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福建旅游第七天</p> <p class="ql-block">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土楼以石为基,以生土为主要原料,分层交错夯筑,配上竹木作墙骨牵拉,丁字交叉处则用木定型锚固。福建土楼或方或圆,以圆为主,如珍珠般洒落在闽西南的绿水青山间。</p><p class="ql-block"> 福建土楼,分布于福建和广东两省,主要有龙岩市境内的永定土楼,漳州市境内的南靖土楼、华安土楼、平和土楼、诏安土楼、云霄土楼、漳浦土楼以及泉州土楼等。</p> <p class="ql-block"> 高北土楼群位于永定区高头乡高北村。全村几十座土楼,依山傍水,高低错落。最早的五云楼建于明代。</p><p class="ql-block"> 承启楼高四层,内四圈,结构复杂。整个土楼内部有四道防火墙,分割成四大部分;承启楼西侧的侨福楼始建于1962年。侨福楼因出了11个博士而闻名于世,又被称为“博士楼”。侨福楼结构相对简单,楼内空阔只有最外层的一圈;五云楼离承启楼百米之多,特点是没有石砌墙基。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是高头乡江氏家族中现存最古老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客家人建造土楼,聚族而居,主要是源于对中原传统文化的认同,土楼表现出来的向心性、匀称性和前低后高的特点,以及血缘性聚族而居的特征。在永定范围内,无论是哪一座土楼,楼内的男姓居民只有一个姓,而且都是血缘关系较近的同宗同族人。一家之内,家长说了算,一楼之内或全村同族之内,族长说了算,这是土楼客家人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所严格遵奉的一条原则。土楼中的祖堂是土楼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标志性建筑,处于全楼的核心地位。即是全楼居民祭祀列祖列宗的场所,又是进行宗教活动的中心。有限的生存空间是客家人建造土楼,聚族而居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p> <p class="ql-block"> 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就地取材,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用,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