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帮助父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爱是支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父母改变一点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孩子改变大大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巜我好—你好》英文叫I'm OK—You're OK,是TA(人际沟通分析,全称是Transactional Analysis)创造的一门语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每个人体内有三个角色。</b></p><p class="ql-block"><b>☘️第一个角色叫作“父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们每个人体内有一个“父母”,</b><b style="color:rgb(237, 35, 8);">是在5岁以前,通过我们和我们的父母的互动过程,印在我们脑海中的。</b></p><p class="ql-block"><b>5岁以前</b>,我们听到父母最常说的话是大量的规矩</p><p class="ql-block">比如</p><p class="ql-block">“你不能这样”</p><p class="ql-block">“你为什么要那样”</p><p class="ql-block">“赶紧停下来”</p><p class="ql-block">“这个绝对不可以”。</p><p class="ql-block">📚所以<b>当我们长大以后</b>,<b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们的沟通中也经常会出现大量的忠告、规则、规范</b>比如:</p><p class="ql-block">“什么事不准做”</p><p class="ql-block">“什么事必须怎么做”。</p><p class="ql-block"><b>🌟这就是我们体内的“父母”。</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很多都是你不需要经过思考,就会直接反应出来的</b></p><p class="ql-block">比如</p><p class="ql-block">对别人的教训,</p><p class="ql-block">看不惯别人的行为。…</p><p class="ql-block">😓<b>特别喜欢批评别人,就是我们体内“父母”的部分。</b></p><p class="ql-block"><b>☘️第二个角色叫作“儿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儿童”是5岁前我们的内部事件(感受)对外在事件(主要是双亲)反应的记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主要积累下来的东西,都是一些感受</b>,比如</p><p class="ql-block">“我好”或者“我不好”,就是我们说的I'm OK,或者是I'm not OK。</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绝大多数的孩子在小时候都会经历一个“我不好”的过程。</b><b>即使孩子从小就被爱,也会有‘我不好’的感受。</b></p><p class="ql-block">因为孩子是从很弱小的状态开始成长的,所以孩子在5岁以前一定经历过大量他做不到的事情。</p><p class="ql-block">😓当他看到别人都能做到,但是他做不到。</p><p class="ql-block">比如</p><p class="ql-block">大人可以做到,但他做不到;</p><p class="ql-block">一个小哥哥可以很容易地做到,但是他做不到</p><p class="ql-block">👉🏽这些时候,他就会出现这种“我不好”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小孩子好和不好的感受表现出来的是不一样的。</b></p><p class="ql-block">比如:</p><p class="ql-block">当他觉得好,他就会表现出创造力、好奇心、玩得很开心。</p><p class="ql-block">当他觉得不好,他就会表现出挫败感、委屈、难过、耍小脾气、搞破坏。</p><p class="ql-block"><b>这些都是一个“小孩子”的表现。</b></p><p class="ql-block"><b>⚠️很多人在假装自己是个大人。</b>很多成年人在当了爸爸妈妈以后,也是在假装自己是个大人,<b>实际上</b>他表现出来的是“小孩子”的恐惧、“小孩子”的担心。</p><p class="ql-block">👉🏽<b>5岁并不是一个明显的分界线</b>,基本上在你离开你的家长之前,这些时间都是你在培养你的“家长”和“小孩”的过程。</p><p class="ql-block"><b>☘️第三个人格叫“成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成人”的发展从出生10个月开始。</b></p><p class="ql-block">10个月大的孩子开始具备自主运动的能力了。</p><p class="ql-block">比如:我们可以挪动这个杯子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把这本书挪来挪去。<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当我可以操纵外部事物的时候,我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自我意识和思考,我们具备了探索和检验加工数据的能力,我们判断一个问题可以分析它的可能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些东西都是“成人”的成分。</b></p><p class="ql-block"><b>📚“成人”负责加工的数据来自哪儿呢?</b></p><p class="ql-block">既来自外部世界所发生的事,也来自你体内的“父母”和“孩子”。</p><p class="ql-block">“父母”和“孩子”都积攒了大量的数据,需要通过你的“成人”来分析,再结合现实世界做出反应。</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一般是在什么情况下爆发的?</b></p><p class="ql-block"><b>压力之下,“成人”会被削弱</b>。</p><p class="ql-block">比如:</p><p class="ql-block">咱们俩在聊天,本来聊天聊得好好的,说着说着你有几句冒犯我的话出现了。👉🏽当你冒犯了我以后,我就开启自我保护状态。我一旦开启自我保护,我的“儿童”就会出现。我体内的“儿童”一旦出现,我就会开始责怪你,开始推卸责任,不再建设性地解决问题,而是要跟你吵架,要跟你分清楚责任,</p><p class="ql-block"><b>“儿童”就喜欢区分</b>:“这事儿到底怪谁,这事儿不能怪我,这事儿要怪怪你”。</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与"儿童""父母″"成人″三个角色相对应的</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四种心理地位</b><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b>☘️第一个心理地位:“我不好—你好”</b></p><p class="ql-block">😓最容易建立起来。因为绝大多数的人都是从什么都不会开始的。当我们从什么都不会开始,探索这个世界的时候,就经常会出现挫败感。而这些挫败感又会带来“别人都好好,别人都好厉害”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一旦一个人的心理态势是“我不好—你好”,那么他就会经常“玩游戏”。</b></p><p class="ql-block">“玩游戏”也是TA的一个术语。</p><p class="ql-block">⚠️比如说</p><p class="ql-block">有的人总是走入一个人生剧本,认为“我是怀才不遇,我被资本玩耍了”…。</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典型就是“<b>我的比别人强</b>”,做什么事都要<b style="color:rgb(237, 35, 8);">展示</b>自己比别人强。</p><p class="ql-block">😓还有“<b>甩锅</b>”的游戏,甩锅游戏是很多成年人最喜欢玩的。比如<b>说父母骂孩子,说“我有没有跟你说过”“我跟你说过多少次”</b>,这实际上就是甩锅,为了证明我是个好家长,是你不听话。这也是他的心理游戏。</p><p class="ql-block">还有人在玩<b>“我总是很努力</b>”的游戏。很多父母一说起来自己教孩子,就觉得“我好努力,我什么都试过了”“我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我们打工挣钱<b>都是为了他</b>”。他在玩一个游戏,他明知道这样做可能会无效,可能会带来伤害,但是他坚持在玩一个“我很努力”的游戏。</p><p class="ql-block">😓“<b>通常情况下,持有这种心理地位的人会有两种生活方式:</b></p><p class="ql-block">👉🏽第一种,生活在确定‘我不好’的脚本中(他总觉得自己不行)……这种脚本会促使他逃避生活。这些人可能会通过伪装寻求安抚,或沉湎于幻想式的生活中,<b>通过‘如果我……’‘当……’等想法获得心理平衡。”</b>潜台词是“我不好,你们好″。</p><p class="ql-block">👉🏽“另一些人的行为则会令人厌恶(负面安抚),结果只是再次验证‘我不好’,这就是所谓的‘坏小孩’特点。”他觉得“我不好,你们好,那我就<b style="color:rgb(237, 35, 8);">破坏</b>,我就让你不舒服,我就说难听的话,我就做“键盘侠”,我就骂你们,反正我不好;我觉得我很糟糕,那我就让你们不舒服,你如果关注我了,就是对我的负面安抚”。这就是一个“我不好—你好”的状况,但还不是最极端的情况。</p><p class="ql-block">😓如果<b style="color:rgb(237, 35, 8);">更极端</b>,“若它持续存在,觉得自己没有存在的价值,则会将一切引向绝望,最终的结果不是放弃(被送入精神病院)就是自杀”。</p><p class="ql-block"><b>☘️第二种心理地位叫作“我不好—你不好”。</b></p><p class="ql-block">产生原因是:一个人小时候<b>受过过多的惩罚</b>,他的生活环境特别艰难,很痛苦,于是他会对这个社会产生仇恨,进而他觉得自己也不好。</p><p class="ql-block">😓这种心理地位下的儿童会<b>自暴自弃</b>,放弃希望,浑浑噩噩地过日子,最终可能会在精神病院中过完一生,他们的行为变得完全退缩、退化,似乎想退回到一岁时所经历的生活,那时他们感受到了人生中唯一拥有的安抚。</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小时候受虐待很厉害的孩子,就很容易出现这种“我不好—你不好”的状况。</b></p><p class="ql-block"><b>☘️第三种心理地位叫作“我好—你不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小时候受过伤,但是他在自我疗愈的过程中安抚到了自己。</b>即当他在慢慢变好的过程中,他成了他自己的安抚,所以他觉得只有自己是好的,只有自己能够理解自己,只有自己是善良的,只有自己是能够照顾自己的。他的安抚不需要来自别人,来自自己就够了。</p><p class="ql-block">😓周围的世界是丑恶的,周围世界的人都是很坏的。</p><p class="ql-block"><b>总是在指责:“都是他们的错”“都是因为他们”,那些积习难改的罪犯就是如此。他们缺乏良心</b>,坚信无论他们做了什么事,他们都是对的,所有的错都在别人。这种情况一度被称为“<b>道德低能</b>”。</p><p class="ql-block"><b>也类似于无良症。所谓的无良症,就是他觉得自己特好,而且特委屈</b>,“我整天替你们着想,你们为什么要逼着我杀人”。<b>实际上,这类人拒绝接受别人是好的事实。</b>”对这类人的治疗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不认为自己有错。</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前三种心理地位基于情感</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b><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不学就会</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b><i style="color:rgb(1, 1, 1);">如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受过这样的伤,你见过很多糟糕的事,感受过很多痛苦,你自己就能形成前三种心理地位,因为那是自然而然养成的。</i></p><p class="ql-block"><b>☘️第四种心理地位“我好—你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个健康的人格会喜欢自己,也喜欢别人;觉得自己人不错,能够解决问题,有价值感,觉得别人也是善意的,别人也会愿意给自己安抚。</b></p><p class="ql-block">我好一你好,基于思维、信念和行为,需要你比较幸运,能够去读很多书,能够培养自己体内的“成人”。</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总结一下</b></p><p class="ql-block">👉🏽当你体内是<b>“孩子”做主的时候</b>,你会觉得“<b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不好—你好</b>”,或者“<b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不好—你不好”。⚠️</b><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不是理性的。</span></p><p class="ql-block">👉🏽当你体内是<b>“父母”做主</b>的时候,你会觉得<b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好—你不好”</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也不是理性的。</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只有你体内能够思考、能够判断、能够改变的“成人”被你喂养长大了</b>,<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你才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都是不错的,</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你好-我好,我们都是可以沟通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P-A-C模式</b><b style="font-size:18px;">(P代表“父母”,A代表“成人”,C代表“小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个人说话是“父母”的态度</b>,通过他的表情、他的语气、他的不耐烦、他的指责,你就知道这是“家长=父母”。</p><p class="ql-block"><b>“父母”讲话的时候最喜欢说</b></p><p class="ql-block">“你应该……”</p><p class="ql-block">“你必须……”</p><p class="ql-block">📚<b>一个人现在是个“小孩”,他的表现:</b>赌气、撂挑子、摔东西、生气、委屈、难过、好可怜。</p><p class="ql-block">⚠️<b>不是只有小孩才能做“小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是小孩。</b></p><p class="ql-block">比如</p><p class="ql-block">一个5岁的小孩,体内也有“成人”“父母”和“小孩”,</p><p class="ql-block">一个80岁的老人,体内也很可能有“父母”“成人”和“小孩”,这是非常常见的。</p><p class="ql-block">跟老人家沟通的时候,经常发现老人家一生气,像个孩子一样,这就是他“儿童”的部分出来了。</p><p class="ql-block">📚“<b>成人”主导的时候,我们会建设性地提问、讨论、解决问题、协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如果沟通双方的角色是互补的,</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沟通就可以很顺畅地进行。</b></p><p class="ql-block">🌻“<b>成人”对“成人”的沟通是通畅的</b></p><p class="ql-block">☘️“今天天气真不错!”</p><p class="ql-block">“是啊,特别适合跑步。”</p><p class="ql-block">你看,“成人”对“成人”的沟通基本不会有矛盾,因为我们都是“成人”,我们说的都是一些事实。</p><p class="ql-block">☘️“成人”讨论问题:</p><p class="ql-block">“这件事咱们应该怎么办呢?”</p><p class="ql-block">“那让我们想想吧。”</p><p class="ql-block">“咱们一块儿开个会,讨论一下。”</p><p class="ql-block">你看,这几次交锋下来对话都可以延续,都<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不会吵架</b>。</p><p class="ql-block">🌻<b>“父母”对“父母”,顺畅沟通。</b></p><p class="ql-block">你们到公园里听大爷们讨论问题,你就会听到这个大爷抱怨某个事,那个大爷说抱怨得对,还有个事更糟糕,他俩一块儿抱怨。</p><p class="ql-block"><b>当双方都是“父母</b>”,双方都在抱怨、都在指责的时候,也能讨论问题。因为他们没有产生角色交叉,所以他们<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可以顺畅地讨论</b>。</p><p class="ql-block">🌻<b>两个“孩子”也可以顺畅地对话。</b></p><p class="ql-block">两个“孩子”说话,那就是开玩笑、逗乐、撒娇、斗嘴,也可以进行得很好。</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还有“成人”对“孩子”说话,如果对方也以“孩子”的方式对“成人”说话,对话也是可以进行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b>比如</p><p class="ql-block">“成人”给他提建议,他以“孩子”的方式表示自己受委屈了,然后“成人”来安抚他,这个对话是可以进行的,因为没有角色交叉,他们的<b>互动是平行的,可以顺畅沟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交错式沟通</b><b style="font-size:20px;">会出现沟通的问题</b></p><p class="ql-block">比如</p><p class="ql-block"><b>老公问:“我的车钥匙在哪儿?”</b></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成人”在说话,一个“成人”在问车钥匙在哪儿。</p><p class="ql-block">所以他的沟通方式是想要A对A(就是<b>“成人”对“成人</b>”),他想让别人帮他找一下车钥匙。</p><p class="ql-block">😓然后<b>妻子</b>说:<b>“你为什么什么都问我</b>?”</p><p class="ql-block">👉🏽当这个妻子说这句话的时候,这是一个“<b style="color:rgb(237, 35, 8);">父母”在对“孩子</b>”说话。这时候对话就没法进行了,就会<b style="color:rgb(237, 35, 8);">吵起来</b>。</p><p class="ql-block">😓或者<b>妻子回答:“你怎么什么事都怪我,你找不着车钥匙干吗怪我?</b>”</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b style="color:rgb(237, 35, 8);">孩子”</b>在说话。</p><p class="ql-block">所以<b>当沟通角色出现交错以后</b>,就没法进行下去了,争论就发生了,双方就开始<b style="color:rgb(237, 35, 8);">吵架</b>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双重沟通</b>就是一句话当中<b>既包含了“成人”的口气,又包含了“父母”或者“孩子”的口气。</b></p><p class="ql-block">比如</p><p class="ql-block">丈夫对妻子讲:“你把开瓶器<b style="color:rgb(237, 35, 8);">藏</b>哪儿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句话中既有“成人”的语气,又有“父母”的语气。</span></p><p class="ql-block">👉🏽请注意,这句话里最主要的刺激是来自“<b>成人</b>”的,丈夫在找开瓶器。但是沟通中含了一个“藏”字,这个“藏”代表着一种责怪,代表他的“<b>父母</b>”在说话。</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双重沟通一旦出现,就要看另外一方怎么接招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如果这个妻子今天的状态不错,觉得I'm OK(我很好)</b>,不觉得受到威胁,没有感受到巨大的压迫或者不被爱这样的感觉,那么她可以回答:“<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把它藏到汤匙旁边了,亲爱的。”</b></p><p class="ql-block">你看,你既然说藏,那我藏了,我把它藏到汤匙旁边了。</p><p class="ql-block">这就是一个<b>互补的沟通。</b></p><p class="ql-block">她给了丈夫需要的信息,而且她很温和地接受了丈夫对她管理家务的质疑,这是“<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成人”在回应</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如果妻子处在“不好”的状态</b>,她觉得这句话冒犯到了她,这句话勾起了她内心的“不好”。</p><p class="ql-block">她的<b>“儿童”被激活</b>,她的回应会针对这个“藏”字(因为她的重点是“藏”)。</p><p class="ql-block"><b>妻子回答</b>:你说我藏?谁给你藏了,你把我当什么人,我一天到晚给你捣乱是吗你眼睛瞎了吗,你看不到吗?…<b style="color:rgb(237, 35, 8);">各种难听的话就全都出来了。</b></p><p class="ql-block">🌻<b>什么叫冒犯?</b></p><p class="ql-block">冒犯就是你这句话把对方的“小孩”勾出来了。</p><p class="ql-block">冒犯就是你刺激到了他,让他不能够淡定了,让他不能够跟你讨论问题了,让他内在的不安全感出现了,他的“小孩”被你勾出来了。</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小孩”一旦被勾出来,他就开始玩他的那些心理游戏了。</b></p><p class="ql-block"><b>心理</b><b style="color:rgb(237, 35, 8);">游戏的目的:</b><b>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获得安抚。</b></p><p class="ql-block">比如</p><p class="ql-block">夫妻之间吵架,女人大喊大叫,觉得生气,她肯定不是在讨论这件事该怎么办,而是暗含“你为什么还不安慰我”的想法。</p> <p class="ql-block"><b>“父母”“成人”“孩子”这三个角色,可以把它们想象成三个圆圈,</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这三个圆圈并不是完全割裂的。</b></p><p class="ql-block">有时候难免会产生彼此并不完全独立的情况,就是圆圈会有重叠。</p><p class="ql-block"><b>当它不能够完全独立,有所重叠的时候,叫作污染。</b></p> <p class="ql-block"><b>当一个人的“成人”人格被体内“父母”的角色所污染的时候,</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容易出现偏见</b><b>。</b></p><p class="ql-block">“成人”所秉持的很多观念,以及分析问题的方法、角度,带有大量强迫性的主观色彩,就是我们讲的“爹味”(老想着控制别人,老想跟别人讲道理)。这是因为你对很多事情产生了<b style="color:rgb(237, 35, 8);">偏见,你的“成人”被你的“父母”污染了。</b></p><p class="ql-block"><b>⚠️如果“成人”被“儿童”污染,也就是说下面的两个环产生了交集,</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容易形成错觉</b><b>。</b></p><p class="ql-block">错觉就是你对一个东西的感受跟其他人不一样,因为你的“儿童”过于强大,影响到了“成人”的判断。</p> <p class="ql-block"><b>污染之外,还有一种复杂的现象叫</b><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排斥</b><b>。</b></p><p class="ql-block"><b>☘️什么叫排斥?</b></p><p class="ql-block">就是面临压力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刻板的、无法纠正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一个人会用自己的“父母”联合自己的“成人”,排斥掉自己的“儿童”</b>。</p><p class="ql-block">他认为所有的小孩子气都是不对的,都是糟糕的,都是不好的,应该排斥它。排斥了以后,这个人就只有“父母”的道德规范、指责、做事的方法以及“成人”的理性。</p><p class="ql-block">😓<b>结果就是他完全不会玩,没有享受精神、娱乐精神,活得不开心。</b></p><p class="ql-block">《红楼梦》里边贾政就是这样,<b style="color:rgb(237, 35, 8);">贾政就是没有“儿童”</b>,外号“假正经”。</p><p class="ql-block">⚠️<b>如果是“儿童”联合“成人”排斥了“父母”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这个人身上你看不到一个大人的样子</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种人不会有道德感,是个老顽童,永远都在玩耍,游戏人间 。</b></p><p class="ql-block">甚至他的“成人”所做的分析,也是为了玩。</p><p class="ql-block">他根本不会认为他有什么限制,什么事不能做。</p><p class="ql-block">你看老顽童<b style="color:rgb(237, 35, 8);">周伯通</b>,胆子多大,到了段皇爷的府上,都敢勾引人家的王妃。这就属于没有道德感的约束,因为他体内没有“父母”,“父母”被排斥掉了。所以,排斥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p><p class="ql-block">😓<b>如果这个人体内没有“成人”,只有“父母”跟“小孩”,</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就是精神分裂症患者。</b></p><p class="ql-block">他只能够一会儿“父母”出现,一会儿“儿童”出现,精神分裂得很严重,他的精神出现了问题。</p><p class="ql-block">📚<b>有的人三种角色都有,“父母”“儿童”“成人”都有</b></p><p class="ql-block"><b>👉🏽但是他的“父母”和“儿童”特别平淡,这种人容易沉闷、乏味。</b></p><p class="ql-block">因为他的童年没有激情,缺乏爱,他就永远是老老实实的。这种最典型的是《西游记》里边的<b style="color:rgb(237, 35, 8);">沙和尚</b>。</p><p class="ql-block">沙和尚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符合理性的,“大师兄,二师兄被妖怪抓走了”。</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他说的永远都是对的,但是没有激情,不好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有的沟通能够蕴含三个角色</b></p><p class="ql-block">😯有一个例子</p><p class="ql-block">一个男人回到家,发现家里很乱,桌上全是灰尘,没有人打扫。</p><p class="ql-block">👉🏽这个男人对妻子不满意,怎么办呢?</p><p class="ql-block">🌻他<b style="color:rgb(237, 35, 8);">用手在灰尘上写了“I love you”。</b></p><p class="ql-block">这个<b>行为背后包含三个角色:</b></p><p class="ql-block">“父母”在指责,</p><p class="ql-block">“儿童”在玩游戏,</p><p class="ql-block">“成人”在让妻子看到该打扫卫生了。用手指头在桌子上面写字,是“成人”在控制着这个情境,没有让这件事变得很糟糕。</p><p class="ql-block">😓<b>假如</b>他写的是“看看这些灰尘”,那这个“成人”已经不在了,就只有“父母”和“儿童”在。</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如果妻子感受到足够多的“我好”→成人</b>,那她就能够承受丈夫的建设性批评。她可能在清洁完屋子之后,会拿着一大杯饮料,等着丈夫回来一块儿喝杯饮料,开开心心的。或者看到桌子上的“I love you”,会觉得丈夫真好玩、真可爱,还会说I love you。</p><p class="ql-block">👉🏽<b>如果妻子体内的“父母”出现</b>,她会说:“你上次什么时候打扫车库的?你那个办公桌什么样你看了没有,你还说我!″</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如果是“儿童”,那可能这个妻子会不给他做饭。</b></p><p class="ql-block">三种角色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成熟的关键点在于:</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如何保持你体内的“成人”在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怎么才能够保持我们体内的“成人”在线呢?</b></p><p class="ql-block"><b>第一,觉知:对“儿童”和“父母”保持敏感,被你体内的“父母”和“儿童”带走了。</b></p><p class="ql-block">👉🏽当你“<b>爹味”十足</b>地指责别人的时候,你就要<b style="color:rgb(237, 35, 8);">小心你的“父母</b>”。</p><p class="ql-block">👉🏽当你不断地<b>感觉到受伤,感觉到委屈、愤怒的时候,你就要小心你体内的“</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儿童</b><b>”。</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i>除了自己之外,你</i></b><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i>还要对别人的“儿童”和“父母”保持敏感。</i></b></p><p class="ql-block">比如:</p><p class="ql-block">当你看到一个同事生气了,你要看看他的表现是“父母”还是“儿童”,他此刻到底是什么状态,是哪句话刺激到了他。</p><p class="ql-block"><b>第二,对“不好”保持敏感。</b></p><p class="ql-block">要看是什么勾出了他的“不好”。</p><p class="ql-block">要识别我们自己的内部对话。我们在情绪变化的过程当中,一定有一个内部对话。</p><p class="ql-block">假如你不去看这个内部对话,你会觉得“我就是莫名其妙有一股火,我忍不住”。</p><p class="ql-block"><b>👉🏽凡是忍不住的、莫名其妙的情绪,就是因为快速忽略过了内部对话。</b></p><p class="ql-block"><b>📚实际上内部对话一定是有一个过程的</b></p><p class="ql-block">比如:</p><p class="ql-block">他的作业没做,让我心里很难受;</p><p class="ql-block">我为什么心里很难受,因为我突然想到了我小时候不会做题的样子,</p><p class="ql-block">或者“我突然想到了,万一这样下去将来他要饭怎么办”</p><p class="ql-block">“如果别人都嘲笑我是一个糟糕的妈妈怎么办”。…</p><p class="ql-block">你的这些内部对话导致你把内心的“不好”勾出来,进而让你变成了一个“孩子”,感到愤怒。</p><p class="ql-block"><b>第三,要找到“成人”的价值观。</b></p><p class="ql-block">你体内的“成人”强不强大,并不是根据你会不会分析问题来判断,你需要有一套“成人”的价值观。</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什么是“成人”的价值观呢?</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成人”透过以下的方法决定人的价值:</b></p><p class="ql-block">我是一个人,你也是一个人。</p><p class="ql-block">如果没有你,我就不能成为一个人。</p><p class="ql-block">因为有了你,语言才变为可能;</p><p class="ql-block">因为有了语言,思想才变为可能;</p><p class="ql-block">因为有了思想,人性才变为可能。</p><p class="ql-block">你使我变得重要,</p><p class="ql-block">因此,<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你很重要,我也很重要。</b></p><p class="ql-block">如果我贬低你,实际上我也在贬低我自己。</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也是</span><b style="font-size:18px;">“我好—你好”心理地位的理论基础。</b></p><p class="ql-block">比如</p><p class="ql-block">☘️小孩”的价值观会认为:</p><p class="ql-block">“凭什么是我”</p><p class="ql-block">“你让我读书,让我学好,凭什么老是欺负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b style="font-size:18px;">小孩”的价值观是“我要得到,这才是好的”</b></p><p class="ql-block">🌻一个“成人”的价值观是</p><p class="ql-block">“做个好人本身就很好”</p><p class="ql-block">“求仁得仁,又何怨乎”</p><p class="ql-block">“施比受更有福”。</p><p class="ql-block"><b>成人的价值观是我能够帮助别人,我更开心。</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如果你不能够建立一套“成人”的价值观,你体内的“成人”就会很弱小,你很容易被“父母”和“孩子”带走。</span></p><p class="ql-block"><b>🍭🍭🍭第四个、保持“成人”在的有效方法是暂停十秒→</b><b style="color:rgb(237, 35, 8);">觉察</b></p><p class="ql-block">如果你觉得自己要被情绪带走了,别发作,给自己十秒钟的时间,让“成人”慢慢地回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结婚之前,从P、A、C三个不同的角度了解一下这些情况,可能会更靠谱。</b></p><p class="ql-block">比如</p><p class="ql-block">☘️从“<b>父母</b>”角度:他有哪些规范,他有哪些认为不可逾越的东西,他最常要求别人的东西是什么。他的“父母”跟你的“父母”是不是一样的?如果你们两个人在这一点上完全不同,那就一定会有很多矛盾。</p><p class="ql-block">☘️从<b>“成人”</b>的角度讲,观察他的兴趣点是什么,他喜欢研究些什么东西,他以什么为生,他爱不爱学习,愿不愿意探索。</p><p class="ql-block">☘️从“<b>孩子</b>”的角度讲,观察这个人的感受、乐趣、内心所遭受的伤害,他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他。</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我好—你好”也是一种双赢</b>(win-win situation),它的前提是需要成长,让我们体内的“成人”不断地成长。</p><p class="ql-block">🌻当“成人”长大了以后,它可以激发对方的善意,激发对方跟你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当你体内是“成人”经常做主的时候,这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成熟的人格。</p><p class="ql-block">“父母”留给我们很多规范、约束、建议,它给我们建立了道德的边界。</p><p class="ql-block">🌻“孩子”给我们带来了乐趣,给我们带来了享受,给我们带来了探索欲、好奇心、快乐。它们都是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出发点和非常重要的基础,但是不能够让它们为你的人生做主。</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为你人生做主的,应该是那个冷静客观、能够理智分析,甚至带有一些幽默感的“成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任何一个人,只要过了5岁以后(5岁之前三种人格还没有形成),体内都有三种人格——“父母”“孩子”和“成人”。</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希望我们这三种人格相互独立,同时相互促进、相互帮忙,这样我们能够生活得更加</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幸福和自洽</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感谢帆书|樊登讲书</p><p class="ql-block">《我好,你好》思维导图</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了解自我,改变人生的人际沟通分析(TA)</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际沟通分析理论发展基础</b></p><p class="ql-block">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p><p class="ql-block">人内部分成自我、本我、超我;</p><p class="ql-block">相互冲突的成分存在于无意识之中</p><p class="ql-block">2、韦尔德·潘菲尔德</p><p class="ql-block">我们全部的记忆都在大脑深处藏着,只要颞叶皮质被刺激,就都能想起来</p><p class="ql-block">3、艾瑞克·伯恩</p><p class="ql-block"><b>人际交往的基本单元叫作沟通。</b></p><p class="ql-block"><b>沟通又能够简化为刺激和反应</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父母”“成人”和“儿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父母"-P</b></p><p class="ql-block">记录在头脑中的早期经验,即在一个人的生命早期,</p><p class="ql-block">通常指最初的5年,所发生的所有</p><p class="ql-block">无可置疑或强迫性的外在事件</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父母”式的沟通:大量的忠告、规则、规范、教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成人"-A</b></p><p class="ql-block">于婴儿10个月左右开始出现,主要将刺激转化成信息,并根据过去的经验加工并存档信息</p><p class="ql-block">“成人”负责加工的数据既来自外部世界所发生的事,也来自体内的“父母”和“儿童”</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儿童”-C</b></p><p class="ql-block">记录生命最初的5年里对外部事件的反应,即所见、所听、所感和所知的信息</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四种心理地位</b></p><p class="ql-block"><b>1、我不好一你好</b></p><p class="ql-block">儿童早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地位,是儿童根据出生和婴儿时期的经验得出的逻辑推论容易受到他人的摆布,非常需要安抚或认可</p><p class="ql-block"><b>2、我不好一你不好</b></p><p class="ql-block">成因是小时候受到过多的惩罚,生活环境特别艰难,感觉很痛苦,于是对社会产生仇恨,进而觉得自己也不好</p><p class="ql-block">这种心理地位下的儿童会自暴自弃,放弃希望,浑浑噩噩地过日子</p><p class="ql-block"><b>3、我好一你不好</b></p><p class="ql-block">这种心理地位的成因是小时候受过伤,在自我疗愈的过程当中自己安抚到了自己。所以他觉得只有自己是"好”的,只有自己能够理解自己,而周围的世界是丑恶的,周围的人都是坏的这种心理地位的人总是在指责,坚信无论他们做了什么都是对的,所有的错都在别人</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4、我好-你好</b></p><p class="ql-block">是有意识的、能用语言表达的决定,不仅包括大量的关于个体和他人的信息,还包括了哲学和宗教等抽象概念中尚未经历过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这种心理地位的人会喜欢自己,也喜欢别人</b>;觉得自己人不错,能够解决问题,有价值感,觉得别人也是善意的,愿意给自己安抚</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P-A-C模式的应用</b></p><p class="ql-block"><b>P-A-C模式</b></p><p class="ql-block">简单定义:基于四种心理地位下,</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种角色之间的沟通关系</b></p><p class="ql-block">在P-A-C沟通模式中,当刺激和反应表现为两条平行线时,这种<b>沟通即互补式沟通</b>,并且可以无限地持续下去</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交错式沟通会引起麻烦</b></p><p class="ql-block">当刺激和反应在P- A-C沟通图解中发生了交叉,交流就停止了</p><p class="ql-block"><b>双重沟通最为复杂</b>,有时包括所有形式的刺激和回应,</p><p class="ql-block">但<b>只要“成人”处于控制地位,沟通的结果会很温和 P-A-C模式与婚姻</b></p><p class="ql-block">当一个人意识到婚姻关系中的双方都把自己的“父母"和“儿童"带到婚姻中时,他才能意识到释放了的“成人”</p><p class="ql-block"><b>对婚姻延续的重要性</b></p><p class="ql-block">在婚前咨询中运用</p><p class="ql-block">人际沟通分析的方法,</p><p class="ql-block">探索夫妻双方的“父母””成人”和“儿童”中的习惯,</p><p class="ql-block">勾勒出夫妻双方的个性图以预测婚姻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P-A-C模式与儿童</b></p><p class="ql-block"><b>人际沟通分析的重点</b></p><p class="ql-block">关注父母能做些什么,从而使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的本质得以改变。</p><p class="ql-block">一旦这种改变发生了,儿童的改变也将随之出现</p><p class="ql-block">作者建议:</p><p class="ql-block">那些孩子出现学业困难的父母学习 P-A-C模式,</p><p class="ql-block">认真地接受该模式,</p><p class="ql-block">并以“成人”对“成人”的方式与孩子互动</p> <p class="ql-block">知识补充</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际沟通分析理论发展的基本历程。《我好—你好》之前的三个理论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第一个就是弗洛伊德的理论。</b></p><p class="ql-block">弗洛伊德认为,人分成自我、本我、超我。但是人们有时候很难分辨自我、本我、超我,所以在讨论的时候经常会造成大量的误读。</p><p class="ql-block"><b>弗洛伊德对心理学所做的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他让我们知道人的内心相互冲突的成分存在于无意识之中。</b>我们体内的自我、本我和超我是相互不协调的。它们会产生大量的矛盾,在人的无意识里运行。</p><p class="ql-block">人际沟通分析的方法就是在精神分析的基础之上,创造了一套大家更容易理解的语言体系。</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第二个理论是潘菲尔德的理论。</b></p><p class="ql-block">1951年,潘菲尔德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和试验。他用非常细小的电针来刺激人脑的颞叶皮质。颞叶皮质里的一些区域存储着很多记忆,所以当他用电针去刺激颞叶皮质的时候,患者大量的回忆就被唤醒了。</p><p class="ql-block">有很多甚至是童年时期的画面和回忆(包括婴儿时候的回忆),还有青少年时期的回忆。而且随着这些回忆回来的不光是事件,还有情绪、当时的感觉。这些东西其实全部都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中。也就是说,<b>我们从小到大这几十年,所有见过、体验过的那些事情,我们都没有忘记,全部都在我们的大脑深处藏着。</b>只要用电针刺激你的颞叶皮质,你就想起来了。</p><p class="ql-block">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荣格或者弗洛伊德,就告诉我们:因为你小时候受了什么样的伤,你的什么东西被压抑了,你对谁存在什么样的幻想,所以导致你现在出现这样的状况。这只能够帮你解释过去。</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心理学家不是只挖过去,心理学家更多地要看未来该如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第三个登场的人叫伯恩</b>。</p><p class="ql-block">伯恩创造了人际沟通分析理论。<b style="color:rgb(237, 35, 8);">他认为人际交往有一个基本单元,这个单元叫作沟通。</b></p><p class="ql-block"><b>沟通又能够简化为刺激和反应。</b></p><p class="ql-block">如果我们深刻地理解了人和人说话时的刺激与反应,我们就能够理解沟通这件事。</p><p class="ql-block">当你把各种各样的沟通都理解了以后,你就能够理解人生为什么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境,或者为什么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精神类疾病。</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你的婚姻能否长久,就看伴侣这1点,基本错不了</b></p><p class="ql-block">黄启团</p><p class="ql-block"><b>钱钟书的《围城》,有一段话让我深有感触:结婚以后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颠倒的,应该先共同旅行一个月</b>,一个月舟车仆仆以后,双方没有彼此看破,彼此厌恶,还没有吵嘴翻脸,还要维持原来的婚约,这种夫妇保证不会离婚。</p><p class="ql-block">确实,两个人合不合适,一起去趟旅行就知道了。因为到完全陌生的地方旅行,总是很容易遇到各种突发状况:航班延误、水土不服、各种踩雷踩坑……很多事情都足以让人崩溃。两个人的生活方式、消费观、价值观、饮食习惯等差异,也都会在这一刻显露无余。</p><p class="ql-block"><b>一个人应对“压力事件”的方式,就是这个人最真实的性格底色。</b></p><p class="ql-block">如果一个人在面对突发状况时,还能保持沉着冷静,并积极解决问题,那么在关系中,TA基本也会延续这样的行事逻辑。相反,如果TA的反应是不停地发脾气,总是逃避问题、一言不发,或者抱怨另一半,那这样的场景,也一定会在你们今后的生活中反复上演。</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如何应对亲密关系中的压力事件?</b></p><p class="ql-block">在生活中非常普遍:伴侣之间明明没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就是因为无法化解、处理好其它领域带来的压力,而让关系走向了破裂。</p><p class="ql-block">这主要是因为<b style="color:rgb(237, 35, 8);">压力事件,会导致亲密关系陷入到3种失衡状态中:</b></p><p class="ql-block">1、压力事件让人陷入“情绪无能”心理治疗师Dr.Mayra Mendez将“<b>情绪无能</b>”定义为:将情绪拒之门外,可能会使人感受到缺乏情绪反应的心理情感过程。</p><p class="ql-block">换句话说就是,当压力积攒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有的人会主动选择隔离情绪,例如:</p><p class="ql-block">与他人刻意保持距离;</p><p class="ql-block">比起聚会更愿意独处;</p><p class="ql-block">曾经喜欢的事情也变得索然无味;</p><p class="ql-block">总是有一种无力感;</p><p class="ql-block">不愿意回应他人……</p><p class="ql-block">压力事件造成了他的情绪无能,情绪无能又让他刻意回避亲密关系,拒绝与伴侣沟通。</p><p class="ql-block">2、“压力交叉”让伴侣感觉到心神不宁。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b>压力交叉</b>”,指的是个体的压力在伴侣之间交叉传递,一方的压力变成另一方的压力。</p><p class="ql-block">3、压力事件容易造成“<b>庶务瘫痪</b>”。</p><p class="ql-block">生活本就是由无数的小意外组成的,漏水的水管、坏掉的灯泡、水槽里的碗、洗衣机里的脏衣服......这些都是生活中很不起眼却又不得不处理的小事。</p><p class="ql-block">若是有一方伴侣困于压力事件,失去了处理生活琐事的行动力,势必需要另一方承担更多。学者Anne Helen Petersen将这种对琐事的拖延情况定义为“<b>庶务瘫痪”</b>:永远没法起身去做待办列表里的小事。而无尽的琐事,又是最累人的,若是这种倦怠状态长时间得不到调整,两个人势必会走向分离的结局。</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容忍或不容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b></p><p class="ql-block">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事件,每个人也都难免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仅仅是因为伴侣偶尔一次的压力外溢,就选择和对方分开,未免有点不近人情,可要是一再容忍,又会增加自己的心理压力。</p><p class="ql-block">🍒<b>如果你也在容忍与不容忍之间犹豫不决,不妨试着从以下这3个维度,重新思考一下你们之间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切换认知视角</b></p><p class="ql-block">当伴侣的压力事件开始影响到亲密关系时,我们会不自觉地想:“TA是不是不爱我了”“TA是不是在针对我”......</p><p class="ql-block">👉🏽但在很多情况下,对方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平衡压力与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有意地在伤害伴侣。</p><p class="ql-block"><b>正如哲学家Epictetus所说的: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b></p><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尝试着切换一下自己的认知视角,问一问自己:</p><p class="ql-block">要是我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会怎么做?我可以处理得比TA更好吗?</p><p class="ql-block">这件事情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式?</p><p class="ql-block">这时你可以冷静地判断一下,伴侣是单纯遇到了压力事件,还是对两个人的关系本身就不满了。</p><p class="ql-block">2、<b>观察伴侣</b>宣泄情绪后的反应在压力事件的困扰下,偶尔的情绪失控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们没有必要急着去反驳对方、陷入争吵,而是可以试着让伴侣把心中的不满倾诉、表达出来。</p><p class="ql-block"><b>待伴侣彻底冷静下来之后,</b>我们再尝试与伴侣进行沟通,同时<b style="color:rgb(237, 35, 8);">观察对方是偏向积极地去解决问题,还是只想逃避问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b>当对方是偏向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积极地参与到伴侣的压力事件中,陪TA一起解决;</p><p class="ql-block">⚠️相反,如果对方总是想逃避,没有任何解决问题的意图,那你可能就要重新思考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了。不然对方这样的“逃避”模式,会在你们以后发生争端时反复出现,令双方更加身心俱疲。</p><p class="ql-block">3、<b>看对方是否允许你表达感受容忍对方的情绪宣泄</b>,也不代表要完全牺牲自己的感受、处处忍让对方,而是双方要有来有往地分享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然而总会有这样一些人,将自己的感受建立在伴侣的感受之前,认为自己的情绪才是最重要的,而对方的感受则无足轻重,甚至完全不允许对方表达。这样的行为,不仅会严重侵犯对方的边界,更是一种不尊重对方的表现,久而久之会成为一种“抱怨型伴侣”。</p><p class="ql-block">⚠️如果你的伴侣恰巧是这种类型,也就没有必要一忍再忍了。</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如何应对压力事件,稳定亲密关系?</b></p><p class="ql-block">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伴侣,一段关系想要更好地维持下去,势必需要双方不断地磨合与调整。</p><p class="ql-block"><b>如果你决定要和伴侣一起面对压力事件,可以尝试这样做:</b></p><p class="ql-block">1、积极参与压力事件本身在面对压力事件时,有的伴侣会趋向于表达、宣泄,而有的伴侣则会选择一个人默默消化。这时我们可以<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主动帮助伴侣一起处理压力事件。</b>我们参与的程度越高,对伴侣的支持也就越大。</p><p class="ql-block">例如,</p><p class="ql-block">伴侣因为工作压力烦闷不已,即便领域不同,提供不了实际性的解决方法,也可以提供情绪价值,让伴侣从负面情绪中抽离;</p><p class="ql-block">又或者,伴侣因为孩子的问题倍感压力,我们可以主动给予慰藉,协同解决问题等。</p><p class="ql-block">同样,在我们陷入压力事件时,也可以主动寻求帮助。只要两个人愿意共同承担,再大的压力也会化整为零。</p><p class="ql-block">⚠️2、时刻谨记:我们唯一需要对抗的是压力本身在面对因压力事件产生的纷争时,我们很容易将“伴侣与压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两个人之间的矛盾。所以<b>在处理压力事件时,我们需要有一个“集体意识”</b>,即:我与伴侣是一体的,压力事件才是唯一的敌人。之后我们需要以压力事件为中心,去和伴侣沟通各种解决问题的方式。</p><p class="ql-block">3、与对方的压力状态<b>“共情</b>”压力事件发生时,伴侣不仅会被压力本身影响,也会被我们给予的反馈所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与伴侣的压力状态产生“共情”,多多关注伴侣的情绪,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要忽视掉对方的求救信号。同时也可以增加比如拥抱等非语言性的互动,让对方明白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都会陪伴在TA左右。</p><p class="ql-block">当然,很多时候,我们不可避免的会成为压力较大的那一方。</p><p class="ql-block">📚<b>如果你发现自己有类似的症状:</b></p><p class="ql-block">不容易入睡或很早醒来;</p><p class="ql-block">突发的健康状况;</p><p class="ql-block">发现自己容易发怒;</p><p class="ql-block">变得神经质,很容易焦虑;健忘,比如刚想做的事突然记不起来;</p><p class="ql-block">暴饮暴食或没有食欲;</p><p class="ql-block">容易受一些声音或周遭环境的困扰,无法集中注意力;</p><p class="ql-block">忍受不必要的身体不适,例如任身体继续疼痛;</p><p class="ql-block">对以前的爱好,突然不感兴趣了;</p><p class="ql-block">容易自责或责怪他人;</p><p class="ql-block">突然只想躺着,什么都不想做......</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们可以先试着自己这样调整:</b></p><p class="ql-block">1<b>、承认压力的存在</b>。也就是说,当你感受到压力时,不要逃避它,允许自己感知到压力,包括它是如何影响身体的。2、<b>做些缓解压力的小事</b>。</p><p class="ql-block">a. <b>积极的心理暗示</b>我们可以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代替逃避压力,比如当我们因为压力而产生心跳加速等生理反应时,我们可以<b style="color:rgb(237, 35, 8);">用“我很兴奋”代替“我很紧张”。</b></p><p class="ql-block">b. 每天<b>保持一定的运动量</b>在压力大时,人确实会不想动,但研究发现,每天保持一定的运动量,不仅能够刺激内啡肽的释放,让人感到愉悦,还能对压力荷尔蒙的释放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p><p class="ql-block">所以即使是在楼下散散步,你也要尽可能地动起来。</p><p class="ql-block">c. 冥想大量研究表明,<b>正念冥想可以减轻心理压力和焦虑,</b>即使是短期的冥想也是有效的。</p><p class="ql-block">🍒压力让你感到喘不过气时,你可以找一个<b>安静的地方,花五分钟</b>时间坐下来练习冥想。</p><p class="ql-block">冥想时要<b>关注当下</b>,如果<b>杂念侵入</b>,那就承认它们,然后<b>请它们离开</b>,不要因为任何精神上的动摇而改变自己。之后<b>再重新聚焦</b>,<b>让注意力回到当下</b>。</p><p class="ql-block">除了个人做出努力外,也应该坦诚地告诉伴侣自己所承受的压力,谈谈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让对方时刻了解自己的心情状态。<b>毕竟互相倾听是关系建立的基石,倾诉的过程也是关注自我、了解自我、重建自我的过程。</b></p><p class="ql-block">此外,我们也可以尝试从压力状态中适度抽离,去和伴侣做一些积极的互动,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理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这个时候再回头看那些压力事情,或许就变得不值一提了。</p><p class="ql-block">写在最后</p><p class="ql-block">我们总是希望遇到一个偶像剧般的完美伴侣,既有能力独自面对所有的问题,又能在我们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但这终归只是抛开现实的剧情设定。现实生活中的亲密关系,本就像是一场不断打怪升级的游戏,或许我们不能阻止压力事件的发生,但至少可以通过不断改善自己与伴侣的相处方式,来克服困难与挑战。</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正如心理治疗师萨提亚说过的那样: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b></p><p class="ql-block">压力事件检验的不止是真爱,更是我们处理关系的能力。</p><p class="ql-block">要时刻记得:<b style="color:rgb(237, 35, 8);">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在你身边的才是最好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b>世界和我爱着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