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基石与时代的回响

晋阳武

<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1日,第25个世界睡眠日之际,中国睡眠研究会在北京迎来主题活动25周年纪念。这场以"健康睡眠,优先之选"为主题的年度盛会,再次向全社会重申:睡眠作为健康生活的"基石之基石",与营养、锻炼共同构成生命健康的三大支柱。科学研究证实,健康睡眠需满足四大维度——充足时长、优质质量、合理时段与规律节律,任何一项失衡都可能引发内分泌紊乱、心脑血管损伤、免疫机能下降等连锁反应,甚至成为阿尔茨海默病、代谢性疾病的潜在诱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最新调查数据揭示当代睡眠图景:规律运动人群的综合睡眠质量较久坐群体提升23%,其早睡早起的生物节律与深度睡眠时长形成良性循环。</p> <p class="ql-block">  肥胖人群普遍存在入睡延迟(平均23:45)、睡眠碎片化(夜间清醒≥3次)等问题,睡眠时长较健康人群缩短1.2小时。</p> <p class="ql-block">  运动医学的重要发现:社交类运动不仅提升睡眠主观满意度,更通过调节皮质醇水平,构建"运动-睡眠-健康"的正向循环。</p> <p class="ql-block">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更觉深意深远。2015年在中央党校座谈会上,总书记以青年时期"通宵达旦工作致每月大病"的经历为镜,提炼出"内在激情与从容不迫"的平衡之道:"千头万绪的工作,如同穿针引线,须有度有时。"这一智慧在2025年的今天愈发彰显时代价值——当智能设备延长了人类的"清醒时间",当工作压力侵蚀着睡眠边界,我们更需要领悟"12点后睡大觉"的哲学:睡眠不是时间的消耗,而是生命能量的战略储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神经科学视角看,睡眠是大脑的"夜间清道夫":脑脊液流量在深度睡眠中增加60%,高效清除代谢废物;海马体在睡眠中整理记忆,将短期经验转化为长期智慧。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所言:"睡眠是生命的复位键。</p> <p class="ql-block">  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平均睡眠时长6.85小时,较十年前减少1.1小时,而入睡时间推迟1.5小时,这种"时间平移"正在悄然改写健康轨迹。</p> <p class="ql-block">  站在第25个世界睡眠日的节点,我们呼吁重构"睡眠优先"的生活美学:建立"22:00-6:00"的核心睡眠时区,打造20℃-24℃的卧室微环境,践行"睡前一小时无屏计划"。让我们铭记:当我们尊重睡眠的节律,就是在致敬生命的本质;当我们守护睡眠的质量,就是在筑牢健康中国的基石。正如总书记所喻:"睡大觉不是懈怠,而是为了第二天更好地出发。"在这个万物生长的春日,让我们以优质睡眠为舟,驶向更具生命力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