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姓祖根地的寻根之旅

道不远人

<p class="ql-block">美篇号:14134946</p><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道不遠人</p> <p class="ql-block"> 前年初冬时节,我与几位好友一同前往濮阳,探访中华张姓始祖挥公陵园。此行不仅是一次文化之旅,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p><p class="ql-block">  中华张姓始祖挥公陵园座落在濮阳老县城东侧,古金堤北侧,俗称老虎台,1998年在挥公墓古遗址重修。挥公陵园内树木葱郁,松柏森森,花草叠翠,风光㫊旎;殿宇巍峨,气势浑厚;陵墓高纵,碑林耸立,文化气息浓郁,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国内最大的姓氏始祖公园,它承载着全球1.2亿张氏子孙的共同记忆,是张氏子孙寻根问祖朝圣之地,张氏宗亲家人共同的精神故园。</p><p class="ql-block"> 正门上方题有“挥公陵园”四个大字,正门两侧由中国书法协会主席张海所书楹联“张弓射天狼武功雄万里,挥手书华章文采耀千秋”,充分彰显出中华张姓始祖挥公文韬武略方面的才华。两侧还有中国国内知名书法家刘文选题写的楹联“头枕卧虎眠仙境观天卫地,脚蹬长龙博凶顽济世拯民”,无不彰显了中华张姓始祖挥公自然形成的墓地的地势之神奇。正门内东西两侧是张姓名人故事和张姓文化长廊,展出了张姓历代名人书画,历代名传故事等130余幅。园内翠绿松柏中,有全国政协3位副主席张思卿、张克辉、张梅颖等来陵园祭拜时亲手植下的松树。</p><p class="ql-block"> 挥公陵园的主建筑是挥公大殿,分为三个部分,主殿居中,两侧分别是张姓文化馆和弓箭馆。挥公大殿高20.05米,纪念落成时间2005年。中间主殿塑有始祖挥公大型镀铜雕像。从侧面、正面、平视和俯视挥公大殿均呈弓形,以纪念始祖挥公首创弓矢。殿内两侧筛选雕刻了20位张姓历代名人雕像。大殿门口的楹联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张海先生和著名书法家刘文选先生题写,大殿上方“挥公大殿”大匾和楹联由世界张氏总会创会会长马来西亚丹斯里拿督张晓卿题写。大殿上方使用的草色瓦片,寓意是茅草的颜色,体现上古建筑的古老与厚重。该大殿被中国建筑设计界定为著名建筑,列入建筑设计专业教科书。</p><p class="ql-block"> 挥公陵园另有挥公墓、挥公基碑、祭祀广场、挥公雕像、文化碑林、功德万年林,张姓文化长廊,实乃旅游祭拜的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踏入挥公陵园,映入眼帘的是那高大的陵墓和巍峨的大殿。这里占地广阔,松柏森森,花草叠翠,仿佛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沧桑。</p> <p class="ql-block">陵园正门中央一个非常醒目的龙虎“张”姓</p><p class="ql-block"> 该“张”字的原型完全按照1987年濮阳老城西水坡出土的6400多年前仰韶文化时期的45墓墓主人东西两侧用贝壳摆塑而成的龙虎图案,故有“龙虎”张姓之称,充分彰显了中华张姓的睿智和英武。</p> <p class="ql-block">令人震撼的挥公雕像</p><p class="ql-block"> 继续往前走,映入眼帘的是挥公雕像。他手持弯弓,身挎利箭,目光坚毅地望向前方。基座周围的线刻图案生动描绘了始祖发明弓箭、迎战共工、获赐姓氏等伟大功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气势恢宏的挥公大殿</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挥公大殿又称弓殿,独特的弓形设计寓意深远。大殿</span>外观黄墙茅瓦,取意于上古黄上堆彻、茅草盖顶的时代特色;正面或鸟瞰呈“弓”型纵轴较子午线向西北偏斜5度,寓意挥公“观弧制矢”、“西北望,射天狼”的历史传说;大殿由96根硕柱支撑、象征着张姓人口众多、枝繁叶茂。主殿高20.05米,面积2005平方米,寓示2005年在这里举行的世界张氏总会第二届理事会和恳亲大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大殿内供奉着始祖镀铜金色塑像,东西两侧陈列着历代张姓先贤雕像,每尊雕像都栩栩如生。站在大殿前,仿佛能感受到先辈们穿越时空而来的智慧与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張良(公元前262一前186),陽瞿(今河南禹縣)人,漢高祖重要谋臣。漢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漢朝建立,封留侯。其孫張典,文帝时任清河郡太守,时迁清河郡里仁乡节孝坊,为“清河堂”开基祖。</p> <p class="ql-block">张骞(?一前114),西漢成固(今陕西成固)人,外交家。他奉漢武帝之命,两次出使西域,歷盖艱辛,開闢“絲綢之路”,加强了漢朝和西城少数民族的友好聊系,促进经济文化交流。</p> <p class="ql-block">张道陵(34-156),东漢沛国豐邑(今江苏豐縣)人,系张良(子房)八世孙,汉顺帝(西元125~144年)时于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修道,作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创立道派,凡入道者缴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属道教定型化之始。其后裔承继道法,世称“张天师”。</p> <p class="ql-block">正殿东西两侧是很有立体感、亲切感的张氏21先贤雕像。 </p> <p class="ql-block">张衡(78-139),南陽西鄂(今南陽市石橋镇)人,東漢科学家、文学家。曾两度任太史令,精通天文曆算。他創造的深天儀、地動儀、候風儀,比欧洲早一千多年。后世尊为“科圣”。</p> <p class="ql-block">张公藝(577-676)本名藝,唐代壽張今濮陽市臺前縣)人、九世同居。唐高宗朝泰山途中登門造访,公藝写百個“忍”字献皇。高宗勅建”百忍堂”。公藝乃“百忍堂”始祖。</p> <p class="ql-block">正殿后墙东侧是八幅“挥公功德图”,西侧是八幅“张氏源流图”。</p> <p class="ql-block">正殿南墙高悬着为筹建“挥公陵园”作出重大贡献的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功德像。</p><p class="ql-block"> 张澜(1872年—1955年),字表方,四川南充人。22岁中秀才,补廪生。1917年秋任四川省长。1944年9月,当选为中国民主月盟主席。平津解放后,张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走出大殿,漫步在陵园中,随处可见海内外宗亲留下的纪念树和功德碑。这些树木枝繁叶茂,象征着张姓家族生生不息的繁衍发展。特别是全国政协三位副主席亲手植下的松树,更增添了这片圣地的庄重氛围。</p> <p class="ql-block">张姓文化馆</p><p class="ql-block"> 挥公大殿西配殿是张姓文化馆,馆内墙上陈列着56块灯光、文字、图片于一体文化展柜和四组实物展柜,静静述说着张姓的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威威壮观<span style="font-size:18px;">挥公墓</span></p><p class="ql-block"> 挥公墓呈圆型,直径20米,基座高2.6米,土球顶高5米,奠基采用料石砌筑,内设8根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两道圈梁,土球顶栽植了草坪。墓周围修筑宽为8米的环型路,路外围采用毛石浆砌挡土墙,路面用青石板铺设,并设花池,栽植树木花卉。墓南20米为小广场,面积4000平方米,广场南端安装12步青条石台阶,宽8米。</p> <p class="ql-block">此次寻根之旅让我深刻体会到,挥公不仅是张姓的得姓始祖,更是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代表。他发明弓箭的故事,至今仍激励着无数后人奋发图强。站在先祖陵墓前,心中涌起无限敬意与自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