情、耐心地接待每一位前来购买饭菜票的职工,解决各种相关问题,竟然是如此的投入,也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差错。<br> 1981年,已经年满25岁的周日如结婚成家。这在当时已是结婚晚的了,好在天赐良缘,又得以眷顾,他分别于1982年和1985年各生下儿子。随着两个儿子的呱呱坠地,家中瞬间洋溢着无尽的生机与希望,犹如点点繁星,照亮了这个平凡家庭未来的美好路途。他的心中满是喜悦与责任,孩子的笑声在小院里回荡,驱散着生活所有的疲惫。妻子温柔贤惠,操持着家中内务,把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条,每一个当下都满是生活馈赠的甜蜜,让他能毫无后顾之忧地在工作中打拼。他迎来了人生的新篇章。 自1978年以来,小煤窑遍地开花,几乎遍及全县坡坎沟壑,使得沉睡于地下几千年的黑色金子大放异彩,成为莲花县工业的主干。长埠煤矿的煤发热量为7200大卡/公斤,含硫量为0.61%,是江南优质无烟煤,远近闻名,销往各地,还经广州、湛江、张家港等出口到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为国家换取了巨额外汇。1982年,煤矿有职工675人,生产形势良好,又荣获江西省煤炭系统先进单位称号。 1984年3月,周日如被组织重任为后勤副科长,两个月后提任科长。一直以来,他始终还怀揣着一个大学梦,正当他投入到煤矿基层管理工作领域之中时,天赐良机,这一年让他实现了这个埋在心中很久的愿望。当他得知上级给长埠煤矿下达了一个前往江西省煤炭干部学校脱产学习两年的指标时,他异常兴奋,积极争取,最后得到组织的批准,获得参加考试的资格。经煤矿推荐,县煤炭局核定了包括他在内的三名中层干部参考,他随即步入竞争激烈的成人高考备考和考试环节,最终成功取得录取通知书。经过艰苦的学习阶段努力,他获得大专文凭,又回到了矿山。此后,他被选任为矿办公室主任,半年后担任矿企业管理科科长;数月后,因矿领导变更,新领导调整相关科室,他被任命为矿安全科科长;大半年后,又被安排担任矿财务科科长。 在这频繁的岗位调动背后,是周日如愈发沉稳坚实的脚步。担任中层岗位干部以来,他凭借着所学的经营管理专业知识,不断在各种历练中提升本领。彼时,矿山正处于发展的关键节点,既要保证煤炭开采的安全生产,又要探索新的业务拓展方向。周日如在财务及经营管理方面的卓越表现,让矿领导再次看到了他的多面才能。 通过这一系列高强度的历练,已然从当初怀揣大学梦的青年,成长为煤矿发展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周日如这个名字在煤矿上下被传颂,成为年轻矿工们学习的榜样。他深知,未来的路还很长,煤矿还有更多的高峰等待攀登,而他将带着这份使命,继续砥砺前行,为矿山的辉煌续写新的篇章。 1987年,随着社会需求增加,煤炭供不应求,煤矿出现好的发展势头,原煤产量为49787吨,产值131.34万元,利润15万元,税金6.63万元。该年,煤矿有职工698人,固定资产总值为314.1万元;建矿至此,煤矿共获得各类投资503万元,其中财政拨款393万元,贷款50万元,自筹60万元。此后,煤矿仍在增员,县钢铁厂下马后全部人员也移至本矿。至此,全矿有1000余人,其中有200多退休职工。 (这是原厂部大门) 煤矿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化。分别于1966年、1970年、1975年分期建成的职工中心是个四合院,中间有篮球场,一层有多个会议室、读书阅览室等,2层有固定的电影放映窒;901地质大队在煤矿进行地质勘探过程中所建的两栋楼,也在撤走后进行了移交;矿部办公大楼分不同时段建了四栋,还建有供销科的大院场,1991年建招待所。后勤设施一应俱全,家属区、学校、医院等配套完善;全矿共有大小房屋建筑140余栋。 这里俨然就是一个小社会。煤矿经常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且有声有色,煤矿男子篮球队和乒乓球队一直在全县稳拿第一名;逢年过节,矿区更是热闹非凡,大家一起共享团聚的欢乐,勾勒出一幅温馨的市井画面,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异常牢固。在职工的心中,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聚居地,更是无数矿工们心灵的归宿,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与希望,在时光的长河中,持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向着未来稳步迈进。 这时间段里,周日如有几次进入县里机关单位工作的良机,可都被他放弃,尤其是1989年县长办公会还决定调他去县财政局工作,并明确要求他在半年时间内随时办理移交前往报到,也被他想方设法地拖着迟缓。那时的他多多少少也知道县里行政机关单位与工矿企业有着多方面的差别,但他并不舍得离开自己心心念念的煤矿。<div> 1991年,周日如被组织提拔为副矿长,分管供销、财务。他深知这两个板块对于煤矿的持续运营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带队跑市场,为煤矿找到更优质、更稳定的销路,多次与各地的电厂、钢铁厂等大客户展开艰苦的谈判,据理力争。每一次成功签订合同,他的脸上虽难掩疲惫,却透着欣慰与自豪。</div> 回到煤矿,他又马不停蹄地投身到财务工作的梳理中。面对繁杂的账目和资金流转问题,他凭着自己所学的知识及此前在财务等科室积累的实践经验,迅速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优化财务流程,加强成本控制,杜绝不必要的开支浪费,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 他深知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遂打破部门之间的隔阂,定期组织供销和财务人员开联席会议,让大家畅所欲言,共同探讨业务难题,协同解决具体问题,他甚至将供销与财务的数据进行整合,有效地实现了实时监控与精准决策,为煤矿的长远发展筑牢根基。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他的精心管理下,煤矿的供销渠道愈发畅通,资金状况日益稳健,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升。而他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蜕变,成为煤矿发展史上一位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书写着属于煤矿和自己的辉煌篇章。<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1992年,相关领导有意将他提任为县属界化陇煤矿(原天河煤矿的分矿,1976年划归莲花县管)矿长而被他拒绝。1994年4月,他调任县煤炭公司经理,工作8个月后,县里将他派往西云山煤矿任矿长(法人代表)。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两年后的一个冬日,他在因公外出负责清理三角债时,替换长期驾驶而疲惫的司机开车,意外出车祸受重伤,在医院治疗及在家休养整整7年。对周日如来说,这7年如同被按下了工作的暂停键,却又在痛苦与坚韧中缓缓重启。在漫长的康复过程中,长埠煤矿的老朋友、工友们成了他家的常客。他们带着矿上的最新消息,纷纷来看望他,讲述矿上的生产如何一步步推进,新设备怎样提高效率,年轻矿工们又成长了多少,让他虽养病在家,却仿若从未远离煤矿,这份情谊如同一股暖流,流淌在他心间,给予他战胜伤痛的力量。<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在上世纪80年代末,莲花县依托长埠煤矿等煤矿的资源优势在该矿附近投资兴建了一座装机容量为2.4万千瓦的莲花火电厂。在运行过程中,该厂于1995年兴办峙垅北煤矿作为燃料供应基地,但因资金、技术及管理等原因,难以维持。在县政府的统一安排下,1999年以80万元转让给长埠煤矿。煤矿接管后,将其视为接替矿井(内部称之为“二矿”),遂先后投资100万元,建成200米斜井,设计生产能力为3万吨,且于2000年投产。 在1988--2002年期间,长埠煤矿还投入485万元,对矿井标准化建设进行改造。截至2002年,煤矿有固定职工730人,煤矿保有储量为103.2万吨。此时的煤矿因企业包袱太重,举步艰难。多年累积的债务,使得资金周转困难,新设备没钱购置,老旧设备维修保养都成问题,直接影响了生产效率,且产出有限;沉重的人员负担,不少冗余岗位消耗着大量资源;再加上市场环境的变化,新能源逐渐崛起,煤炭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客户被分流,产品价格也持续走低;每一笔开支都像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煤矿开始走向衰落。 面对这一困境,矿领导们深知如果不迅速采取行动,不仅关乎煤矿的生死存亡,更牵扯着730个家庭的生计。他们集思广益,多方努力,探寻出路,力求将煤矿稳定下来。然而在当时的市场经济浪潮下,国家大力推行国企改革政策,鼓励企业产权多元化,以激发市场活力、提升企业竞争力,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即将来到长埠煤矿。上级责令煤矿要顺应时代趋势,通过引入民营资本,打破原有国有企业体制的束缚,实现经营机制的转变。2002年6月,湖南客商杨延平以390万元公开竞价中标,获得长埠煤矿的经营权,更名为莲花县长埠煤业有限公司。<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改制为民营企业后,长埠煤矿改制工作组按照相关政策对职工的原有身份置换,并支付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偿金,与职工解除原有的劳动关系。这政策的导引下,有的被一次性买断工龄,有的自谋职业,有的提前退休,有的内部退养,也有的继续留用。 7年间,周日如正好赶上这场国企改制。对包括他在内的多名县属煤矿矿领导(含法人代表),县里给出“等待工作安排”统一意见。借此机会,他应朋友之邀,去往广州、深圳等几家公司打工。在打工的时日里,他的心中可谓五味杂陈,难免会有一丝失落与怅惘划过心间。毕竟在国企多年,那里承载着他艰苦奋斗的历程,无数的荣誉与深厚的情感也在羁绊着他。熟悉的体制、共事多年的老友,都曾是他职业生涯坚实的依靠,而如今改制的浪潮将这一切改写,往昔的安稳不再,失落之感自然涌上心头,在他的心中始终惦念着朝思夜想的长埠煤矿,情感挥之不去。 2012年,为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上级相关部门要求长埠煤矿进行4改6标准化建设,在产能、生产系统、安全管理等多方面进行的全面升级改造,从根本上提升煤矿的整体实力和安全生产水平。而要完成这项工作,最终达到验收标准,资金投入数额比较大,老板掂量后,予以放弃。2020年9月8日,长埠煤矿被依法实施永久性关闭。 2016年10月,周日如办理了退休手续。如今,每当有人问起那段煤矿岁月,他的眼睛总是在闪耀,娓娓道来煤矿那些光与尘的故事。因为他知道,煤矿虽已沉寂,但他在那里留下的足迹、洒下的汗水,都融入这片土地,成为永恒的记忆。他相信,即便煤矿不再有往日的繁忙,后辈们来到这里,依然能透过这些痕迹,触摸到曾经的热血与拼搏,就如同望见夜空中那颗璀璨的星,循光而去,便能找到属于他们的奋斗之路,让煤矿的这份精神在岁月的流转中代代相传。<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文:黄薄双;摄影:李明昌(航拍)、黄薄双;感谢刘辉斌、贺桂文、周小华(长埠村)的大力帮助贺友情支持;感谢周日如提供采访机会和相关资料;感谢自媒体《品萍乡》版主周金铧的密切配合。 2024年11月3日,我和周日如在煤矿原“四合院”合影留念。 同日,大家一起在煤矿原厂部旧址合影留念。 这是周老师拍摄的视频,请点击打开观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