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海梅山一中(现在叫南京梅山一中)是我职业生涯的第一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8年7月,我大学一毕业就去梅山一中报到了。8月中旬,离开学还有十来天时间,学校工会在开学前组织全体教职员工乘游船观长江,并游览燕子矶公园,我被邀请一同前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登上游船,江风裹着水腥气扑面而来,我扶着长江游船上锈迹斑斑的栏杆,望着远处黛青色的山影在波光里浮沉。那年月的长江比现在更莽阔,汽笛声里混着江鸥的鸣叫,甲板上三五成群的老师在聊着天,聊到兴奋处,引来一片欢声笑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的我尚不知,这个被阳光晒得发烫的午后,会遇见生命里最清澈的缘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是新来的金老师吗?”清朗的声音在身后响起,像一尾银鱼划开凝固的空气。我转身看见一个穿着白衬衫、戴着一副银边眼镜的青年,眉清目秀,一表人才,笑意清隽得让人一眼就忘不了。他说他叫季群,数学教研组的。我听了他说的每个字都像一位老教师解题时的板书,工整中带点潦草,坦荡里有些掩饰,后来我果真发现他并不是一个刻板的人,他热情大方,认真细致,方方正正中带点幽默,严肃中又不失风趣,是个可乐可信可敬可爱、值得深交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我们就成为了好朋友。他也是我在梅山结交的第一位朋友。他家原来在梅山老式公房,90年代初才搬进新居。新居离梅山一中很近,中午没饭吃的时候,他经常邀请我去他家吃。他家客厅一张褪漆的八仙桌上压着玻璃板,下面压着泛黄的教案纸和学生合影。有时休息天,我们常常守着搪瓷缸聊到暮色四合,斜阳透过窗帘将光斑筛在他眉间。他说起数学之美时眼睛会发亮,仿佛那些函数与几何里藏着整个宇宙的浪漫。窗台上的文竹在他比划抛物线的手势里轻轻摇曳,抖落一地细碎的阳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女儿初中分班时,特意托付到他门下。记得他对我女儿说:“数学是藏在生活里的魔术,我们要学会在生活里找钥匙。”后来女儿大学读了理科而没有选择和我一样的文科,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季老师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十七年江水东流,他依然站在三尺讲台,粉笔灰染白双鬓却未改眼中澄明。这些年来,我们经常在一起相聚聊天,我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可是季老师仿佛冻龄了一般,除了两鬓有些花白外,依然青春勃发、神采奕奕,仿佛岁月只是他教案里可以随时翻阅的章节,一旦发现岁月的痕迹,就可以随时修改似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去年我经过梅山码头,远处的大胜关铁路大桥和长江三桥虹影如练。梅山码头也早已没有游轮停靠,但当年那艘游轮始终停泊在我记忆的港湾——那个白衣青年穿过摇晃的甲板走来,身后是万顷江涛,眼底有星辰闪烁。这样的相遇,原是命运馈赠的最美方程式,解了半生,愈解愈见情深。</p> <p class="ql-block">现在,我也退休了,专门写了一首《定风波·寄梅山一中季群先生》,作为我们分别的纪念,友情的见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犹记烟波游船头,与君初识少年游。数点峰青云外信,轻问:“几何舟载几春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粉笔漫书求实楼,育人,三尺讲台解圆周。呕心沥血四十秋,清绝,半生经纬写风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