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表的指针为什么按顺时针方向转动

诗与远方

案例背景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数学综合实践研究实践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师的指导作用的重要性。当学生有了小问号、小创造的想法时,如果老师没有指导能力,学生的小问号和小创造只能停留在想法。在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有清晰的指导路径,具体说来就是:前期指导能够规划出清晰的实践路径;过程跟进中要随时为学生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持;最后要为学生提供研究的展示舞台。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并提供了研究记录单支持学生的研究,帮助学生能够研究下去。下面,结合一年级小朋友的研究案例《钟表的指针为什么按顺时针转动?》,具体介绍教师如何实施这样的指导路径。</b></p> 问题发现阶段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生活中的整时和半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好奇并且想要研究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b></p> 生活化情境创设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开展"时间探秘"主题游戏:让学生用身体模拟钟表指针转动,观察教室日影变化,引发认知冲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使用可视化工具:制作简易日晷模型,在操场记录不同时段影子轨迹,建立自然现象与生活常识的联系。</b></p> 培养提问技巧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设计"五感提问卡"(看/听/摸/想/猜),用图画+简单文字记录疑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开展"问题漂流瓶"活动,同伴互猜生活现象背后的秘密,如"为什么太阳东升西落?</b></p> 研究实施阶段 研究工具包开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制作《奇思妙想探索手册》包含: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观察记录表(天气/时间/影子方向贴纸)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研究锦囊(放大镜、方向贴、计时沙漏)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家长互动卡(亲子实验指导)</b></p> 分阶任务设计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基础层:连续3天记录自家窗台绿植的日影变化(贴方位贴纸)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进阶层:对比晴/阴天影子差异,绘制"影子旅行地图"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拓展层:用乐高搭建古代计时工具模型</b></p> 情绪支持系统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设置研究能量站":挫折时可兑换"导师求助券""同伴加油卡"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录制"科学家小时候"系列微课,展示研究中的失败案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为了保证数学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教师需要注意以下方面:</b></p> 指导规划清晰实践路径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学生认识了生活中的整时和半时,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好奇的想要研究的问题。比如:钟表的指针为什么是按顺时针的方向转动?教师一是鼓励学生说清楚自己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二是鼓励感兴趣的同学思考怎么研究这个问题。学生面临的问题首先是无从下手。教师可以通过谈话启发学生思考:你知道哪些与钟表相关的经验?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能够想到,通过影片视频或者参观,看到过古人的计时工具—日晷,知道日晷是古人通过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来计时的。以此作为研究的基础,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钟表的指针为什么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呢?学生因而形成猜想:钟表的指针顺时针旋转,是不是因为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从早到晚就是顺时针的方向转动的呢?有了这样的初步的猜想,紧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围绕“研究工具、研究步骤、研究进度”进行思考,制定研究计划。帮助学生形成了如下研究计划:</b></p> 过程中跟进与指导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学生的研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及时与家长联系与沟通,形成家校合力,协助支持学生完成研究。比如,遇到阴天,低年级学生容易着急焦虑,老师和家长要及时沟通,一起鼓励学生要有耐心。在连续几天的持续研究中,学生还可能产生想放弃的想法,老师和家长及时鼓励和支持学生要坚持。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通过一周的观察,学生发现:从早到晚路灯的影子真的是沿顺时针的方向旋转的。再通过查资料也进一步证实了学生的猜想,老师启发学生总结研究收获时,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自己受到的启发:1.联系生活经验形成猜想(方法启发);2.联系自然现象证明猜想(研究的启发);3.要有耐心,要坚持(经验的积累)。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学生由此又产生了新的小问号:古人在没有太阳的时候又是如何计时的呢?又老师继续鼓励学生开始了新的研究,于是也有了学生的《古人如何计时》。</b></p> 提供研究成果展示平台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伴随着问题解决和创意实现,教师适时提供展示的舞台也非常重要,既是对学生研究成果的肯定,也是在分享中扩大“奇思妙想”的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这里的舞台既包括班级、年级的小的舞台展示,也包括在校级大型活动的展示。</b></p> 动态展示平台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开设"小问号剧场":用肢体剧演绎影子运动规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制作"时间的故事"翻转书:从日晷到电子表的演变过程。</b></p> 认知迁移训练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设计"逆向思维挑战":如果钟表逆时针转,学校作息会怎样变化?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开展"现象连连看":联系风扇旋转方向、水流漩涡等同类现象。</b></p> 持续探究机制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建立"问题种子库",将衍生问题(如古人阴天计时)转化为新的研究项目。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设置"研究成长树",每完成一个项目挂上成果果实。</b></p> 低年级实施要点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 具身认知:每个环节融入肢体动作,如用舞蹈表现指针转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 多模态记录:允许采用绘画、黏土、拍照等多种成果形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3. 即时反馈:设置"发现小勋章"即时奖励系统(观察家/坚持者/创意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4. 认知降阶:将"顺时针"转化为"像太阳走路的方向"等童趣表达。</b></p> 案例反思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通过这个研究案例,希望给教师们指导数学实践活动一些新的思考与启迪。</b></p> 用心呵护学生的小问号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学生有了好奇的问题后,教师需要和家长一起珍视这个小问号。除了及时肯定表扬,更需要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想到这个问题的。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积累发现、提出问题的经验,促进学生迁移经验持续发现、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b></p> 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研究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形成清晰的研究计划。有了研究计划,学生就可以依据计划开展数学实践研究。在整个数学实践研究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解决过程中遇到最大的问题或困难是什么,怎么解决的,获得了哪些启发。积累解决真实问题的鲜活经验。同时,教师要关注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坚持不懈,进行创意思考。</b></p> 激发学生持续思考研究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好奇心会驱动问题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伴随着一个问题的解决,可以产生相关的新的问题,继续研究,如此循环往复,促进学生能持续思考、深度思考一件事。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要通过指导、鼓励,激发学生,让这个“雪球”越滚越大。</b></p> 结束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通过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摸、可操作的游戏化探究,既保护低龄学生的好奇心,又系统培养其科学思维品质,从而实现"小问号"到"小发现"的认知跃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