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冠鹎(海南尖峰岭)

二筒

<p class="ql-block">  白喉冠鹎为鹎科冠鹎属的鸟类,体长20-25厘米。头顶红褐色,有长而细的羽冠,头侧灰色。上体橄榄绿黄色,飞羽暗褐色,外翈茶黄色,尾下覆羽皮黄色。</p> <p class="ql-block">  主要分布于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贵州、广西、海南等地,常见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坡、山谷、溪畔的开阔次生阔叶林、季雨林、雨林或平坝散生树丛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岛。</p> <p class="ql-block">  白喉冠鹎的头顶和冠羽褐色或红褐色,眼先、眼周、颊、耳羽等头侧灰色或褐灰色。上体橄榄绿褐色,尾上覆羽棕色,翼上覆羽橄榄绿褐色,飞羽暗褐色,外翈除先端外大部分呈暗茶黄色,最内侧飞羽暗茶褐色。尾羽棕褐色具不明显的横纹,外侧尾羽端部略浅。颏、喉白色,其余下体橄榄黄色,胸和两胁沾灰褐色,有的具乳白色或黄色轴纹。尾下覆羽皮黄色,翼缘和翼下覆羽黄白色或浅皮黄色。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深蓝灰色、上嘴暗褐或黑色,下嘴铅灰色或淡黄色,跗蹠暗肉色或肉灰色。</p> <p class="ql-block">  白喉冠鹎主要以植物果实与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象甲、瓢甲、蝉、蜂、蝗虫等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昆虫、昆虫幼虫和蜘蛛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常成小群活动在乔木树冠层,也到林下灌木层活动和觅食。很少到地上活动,有时也见活动在林缘或林外一些散生的树木上。叫声:群鸟持续地发出断续高叫,偶有细弱鸣声。</p> <p class="ql-block">  白喉冠鹎的繁殖期在5-6月,通常营巢于阔叶林中,巢多置于林下灌木或藤条上。每窝产卵2-4枚。卵呈深彩红色具血红色斑点。</p> <p class="ql-block">  白喉冠鹎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p> <p class="ql-block">  以上文字主要摘自网络,图片为作者原创,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大家转发分享、相互交流,但禁止将图片下载另做他用、截图转载,如欲转载,请一定注明出处,且禁止改变原创风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