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最早对防空洞的概念就是猫耳洞之类的洞洞,全因当时响应毛主席“深挖洞”的最高指示,凡有条件的地方,革命家庭都要找地方挖防空洞,以备苏修、美帝来犯。父母所在工厂与宿舍之间有小山包,在厂革命委员会的号召下,几乎家家户户都扛着自制的铁镐铁锹,成天围着小山包挥镐弄锹,壮观决不让当年南泥湾开垦。甚至不乏祖孙三代齐上阵,夜以继日轮番挖洞如愚公挖山不止的。不出数日,可怜那郁郁葱葱的小山包,生生被整成了秃毛癞疮的“瘌痢头”,远远望去,好像百孔千疮,又似延安窑洞。</p><p class="ql-block"> 革委会头头视察一看,这密密麻麻的小洞穴你挨我挤的,继续挖下去,小山包不全塌了才怪!于是紧急动员大家团结一心,互助合作,几个家庭同挖一洞,敌机来时共享一洞。小山包暂时得以喘息。但工厂职工近2千人,家庭防空洞怕到时远远不够,况且还要防备原子弹爆炸…… 于是,工厂组织工人正式向山包开挖了可供翻斗车进出的防空洞。工人的革命力量就是大,半年下来,山包的东南西北4个洞口就已相互连通。据说里面还能通向其他临近工厂的防空洞,当时的话叫“连成了一片地下长城”。那阵子很是盼望搞防空演习,因为警报一响,是人就必须跑进防空洞。大人们不得不跑进洞,是怕被扣上“破坏备战”的帽子;我们一帮孩童却是盼过年似的盼着进去看稀奇。所以演习警报声,就是我们参观“地下长城”的通行令。我对防空洞的真正认识起缘于此。</p><p class="ql-block"> 防空洞最终也没机会发挥它的实用价值。渐渐地,家庭防空洞开始坍塌、废弃,成了小孩儿玩耍或屙屎屙尿的去处。工人叔叔开挖的正规防空洞则一把大锁锁到锈死。直到文革末期,小山包上建了一个礼堂,由于夏天礼堂太热,有人想起可将下面防空洞里的凉气抽上来,权当土空调。防空洞总算是发挥了一点作用,只是鼓风机抽出来的凉气里带着浓浓的湿腥霉味儿,仿佛是储藏久远的陈酿空气,呼吸吐纳间,会让人产生端坐在防空洞里的错觉。</p><p class="ql-block"> 当下,许多城市里的地下商场,大都是当年防空洞的重新利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