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纸,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p><p class="ql-block">中国,为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p><p class="ql-block">江西铅山,曾是我国传统手工造纸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铅山造纸文化可以说源远流长,早在宋元时期,其手工造纸业就颇为发达。至明代中期,逐成为江南手工造纸的中心。进入清代后,全县有造纸槽户2300余家,从事手工造纸者占全部人口的十分之三四。所产纸的品种甚多,粗细兼备、妍妙辉光,其中又以连史纸(亦名连四纸)最为名贵。故而旧志有云:“铅山土物,纸为第一”,“铅山唯纸利天下”。</p> <p class="ql-block">“铅山唯纸利天下”,由此可见,纸业在铅山历史上的地位相当重要。也正因为此,铅山在三十多年前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举办了纸文化的展览。本人那个时候在县博物馆工作,有幸参与该展览的筹备、布展和展出工作。至于为什么要举办这样一次纸文化的展览?如该纸文化展览在简介中说的那样:“讲弘扬,话振兴,不仅止于智力文化,道德文化遗产,还应包括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物质创造,诸如纸文化、茶文化、建筑文化、酒文化、竹艺文化等等。为此,举办了这个《纸文化展览》……但愿这个展览,能为弘扬具有铅山特色的优秀文化传统以少许提示,为振兴铅山经济增添些微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既然是纸文化的展览,就必须要叙述纸的由来、用途,造纸技艺的诞生和我国造纸业的发展,以及造纸技艺的外传等。该展览亦是如此,展出分为六个部分,就有五个部分都是介绍上述内容的。可仅管如此,另一个部分的“铅山的造纸业”,毫无疑问成为该展览的重心。究其原因,诚如《纸文化展览》简介中说的那样,“铅山造纸业是这个展览的重点,不仅介绍了铅山历史上的造纸业和品种,还介绍了铅山今日的造纸业,星罗棋布的乡镇纸厂、纸槽,石塘造纸厂、紫溪造纸厂及其新工艺、新品种。”</p> <p class="ql-block">其中还用了一个专门的版块来介绍连史纸。它的标题就是“连史纸”,内容则为“连史纸洁白细嫩,防虫耐热、永不变色,素享‘寿纸千年’的称誉。明崇祯年间著名藏书、刻书家毛晋的波古阁出版的《十七史》,名史扉页就是用铅山连史纸印制;清廷文渊阁曾特选铅山连史纸印书;民国初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库全书选辑》,用的就是铅山连史纸。历史上连史纸的良好品质,使它得以畅销全国和海外。”</p> <p class="ql-block">该展览不仅有文字、表格,亦有图片、绘画和实物。从其陈列大纲和陈列方案即可看出,这一次的纸文化展览准备非常充分。如那时还没有电脑和互连网,我们为寻找到有关的文字、图片,不知翻阅查找了多少文献资料。展出的实物,能找到的,千方百计想办法去找到;无法找到的,就做模型或者用绘画图形来代替。有关铅山纸的种类,我们就通过明万历《铅书》和清同治《铅山县志》查找到至少有二、三十个品种。如前者记载:“凡十有四种:毛边、京放、堂本、陈坊竹帛、西港火纸、草纸、大小尖板光、古篓古块纸、书策纸、连四、古本毛梳、太史连、荆川纸、白棉纸。”再如后者为:“粗细不同,名色各异。细洁而白者有连四、毛边、贡川、京川、上英;白之次者有毛六、毛八、大则、中则、黑关;细洁而黄者有厂南、南宫;黄之次者有黄尖、黄表;粗而用则有大筐、小筐、放西、放帘、九连、帽壳。”</p> <p class="ql-block">同样,该展览展出的文字、表格,以及图片、绘画和实物,也均以介绍铅山传统手工纸,尤其连史纸为主。如我们收集到与之有关的一些纸品的实物,连史纸印刷的善本古籍、家谱和铅山历史名人的著作等。在此基础上绘制了“铅山连史纸制作工序”、“铅山县产纸地点”的示意图,和制作了“铅山连史纸纸槽”的模型,以及紫溪造纸厂、石塘造纸厂等现代纸厂的产品样品图片。展览期间,还对此进行了专题的录像放映。此展览展出之后不久,我就离开博物馆去到一个新的单位。有关的一些展品下落,我也就不得而知了。</p> <p class="ql-block">要说我与铅山传统手工纸,尤其连四纸挺有缘的。不仅参加了这次铅山纸文化展览的筹备、布展和展出工作,还这之前和这之后,亦与铅山传统手工纸,尤其连史纸有过密切地交集。</p> <p class="ql-block">如这之前的一九八三年,县里开展文物普查,我所在小组去天柱山乡进行普查。座谈会上得知该乡浆源村有个自然村叫碗厂,估计有可能是个古窑遗址,大家便专程跑到那里去勘察了解情况。而后听说该村还办了一个连史纸的纸厂,就又顺便到纸厂去参观了一下。好像当时纸厂里没有师傅做纸,便由村支书王思增和村长廖家旺向我们介绍连史纸和纸厂的情况。据他们俩人说,这个纸厂是一九七九年兴办的,由县供销社出面向上级无息贷款了一万元,用作启动资金。所生产的纸张,再由供销社销往北京荣宝斋等处。造纸的设施设备和工具,有锽锅、纸槽、料塘、漂塘、漂山和水碓等。原材料为当年生长的嫩毛竹,以及连史纸制作生产的一些工艺流程和年产纸张数量等。</p> <p class="ql-block">再如之后的两千零八至两千零九年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到天柱山乡浆源村帮忙筹建连史纸作坊,复苏生产连史纸。2006年6月,铅山连史纸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时,浆源村这个我县最后一张连史纸的纸槽,也已经被叫停很长时间了。为抢救这一频临消亡的传统手工造纸技艺,江西含珠实业有限公司在铅山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投资恢复连史纸生产。记得我刚到纸坊时,发现这里竟然是一处废弃多年的村小校舍,不仅房屋破烂不堪,还一无制纸的设施设备,二无会做纸的师傅,可以说要把纸做出来,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就这样,我们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奋斗,克服重重困难,硬是将“千寿纸坊”建成,试制出了合格的连史纸。</p> <p class="ql-block">当年举办纸文化展览的许多往事,由于时间过去久远,现在大多已经忘怀。却唯有去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购买布展用的材料这件事,仍记忆犹新。原因是那时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名气已经很长时间了,我因为家里没有人经商(有可能跟去义乌进货),还一直都没有去过那里。我们那天是跟几个河口商人一块拼车去进贷,很早走的,除了在义乌小商品市场转了大半天,回来的路上车子因为有人不断上下货物,和有监管人员还在半路拦车检查,直弄到晚上快十一点了才回到家里。(作者:杨必源)</p><p class="ql-block">(写于二零二五年二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