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英雄的品格,民族的精神!

滕剑翔

<p class="ql-block"> 【英雄的品格,民族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翻开历史的长卷,班超投笔从戎的决然,魏徵犯颜直谏的勇气,赵云单骑救主的忠义,无不令人心潮澎湃。这些英雄人物用生命书写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史诗,他们的品格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照亮后人的明灯。</p><p class="ql-block"> 班超以一介书生之躯,毅然投笔从戎,在西域三十余载,以非凡的胆识和智慧,开辟了丝绸之路的新篇章。他的选择,展现了"大丈夫当立功异域"的豪迈气概。这种气概,不是匹夫之勇,而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正如范晔在《后汉书》中所言:"超之胆智,可谓兼人矣。"班超的胆识,源于对民族大义的坚守,源于对历史使命的担当。</p><p class="ql-block"> 魏徵以直谏著称,他敢于在唐太宗面前直言不讳,即使面对龙颜震怒也毫不退缩。这种勇气,不是鲁莽的冒犯,而是"以道事君"的忠诚。魏徵深知,真正的忠臣不是一味逢迎,而是要以社稷为重,以民生为本。他的谏言,如同明镜,照出了贞观之治的清明。这种勇气,是中华民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写照。</p><p class="ql-block"> 赵云在长坂坡单骑救主,七进七出,展现了非凡的忠义。这种忠义,不是愚忠,而是"士为知己者死"的肝胆相照。在乱世之中,赵云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以生命诠释了"忠义"二字的分量。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一诺千金"的精神品格。</p><p class="ql-block">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英雄的精神永世长存。班超的担当、魏徵的勇气、赵云的忠义,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传承这种精神,以英雄的品格铸就民族的未来。让我们以史为鉴,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史诗。</p> <p class="ql-block"> 【春秋霸主晋文公】</p><p class="ql-block"> 晋文公姬重耳(前697年或前671年~前628年),姬姓,晋氏,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国君。</p><p class="ql-block"> 重耳年少时谦虚好学,善于养士。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至翟国,后辗转五鹿(卫)、齐、卫、曹、宋、郑、楚、秦等国,在外十九年,备尝艰辛。</p><p class="ql-block"> 晋文公元年(前636年),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即位为晋君。重耳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创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襄王赏赐。</p><p class="ql-block"> 晋文公五年(前632年),在城濮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楚军,战后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被周襄王策命为诸侯之伯,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二位霸主。同年又会齐、鲁、宋、秦等国君于温。会后,先后伐依附楚的许、郑两国。同时,他还在攘夷的旗号下对付北方戎狄的扩张,继续作“三行”以抵御狄人。</p><p class="ql-block"> 晋文公九年(前628年),重耳逝世。</p><p class="ql-block"> 重耳文治武功卓著,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或“桓文”。</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史记》称赞他是“古所谓明君”。除卓越的事功外,他还留下了“退避三舍”“志在四方”“贪天之功”等典故。</p> <p class="ql-block"> 【楚武王】</p><p class="ql-block"> 楚武王熊通(?~前690年),芈姓,名通,一称熊通。楚国丹阳人(今湖北宜昌)。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武王熊通即位后,立下“欲以观中国之政”的奋斗目标,着力向东、北两面扩展领土。曾三次遣军伐随,并于第二次伐随时自尊为王。楚武王三十八年(前703年),遣军联巴伐鄾,大败邓军。楚武王四十年(前701年),与贰、轸结盟,大败郧军于蒲骚。之后又连续出兵伐绞、伐罗,均获胜。楚武王四十一年(前700年)春,至楚武王五十一年(前690年)间,出兵攻灭州、蓼,同年,伐随时病死军中。</p><p class="ql-block"> 楚武王熊通在位51年,在位期间施行铁血政策,对外强硬,从不妥协,对内创县制,设令尹,进行政治、军事的一系列改革。三次领兵伐随,威震东周王室,多次出兵征战,慑服汉东诸国。从而开拓江汉,扩大了楚国疆域,使楚国国势蒸蒸日上。其建立的军队强大,几乎统一了整个江汉流域,且完善了国家制度,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备的政治系统。</p><p class="ql-block"> 楚武王兼并权国后,将权国设置为县——权县(权县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县),以便集中统治,并任命其叔斗缗为权尹。斗缗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县级政权长官。楚武王此举一改过去分封制度为国君委派县尹制,建立直属楚君的县行政机构。</p> <p class="ql-block"> 【霸王别姬传奇】</p><p class="ql-block"> 千古爱情莫过于举世闻名的霸王别姬!虞姬有着倾国之色,集温婉美丽于一身。项羽英俊霸气,权倾天下,威名震于四方,项羽是火做的,占尽了人世间的霸气威严,项羽又是水做的,占尽了人世间的柔情风采,情意绵绵的痴情皇帝,没有人能看到项羽柔情的那一面,因为项羽所有的温柔都只给了“虞美人”他对她呵护备至。用情至深。项羽是一个暴躁的人;但是,人们忽略了项羽的另一面——他也是一个非常重情的人。</p><p class="ql-block"> 项羽的重情,莫过于对虞姬了。婢人们都说:项王看虞姬的眼神,就知道他们一定是热恋的相爱。因为那样的眼神温柔的眼神可以将天地万物都融化。虞美人自小就身体娇弱。温婉善良,自古英雄爱江山,自古英雄也爱美人。项羽是爱江山,还是爱美人?项羽是爱美人也爱江山!爱江山,他才南征北战,陶醉于西楚霸王的宝座;爱美人,他才随身不离虞姬,甚至于为心爱的人舍弃生命。项羽的武勇和其个性为汉民族千古流传。项羽性格刚烈,甚至刚愎自用,最终落得失败的下场。但他宁死不愿愧对江东父老,和他与虞姬悲壮美丽的爱情,也为历代追思,是“霸王”一词的专属者。项羽的故事妇孺皆知,不少文人墨客赋诗以表,或为之惋惜或赞扬,无不表现了项羽在中国历史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西楚霸王非常爱虞姬,这是事实;反过来,虞美人也很爱西楚霸王。所以才会有"霸王别姬"的经典一幕。后世人将唐明皇与杨贵妃与其作为比较。项羽虽然因为虞美人而败了天下。可两者完全不同!唐明皇是因为"色",项羽是因为"爱",灵魂的爱才是情感的最高境界。项羽认为虞姬并不是祸水,而是他的毕生至爱,虞姬也从未因自己得到了足以令"诸侯群起纷争"的爱而争权夺利,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霸王与虞姬的爱情故事流传千古。</p><p class="ql-block"> 霸王别姬。堪称千古爱情!人们在历数中国历史上的“红颜祸水”之时,从来没有人提到过虞姬,就是对虞姬与项羽关系的最好评价。中国历史上的帝王美人,在帝王亡国之后,另嫁他人者不少。但是,虞美人为项羽而自杀了。因此,项羽虽然在战场上失败了,但是,他在情场上没有失败,至少他和虞姬的感情并未失败。霸王别姬之时,正是“四面楚歌”之时。本来,“四面楚歌”是刘邦瓦解项羽军心的一计。当时刘邦还没有完全占领楚地,为了瓦解项羽的军心,刘邦搞了个“四面楚歌”,让楚地士兵齐声大唱楚歌,以示刘邦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此举大大加速了项羽兵团的瓦解,在此危急存亡之际,项羽此刻连御前会议都没有开,却还要与虞姬儿女情长一番,那他多多少少有点为情所累了。项羽在如此时刻还惦记着虞姬,也不枉虞姬为他殉情了。</p> <p class="ql-block"> 【大汉卫青——从骑奴到将军】</p><p class="ql-block"> 卫青(?~前106年),字仲卿。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人。中国西汉时期军事家,民族英雄。汉武帝皇后卫子夫之弟、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之舅。</p><p class="ql-block"> 卫青从小为牧童,受尽苦楚。成年后,在平阳公主府中为骑奴。后因卫子夫被选入宫,而受到武帝青睐,被提为建章监、侍中。后迁太中大夫。元光六年(前129年),升任车骑将军,在抵抗匈奴入侵的四路汉军三路均遭失利的情况下,于龙城之战大胜而归,得封关内侯。元朔二年(前127年),率军突袭匈奴,发起河南战役,一举收复河套地区,置朔方郡。因功进封为长平侯。元朔五年(前124年),匈奴分三路大举南下,卫青利用匈奴右贤王傲慢轻敌、麻痹大意的弱点,乘夜奔袭,围追堵杀,又获大胜。战后进拜大将军。次年,两度统领公孙敖等六将军出定襄,重创匈奴单于主力。元狩四年(前119年),与霍去病分兵北伐,在大漠遭遇单于主力,力战破敌,并追逐至赵信城,烧其积粟而还。此战后,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卫青因功加拜大司马大将军,与霍去病同掌军政。</p><p class="ql-block"> 元封五年(前106年),卫青病故。武帝赐谥号“烈”,允许其陪葬茂陵,并按照阴山形状为其修筑墓冢。</p><p class="ql-block"> 卫青虽战功卓著,地位尊崇,但不以权势树党,不干预朝政。他勤恤士卒,颇得人心。一生七次出击匈奴,收取河南地,为汉武帝时期汉朝在汉匈战争中所取得的胜利作出巨大的贡献。其指挥骑兵集团进行沙漠作战的军事实践所反映的军事思想,具有创造性,受到后人重视。</p><p class="ql-block"> 著名作家夏龙河评价此书:直曲塞,广河南,破祁连,通西国,靡北胡。卫青直入大漠,破匈奴,可谓中华历史中波澜壮阔的一段篇章。作者于浩瀚史册中探幽查微,深入历史之纵深,跟随英雄之足迹,饮马瀚海,剑指河套,大汉卫青之豪气呼之欲出,让人振奋,催人努力,为不可多得的传记佳作。</p><p class="ql-block"> 著名作家戎林评价此书:卫青是汉武帝时代的民族英雄,奴隶出身,经过多年奋斗,成为杰出的青年将领。他出征匈奴,七战七捷,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作者抓住这条线索,写出这部让人荡气回肠的力作。</p><p class="ql-block"> 作者华黎明先生是学历史的,他并不拘泥于历史资料,而是从中跳出来,努力塑造各种人物,描述众多事件,错综复杂,层层推进。字里行间,你能听到英雄的呐喊、战马的嘶鸣,看到浴血的拼杀,感受到两千多年前那个动荡的岁月,从而获得难以言表的精神享受。</p> <p class="ql-block"> 【春秋墨香——杨雄别传】</p><p class="ql-block"> 扬雄(前53年-18年),又作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名士严君平弟子,庐江太守扬季五世孙。中国西汉末年哲学家、文学家、辞赋家、思想家。</p><p class="ql-block"> 扬雄少年好学,不为章句之学而博览多识,沉默好思。40岁后始游京师,以辞赋而闻名。得到汉成帝的重视,任给事黄门郎,结交王莽。扬雄历成、哀、平三世,不能升迁。王莽篡位后,扬雄校书天禄阁,因符命案受牵连,被迫投阁,未死。后复召为大夫。天凤五年(18年),去世,时年七十一岁。</p><p class="ql-block"> 扬雄早年好诗赋,曾仿司马相如赋体作《甘泉赋》《河东赋》《校猎赋》《长杨赋》等,以讽劝汉帝。中年以后,以辞赋为雕虫小技,无益于讽谏,转而研究儒学。扬雄的思想是对汉代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扬雄的哲学和文学对后人产生过重大影响,受到以后许多思想家、政治家的极力推崇。</p><p class="ql-block"> 扬雄少而好学。扬雄家族世代以耕种养蚕为职业。从扬季到扬雄,五代只有一子单传,所以扬雄在蜀地没有别的亲族。扬雄小时候好学,不只是研究章句,通晓字词解释而已,博览群书无所不读。为人平易宽和,口吃不能快速讲话,静默爱沉思,清静无为,没有什么嗜好欲望,不追逐富贵,不担忧贫贱,不故意修炼品性来在世上求取声名。家产不超过十金,穷得没有一石余粮,却很安然。自身胸怀博大,不是圣哲的书不喜欢;不合己意,即使能富贵也不干。却很喜欢辞赋。</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时,蜀地有才子司马相如,作赋很壮丽典雅,扬雄心中佩服他,每次作赋,常把他作为榜样模仿。又惊讶屈原文才超过相如,却至于不被容纳,作《离骚》,自己投江而死,为他的文章感到悲伤,读时没有不流泪的。认为君子时势顺利就大有作为,时势不顺就像龙蛇蛰伏,机遇好不好是命,何必自己投水呢!</p><p class="ql-block"> 杨雄的辞赋作品以《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等最为著名,其文风雄浑,富有气势,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春秋墨香——杨雄别传》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主次交叉的方式,叙述了杨雄博览多识、沉默好思、专注学业、仰慕先贤、</p> <p class="ql-block"> 【班超传】</p><p class="ql-block">‍ 有关班超的书籍看过多本,一直为不畏艰险、胆识过人、功勋卓著的班超而折服,班超对民族大义的坚守,源对历史使命的担当,值得后人赞赏。</p><p class="ql-block">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右扶风平陵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p><p class="ql-block"> 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担任假司马,而后率领三十六人出使西域,在汉明帝末年收服了西域部分国家,但汉章帝即位后迫于北匈奴侵扰而放弃了西域,独留班超在西域,并为其增兵千余。建初八年(83年),被汉章帝拜为西域将兵长史。汉和帝永元二年(90年),击败自中亚来犯的月氏(贵霜帝国),次年重新收服了西域部分国家,被汉和帝任命为西域都护。永元六年(94年),班超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全部收服,并使条支、安息及“至于海濒四万里外”诸国皆遣使朝贡。永元七年(95年),被汉和帝封为定远侯,世称“班定远”。永元九年(97年),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至地中海东岸而返。永元十二年(100年),班超因年迈请求回朝。永元十四年(102年),抵达雒阳,被拜为射声校尉。不久后便病逝,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葬于雒阳邙山之上。</p><p class="ql-block"> 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在内平定诸国内乱,对外抵御强敌,人心向附,威信很高。他在西域进行军事活动,主要依靠当地兵力。为政宽简,吏士团结,人心向附,正确地执行了汉王朝“断匈奴右臂”的政策,不仅维护了东汉边疆地区的安全,而且加强了与西域各属国的联系,为西域的回归做出了卓越贡献。自汉置西域都护以来,以班超功绩最为卓著。</p> <p class="ql-block"> 【一代清官】</p><p class="ql-block"> 杨震(?~124年),字伯起,号“关西孔子”、“关西夫子”、“四知先生”,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出身弘农杨氏。东汉时期名臣。隐士杨宝之子。</p><p class="ql-block"> 杨震少年时即好学,跟随太常桓郁学习《欧阳尚书》,通晓经术,博览群书,专心探究。当时的儒生称赞他说:“关西孔子杨伯起。”杨震居住湖城,几十年都不应州郡的礼聘。年五十始仕州郡,初为大将军邓骘所辟,举茂才,历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涿郡太守、太仆、太常。安帝永宁元年(120年),官至司徒。</p><p class="ql-block"> 当他前往郡里路过昌邑时,从前他推举的荆州茂才王密正任昌邑县长,去看望杨震,晚上又送给杨震金十斤。杨震说:“老朋友知道你,你为什么不知道老朋友呢?”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会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离开。这就是有名的《暮夜却金》,被后人所传颂。</p><p class="ql-block"> 延光二年(123年),杨震为太尉。屡次劾奏帝乳母王圣及中常侍樊丰等弄权朝中,贪奢骄横。又触犯外戚耿宝、阎显。延光三年(124年),为樊丰所诬,免归本郡。杨震走到洛阳城西的几阳亭,慷慨地对他的儿子、门生们说:“死是一个人不可免的。我蒙圣恩居位,痛恨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杀,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止,还有什么面目见天下人呢?我死之后,只用杂木为棺,布单被只要盖住形体,不归葬所,不设祭祠。”于是服毒而死,时年七十余岁。</p><p class="ql-block"> 永建元年(125年),汉顺帝刘保即位,樊丰、周广等伏诛,杨震的门生虞放、陈翼等人至朝廷申诉杨震的冤情。朝廷都称赞杨震的忠诚,下诏任杨震的两个儿子为郎,赠钱百万,以礼改葬于华阴潼亭,远近毕至。杨震得以冤屈昭雪。</p> <p class="ql-block"> 【郭嘉】</p><p class="ql-block"> 东汉末年谋士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中国东汉末年曹操的重要谋士。</p><p class="ql-block"> 郭嘉少时即有大志,长期闭门读书,好结交英杰之士。壮年拜官司徒府。后经荀彧推荐,任曹军祭酒。官渡之战前,向曹操提出平定北方地区的战略,坚定了曹操必胜的决心。官渡战胜后,诸将惧怕刘表偷袭,郭嘉断定其只能空谈,不足为虑。建安十二年(207年),为曹操北击乌桓划策,大获全胜。同年郭嘉病死于易州(今河北易县),享年三十八岁。</p><p class="ql-block"> 曹操对郭嘉的去世,非常痛惜,“追思嘉勋,实不可忘”,称赞其在政治、军事方面的见识都超过同辈,是自己的“奇佐”。</p><p class="ql-block"> 慧眼识主——汉末天下将要发生动乱,郭嘉从二十岁起,就隐姓埋名,秘密地结交英雄豪杰,不与世俗之人交往。起初,郭嘉北行去见袁绍,见袁绍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礼贤下士,却不很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就离开了袁绍。以后转投曹操。</p><p class="ql-block"> 十胜论助曹败袁——荀彧将好友郭嘉推荐给了曹操。面对袁绍强,曹操弱的局面,郭嘉提出“袁绍十败,曹操十胜”的论述,曹操说:“好。”讨论完后,曹操说:“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他了!”郭嘉离开营帐后,也非常高兴地说:“这才是我真正的主公啊!”</p><p class="ql-block"> 东征吕布——九月,讨伐吕布,曹操多次打败了吕布,吕布退守并坚守下邳。当时士兵疲惫,曹操想要带领军队回撤,郭嘉说:“趁他处境困顿的时候攻打他,一定能生擒吕布。”曹操说:“好。”于是挖掘泗水和沂水来淹城,抓获了吕布。</p><p class="ql-block"> 拒放刘备——当时,刘备投降曹操,曹操以贵宾的礼节对待他,任他为豫州牧。郭嘉对曹操说:“刘备有英雄的志向和很高的威望,又很得人心。关羽、张飞等人愿意效死相随,为他献身。我看刘备终不会甘居人下,他的雄心壮志不可估量。古人有言:‘一日放走了敌人,成了几世的祸患。’应该尽早除掉刘备。”没有听从郭嘉的话,派刘备和朱灵去截击,刘备已走,而且夺取下邳,杀了徐州刺史车胄,举兵对抗曹操,曹操悔恨不听郭嘉的话。</p><p class="ql-block"> 计取冀州——曹操想要迅速征讨刘备,害怕袁绍在后面进攻,曹操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问郭嘉。郭嘉劝曹操说:“袁绍性格迟缓而多疑,一定不会很快来。刘备刚刚兴起,人心还未依附他,如果迅速出兵攻打他,他必定失败。这是存亡的关键时刻,不能失去这个机会。”曹操说:“好。”于是向东征讨刘备。刘备战败后投奔袁绍,袁绍果然没有出动。</p><p class="ql-block"> 预测孙策——在曹操与袁绍相持官渡时,孙策打算要渡江向北袭击许都。郭嘉预测分析后说:“孙策为人轻率,虽然拥有百万之众,却和他一个人来到中原没什么两样。假如埋伏的刺客突然起来行动,一个人对付他也不过如此。以我看,他必定会被一个匹夫杀死。”孙策在江边还没有渡江,果然被许贡的门客刺杀了。</p><p class="ql-block"> 讨伐二袁——建安七年(202年),官渡之战失败的袁绍病逝,郭嘉又跟随曹操在黎阳(今河南浚县)讨伐袁谭、袁尚,接连几次战斗都取得了胜利。将领们想要乘胜进攻他们,郭嘉说:“我们如果急攻则会使他们团结一致坚守;如果缓攻他们内部就会发生裂痕。不如先向南进攻荆州,征讨刘表,等待袁谭、袁尚的变化;等事情出现转机之后,再去进攻他们,可以一举而定。”曹操说:“好。”于是向南进攻。</p><p class="ql-block"> 征召名士——黄河以北平定之后,郭嘉建议曹操征召了许多青州、冀州、幽州、召并州的知名人士,逐渐地使他们成为自己的臣子并任用他们,让他们担任省事属官。果然有千金市骨之效。</p><p class="ql-block"> 北征乌桓——当曹操打算讨伐乌桓时,大部分将领都持反对意见。但郭嘉认为乌桓没有准备,可以趁机出击。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北征乌桓。在进军途中,郭嘉再次建议留下辎重,轻装急进,打敌人个措手不及。曹操照做,率军直捣乌桓的老巢柳城,最终在白狼山下大获全胜,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历史任务。</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评价郭嘉:郭嘉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智谋之士,他才识超群,足智多谋,出谋划策,功绩卓著。他的十胜论几乎涉及了中国兵法思想的各个方面,切中要害,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古今罕成。</p> <p class="ql-block"> 【三国英雄赵子龙】</p><p class="ql-block">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 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后,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p><p class="ql-block"> 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除此之外,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甚至被认为是三国时期的完美人物 。</p><p class="ql-block"> 赵云两扶幼主,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大军南下荆州,率领五千精骑急追刘备,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追到当阳境内的长坂。危急之下,刘备丢下妻子和孩子,仅带着张飞、诸葛亮、赵云等数十骑逃跑。混乱中不见了赵云,有人对刘备说赵云往北边曹操那里去了,刘备直接用手戟打过去说:“子龙是不会弃我而去的。”而后,赵云怀抱刘备的幼子刘禅,保护着刘备的妻子甘夫人,平安地回到刘备身边。这就是有名的“长板坡救阿斗”。</p><p class="ql-block"> 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获知刘备西征益州之后,便派了大批舟船欲接孙夫人回去,孙夫人趁机将刘禅也一并带走,幸亏赵云与张飞一起带兵在长江截住东吴船队,并成功夺回刘禅。这就是有名的“拦江救主”。</p><p class="ql-block"> 赵云去世后,于蜀汉景耀四年(261年)被追谥为“顺平侯”,其“常胜将军”的形象在后世被广为流传。</p> <p class="ql-block"> 【战神魏𨒂传】</p><p class="ql-block">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一说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三里店人,一说湖南益阳人)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官至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封爵南郑侯。</p><p class="ql-block"> 魏延初率部曲随刘备入蜀,屡立战功,升任牙门将军。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于沔阳自称汉中王,并定治所于成都,于是当留大将以镇汉中,当时大多数人的意见都认为张飞应当担任汉中太守,张飞也觉得这个位置非自己莫属,但是刘备却意外的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并将魏延从牙门将军升为镇远将军,全军上下听闻此事一片震惊。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道:“委任你这个重任,你打算说点什么吗?”魏延回答道:“如果曹操举倾国之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挡住他,如果是一偏将率十万大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吞掉了他。”刘备听后感到十分满意,群臣也为魏延这番话而称赞其雄豪。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魏延进封为镇北将军。建兴元年(223年)四月,刘备去世,五月,太子刘禅登基,魏延被封为都亭侯。</p><p class="ql-block"> 此后跟随诸葛亮北伐曹魏,建兴八年(230年),魏延率军大破魏将郭淮、费瑶。建兴九年(231年),魏延率军大败魏军,获得甲首三千级。</p><p class="ql-block"> 魏延每次随军北伐,都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前汉将领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所以魏延经常说诸葛亮胆怯,恨自己之才不能尽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曾在军议上提出建议,因长安守将夏侯楙怯而无谋,故愿自请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长安,并认为夏侯楙一定会弃城逃走,而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而不用。</p><p class="ql-block">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去世,魏延不愿受长史杨仪约束,在退军途中烧绝栈道,反攻杨仪,却因部属离心而落败,最终被杀,并被灭族。</p> <p class="ql-block"> 【王猛演义】</p><p class="ql-block"> 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北海郡剧县(今山东省寿光市)人。前秦时期名臣、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太子太傅、大将军、侍中,封爵清河郡侯。</p><p class="ql-block"> 王猛瑰姿俊伟,博学多识,有王佐之才。早年出身寒门,寄居于魏郡,好读兵书,善于谋略和用兵,文武双全,少时与河东人薛强结为知己好友。王猛在兵荒马乱中,观风云变幻,手不释卷,刻苦学习,广泛汲取各种知识,特别是军事科学知识。逐渐长成起来,为人谨严庄重,深沉刚毅,胸怀大志,气度非凡。寿光年间,王猛成为前秦尚书吕婆楼的幕僚,后被吕婆楼推荐给东海王苻坚,二人一见如故。永兴元年(357年),苻坚诛杀苻生即位,王猛历任中书侍郎、咸阳内史、辅国将军、居中宿卫、仆射、京兆尹、太子詹事、吏部尚书、散骑常侍、开府仪同三司、车骑大将军、使持节、大将军、冀州牧、司隶校尉、都督中外诸军事、中书监、尚书令、太子太傅、丞相,册封清河郡侯,成为宣昭帝苻坚的股肱大臣。</p><p class="ql-block"> 王猛鞠躬尽瘁,综合儒法,选拔廉明,励精图治。关爱黎元,恩泽贫困,深受北方百姓的爱戴。政治上,抵制权贵,整肃吏治,强化中央集权。军事上,军纪严明,麾下军队对百姓秋毫无犯,平定五公之乱,俘虏陇西军阀李俨,攻灭前燕。经济上,劝课农桑,开放山泽,兴修水利,实现田畴开辟,仓库充实。执政期间,北方呈现小康景象。</p><p class="ql-block"> 建元十一年(375年),王猛薨逝,享年五十一岁,前秦朝廷追赠侍中,丞相等官职皆如故,谥号清河武侯(一说武襄侯),葬礼规格依照西汉大将军霍光故事。王猛的子孙后代显贵于前秦、刘宋、北魏、东魏、北齐、唐朝。</p><p class="ql-block"> 王猛在积劳成疾,病势沉重之时,苻坚前往探望,王猛睁开双眼,望着苻坚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但为华夏正统,而且上下安和。臣死之后,陛下千万不可图灭晋朝。鲜卑、西羌降伏贵族贼心不死,是我国的仇敌,迟早要成为祸害,应逐渐铲除他们,以利于国家。”说完便停止了呼吸。然而苻坚最后没有听从王猛的忠告,发动了淝水之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实则仅二十多万)的前秦军,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p> <p class="ql-block"> 【赵普】</p><p class="ql-block"> 赵普(922年-992年8月18日),字则平。幽州蓟县人,后徙居河南洛阳。五代至北宋初年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p><p class="ql-block"> 赵普早年曾被后周永兴节度使刘词辟为从事,后成为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的幕僚。显德七年(960年),策划发动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升为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独相十年。在此期间,赵普协助赵匡胤进行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重大措施。开宝六年(973年)罢相,出镇河阳三城。宋太宗即位后又分别于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端拱元年(988年)两度拜相,其间主导策划秦王赵廷美谋反案,打压赵廷美与兵部尚书卢多逊。</p><p class="ql-block"> 晚年因病多次请求致仕,累授西京留守、河南尹兼太师、中书令,封魏国公。淳化三年(992年),赵普于洛阳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太宗亲撰八分字神道碑赐之。累赠尚书令、韩王,谥号“忠献”,并配飨宋太祖庙庭。宋理宗时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p><p class="ql-block"> 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观《论语》,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他为人刚毅果断,在宋初制订统一战争方案和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还在宋初参与了建法立制、整顿吏治等工作。遗著有《龙飞日历》《艺祖受禅录》等。</p> <p class="ql-block"> 【镜中鉴——魏徵】</p><p class="ql-block">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省晋州市鼓城村附近)人。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p><p class="ql-block"> 早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但不得重用。武德元年(618年),归降唐朝,并说服李密旧部李勣献地归唐。后授太子洗马,辅佐太子李建成,献策平定刘黑闼。玄武门之变后,归于唐太宗李世民麾下,初授谏议大夫,奉命安抚河北的前太子、齐王旧部。贞观元年(627年),升授尚书左丞。贞观三年(629年),迁为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古籍。贞观七年(633年),改任侍中,负责门下省事务。累授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封郑国公。</p><p class="ql-block"> 魏徵多次直言进谏,推行王道。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李世民的行动及施政给以极有益的影响,辅佐李世民共创“贞观之治”。</p><p class="ql-block"> 魏徵敢于犯颜直谏。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多次于卧榻召见魏徵询问得失,魏徵有治国的才干,性情又耿直,从不退缩屈服,李世民与他谈论,总能欣然接受他的意见。魏徵也为遇到赏识自己的君主而喜不自胜,于是把心里的想法全部说出来,毫不隐瞒。</p><p class="ql-block"> 贞观十三年(639年)五月,魏徵乘李世民诏五品以上的官员上封事之机,全面地、系统地总结了此时政事不如贞观之初的事实,撰成《十渐不克终疏》。李世民看完奏疏后,欣然接纳,并对他说:“朕今闻过矣,愿改之,以终善道。有违此言,当何施颜面与公相见哉!方以所上疏,列为屏障,庶朝夕见之,兼录付史官,使万世知君臣之义。”</p><p class="ql-block"> 魏徵曾对李世民说:“希望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李世民问:“忠臣、良臣有不同的地方吗?”魏徵说:“稷、契、咎陶(皋陶)就是良臣,龙逢、比干就是忠臣。良臣使自身获得美名,君主得到光耀的称号,子孙世代相传,福禄无边。忠臣自身遭祸被杀,君主陷于愚昧、凶暴的境地,国破家亡,只得到一个忠臣的空名。从这说来,忠臣、良臣相差就远了。”李世民深深地被魏徵的话打动了。</p><p class="ql-block">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获赠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随后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p><p class="ql-block"> 自贞观三年(629年)起,魏徵奉命总撰了唐初八史中的五史,即《周书》《梁书》《陈书》《北齐书》《隋书》。他对各史“多所损益,务存简正”,使这“五史”获得了“时称良史”的称誉。</p><p class="ql-block"> 魏徵还曾参与修撰《群书治要》。在文学上,其提倡文质并举,反对浮华文风,有助于矫正唐初专尚骈俪的文风。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后世辑存有《魏郑公集》。</p> <p class="ql-block"> 【骆宾王之迷】</p><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骆宾王(约640年~约684年),字观光,又称骆临海,婺州义乌人,中国唐代官员、文学家、诗人。</p><p class="ql-block"> 骆宾王7岁能诗,有神童之誉。相传《咏鹅》就是他七岁时所作。骆宾王之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约在唐高宗显庆(656年-661年)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后历仕朝中及四川。高宗永隆二年(681年)夏,贬临海丞。后人因之称其为“骆临海”。</p><p class="ql-block">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徐敬业(即李敬业)自称匡复府大将军,骆宾王为徐敬业起草《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即《讨武曌檄》),朝野震动。十一月,徐敬业兵败后被杀。骆宾王或云投江死,或云落发为僧,结局不明。</p><p class="ql-block">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以文词齐名海内,史称“初唐四杰”。其文学作品现存各体诗数10首、赋3篇、文30余篇。骆宾王也擅骈文,《讨武曌檄》是其名作。此文很富于鼓动性和号召力,激昂慷慨又沉郁凝练,其中“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等句,尤为后人所传诵。</p><p class="ql-block"> 史载,武则天初读骆宾王《讨武曌檄》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曰:“宰相安得失此人!”。大有怜惜之情。</p> <p class="ql-block"> 【女真英雄】</p><p class="ql-block"> 完颜阿骨打(1068年~1123年)汉名完颜旻,女真完颜部(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人,金朝开国皇帝(1115年 ~1123年在位),军事统帅,完颜部联盟长完颜劾里钵(金世祖)次子。</p><p class="ql-block"> 完颜阿骨打自幼力大无比,精于弓矢。辽天庆三年(1113年)继其兄完颜乌雅束为生女真诸部都勃极烈。他逐步统一邻近部落,扩充实力。辽天庆四年(1114年),集合各部在来流河誓师反辽,连败辽军于宁江州、出河店,兵力满万。收国元年(1115年),建国“大金”,年号“收国”,定都会宁府,加号大圣皇帝。后取辽黄龙府,击溃辽天祚帝于护步达冈。次年击灭渤海人高永昌军。</p><p class="ql-block"> 为争取辽统治下渤海和女真人支持,提出“女直、渤海本同一家”,派人招谕系辽籍女真人。</p><p class="ql-block"> 为增强军力,在氏族制基础上创建猛安谋克组织。</p><p class="ql-block"> 天辅三年(1119年),命完颜希尹创制女真文字。随后相继攻取辽五京,并与宋朝达成“海上之盟”。</p><p class="ql-block"> 天辅七年(1123年),阿骨打西逐天祚帝,在返回上京的途中病逝。谥号武元皇帝,庙号太祖,葬于睿陵。累谥“应乾兴运昭德定功睿神庄孝仁明大圣武元皇帝”。</p><p class="ql-block"> 完颜阿骨打胆大意坚,应变善断,“算无遗策,兵无留行”。在灭辽战争中,稳定高丽,结交西夏,联合北宋,始终把矛头对辽,并能安抚降附,分化瓦解辽军,堪称杰出的军事统帅。</p><p class="ql-block"> 他统一了女真众多部落,并带领其完成反辽、建国两件事业,使女真族的历史进入一个新时期。</p> <p class="ql-block"> 【解缙】</p><p class="ql-block"> 解缙(1369年—1415年),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今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府代州县(今山西省忻州市代县),明代初期文学家、内阁首辅。</p><p class="ql-block"> 解缙少年成才,三岁时父母开始教授解缙认字,此时的解缙已经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能应口成诵。五岁时父母教授解缙读书,解缙能开口成诗。十岁时解缙已有日记万言的本事,乡大夫黄九衢称解缙为神童。十三岁时解缙已经遍览儒家经典。十五岁时解缙已有读书一目数行的本事。十九岁时解缙举江西乡试,中解元。</p><p class="ql-block">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解缙被授进士,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罢官,归乡进学。建文年间,被谪河州。永乐初,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并直文渊阁,曾奉命总裁《太祖实录》、纂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1407年)因立储等事被外放为广西布政司右参议,旋改交趾,督饷化州。永乐九年(1411年)以“无人臣礼”的罪名被捕入狱。永乐十三年正月十三日(1415年2月22日),解缙被纪纲用酒灌醉,埋在雪中致死,终年四十七岁。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九月,赠礼部侍郎,赐谥号“文毅”。</p><p class="ql-block"> 解缙一生业绩当是主持纂修《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装成12000册。广收古今图书达七八千种,总计约3.7亿字。内容浩繁,巨细并蓄。早在入朝之初,解缙就向朱元璋提出编纂一部大型类书的建议,尽管当时未受重视,但仍然提出全书的指导思想,及具体要求。直到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才下诏编纂。初由解缙率领100多人,用一年时间完成,定名为《文献大成》。明成祖以其内容不够宏广,于是又加派了姚广孝、刘季篪为监修,动员儒臣文士2100余人,重加修辑,用了五年时间,于永乐六年(1408年)冬告成,由成祖改名为《永乐大典》。</p><p class="ql-block"> 《永乐大典》是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显示了古代汉族文化的光辉成就,《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p> <p class="ql-block"> 【天下廉吏张鹏翮】</p><p class="ql-block"> 张鹏翮(1649年~1725年)字运青,号宽宇、信阳子,四川潼川州遂宁县黑柏沟(今属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人。清代名臣、治河专家。</p><p class="ql-block"> 张鹏翮于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及第,身仕康熙、雍正二朝。历任刑部主事、苏州知府、兖州知府、河东盐运使、通政司参议、大理寺少卿、浙江巡抚、兵部右侍郎、左都御史、刑部尚书、江南江西总督、河道总督、户部尚书,雍正元年(1723年),任文华殿大学士,时人称其为“遂宁相国”。雍正三年(1725年)于任上病逝,谥文端,葬于遂宁县庆元山(今重庆市潼南区小渡镇庆元山),享年七十七岁。</p><p class="ql-block"> 张鹏翮曾随索额图勘定中俄东段边界,为签订《尼布楚条约》作准备。他还曾主持治理黄河十年,治清口,塞六坝,筑归人堤,采用逢弯取直、助黄刷沙的办法整治黄河。张鹏翮工诗善文,著有《冰雪堂稿》《如意堂稿》《信阳子卓录》《奉使俄罗斯行程纪略》《治河全书》等书。后人为之辑有《遂宁张文端公全集》。</p><p class="ql-block"> 本书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顺叙倒叙插入的手法,介绍了清朝廉吏张鹏翮奋斗的一生。清朝初年,一个既无显赫家世,也无任何靠山的山里娃,颠沛流离,从山野走向帝国权力中心,始终站在风口浪尖,扫除险恶,惊心动魄。一心为民,为百姓甘愿受罚。不党不私,历尽千帆,永葆秀才本色,励精图治。签订《尼布楚条约》,安抚蚂蚁岛,查处江南科考迷案,治理黄河,成就康熙盛世伟业。为官五十余载,从封疆大吏,到朝中重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官至两江总督、河道总督、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史称“遂宁相国”,离世时,却身无分文,无钱下葬。康熙称其为“天下廉吏无出其右者”,雍正赞为“卓然一代完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