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堰画乡旅游度假区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和大港头镇相接之处,距丽水市区23千米, 占地面积面积13.18平方千米。 <div> 古堰画乡特色小镇主要包括古堰和画乡两部分,古堰指的是碧湖镇的通济堰,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拥有与四川都江堰差不多的历史属性;另一部分是“画乡”,因一条瓯江贯穿全境,使其拥有了丰富的水生态资源;瓯江还孕育了古堰画乡小镇独具地域特色的船帮文化,独特的瓯江帆船、竹排、船帮会馆、造船技艺、唱船戏、闹荷船、走河灯、拜夫人等在此仍保存完好。</div> 从这里坐船到碧湖镇的通济堰 堰头村有华东地区最为壮观、树龄最长的古樟树群,现存10棵,树龄在1000-1500年间,分布于渠首至三洞桥主干渠两岸,千年岁月沧桑,默默捍卫堰渠,成为历史的见证,也是村落的风水树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画乡·流淌的水墨长卷,生生不息的艺术画卷</div><br> 清晨,推开窗扉,一幅幅水墨丹青跃然眼前:瓯江上帆影绰约,晨雾缭绕,鸬鹚渔夫悠然撑篙而过,老街青石板路上的露珠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午后,在“猫的天空之城”品茗听雨,任江风轻拂书页,时光静好。黄昏时分,渡口码头的晚霞将江水染成了温柔的琥珀色,文昌阁宛如仙境中的琼楼玉宇,悬于空中,美不胜收。<br><br> 在古堰画乡有一个神秘的“家族”,它们中最长寿的已经活了1500多年,平均年龄都在1000岁以上,也被称为古堰画乡的“千岁家族”。<div> 古堰画乡的“千岁家族”是华东最大的古樟群,树龄1200年以上的有14棵,主要分布于渠首至三洞桥主干渠两岸。胸围宽的有800厘米(胸径255厘米),高达15米。树干粗壮,分枝众多,树根庞大,深扎大地,生长旺盛,树冠巨大,冠幅达到了50*50米。</div> 古老而神秘,一棵棵已经生长了千年的古樟,苍翠茂盛,枝干粗壮,像是张开了臂膀,向四方延伸,拥抱着这片美丽的土地,在这个逐渐凋零的季节依旧勃勃生机。 八百里瓯江,一路蜿蜒向东,其中七百里流经丽水,时而浩荡,时而平缓,越过山涧草甸,在莲都大港头一带稍作停留,冲刷出一片开阔而宁静的水面,也由此缔造出古堰画乡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堰头村是一处古樟树遮蔽下的村落。古朴的文昌阁就掩映在一片苍翠的香樟树之中,在历史的洪流里不慌不忙地静默着,延续着堰头村曾经的人文辉煌。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昌阁</div> 建于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结构是二层重檐歇山顶亭榭式木构建筑,二十根柱子四方鼎力,外观八角形,顶部元宝状,是奉祀文昌帝君而立的祖庙。堰头村在明清时期,文风昌盛,鼎盛时期连出了五名进士,获准建文昌阁,寓意昌明儒学文化。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通济堰</div> 通济堰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堰头村边,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505年),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 走进堰头村,迎面而来的是一条扭动的水渠,清清亮亮的水流映照着古老的村落。千年古樟群顺着渠道两侧错落排开,如同竖起一道庞大的墙体,遮挡了天地,也将盛夏屏蔽在外,整座村落荡漾着习习凉风。 今天,我们所知国外最早的拱坝是西班牙人建于16世纪的爱尔其拱坝,另一处是意大利人建于1612年的邦达尔多拱坝,通济堰拱坝比爱尔其拱坝和邦达尔多拱坝的历史足足早出千年!<br><br> 弯曲是通济堰以刚克柔的最大法宝,拱坝的科学设计减弱了水流对堰坝单位宽度的冲击力,从而使其具有较强的抗洪能力。其实,它并非只是简单的弯曲,而是由一道道半圆形的小拱坝连接成了一道彩虹一样的大拱坝,拱坝圆顶朝着来水方向,使汹涌的溪水沿拱坝圆心方向泄流,有效地减轻了对堰坝护坡、溪岸的冲击。 通济堰是一个以引灌为主、蓄泄兼备的水利工程,由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的拱形拦水大坝以及进水闸、石函、淘沙门、渠道、大小概闸、湖塘等组成。通济堰布局成竹枝状灌溉网,22.5公里的干渠上分凿出48条支渠、321条毛渠,通过干、支、斗、农、毛五级渠道,形成以引灌为主,储、泄兼顾的竹枝状水系网。 从通济堰诞生的那一天起,堰首制度就存在了。新中国成立后,堰首的身份发生了改变,既是堰首又是水利管理员。1953年,堰头村人诸葛金文从父亲手里接过了堰首一职,一干就到八十多岁。他一边务农一边兼职管理通济堰,每个月从碧湖镇政府领取90元补助。今天,通济堰列入国保单位、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守护起来要倍加小心翼翼。 人生的风景很多,但此生不去,就会有遗憾,来到古堰画乡,体验最真的山清水秀,最淳朴的风土人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