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三月的风揉醒柳芽时,振兴路小学四(1)班教室里多了个装满"种子"的玻璃罐。孩子们说这是"问题种子",就像他们在这个春天共同种下的第一本书——《十万个为什么》。为全面贯彻落实东昌府区教体局"教学质量提升突破年"的相关要求,我们在阅读里深耕细作——每日阅读的坚持、记录表的墨香、讲台上的分享、知识擂台的智慧,都在诉说着:当一本书被集体认真凝视时,文字便有了破土的力量。</p> 每日阅读:播撒好奇的种子 <p class="ql-block"> 从2月24日到3月23日,《十万个为什么》陪伴了孩子们整整四周。每天晚上,我们或窝在沙发里读“为什么陈面包会变硬”,或趴在书桌前琢磨“鸡鸭为何飞不高”。台灯照亮“面包的化学史”时,窗外的寒风正裹着残冬退场;读到“镜子的前世今生”时,春天的第一缕暖阳已爬上窗棂。二十八天,二百多页,翻书声开启了这个春天最动听的旋律。</p> 每日记录:书写思考的轨迹 <p class="ql-block"> 素白的《阅读记录表》,是孩子们写下的"思考日记"。每日工整记录的"阅读时长""页码"旁,总有一行灵光闪烁的笔迹: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3月8日:印象深刻的一个问题——有没有固态的液体?" </span></p><p class="ql-block">-"3月18日: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屎壳郎为什么要滚粪球?" </p><p class="ql-block">- "3月22日:我记录的疑问——地球上的氧气会被用完吗?"</p><p class="ql-block"> 童真的疑问里,藏着比标准答案更动人的思考轨迹。这些稚拙的记录,也让知识在纸页间生根。</p> 每日演讲:绽放思维的花蕾 <p class="ql-block"> 课前三分钟,我们轮流走上讲台,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孩子们或清晰描述“火柴为什么可以点火”,或趣味解答“为什么衣服可以使人暖和”。最珍贵的是那些攥着衣角上台的身影——起初声音细若蚊蝇的孩子,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中,竟能昂着头畅谈“为什么动物的血液不都是红色的”。没有道具装饰的讲台上,孩子们的思考正像一株株破土的新芽,在集体的注视中舒展枝叶。</p> 知识擂台:碰撞智慧的火花 <p class="ql-block"> “知识渊博队”与“好奇星舰队”的问答对抗,让教室化作思维的原野。“为什么水不能燃烧?”“为什么浆过的衣服会变硬?”“黄铜是铜吗?”争辩声此起彼伏,翻书声沙沙作响。这场没有标准答案的较量中,输赢早已不重要一一那些洪亮的声音、发亮的眼睛,本身就是对求知最美的注解。</p> 时光胶囊:封存未解的谜题 <p class="ql-block"> 共读《十万个为什么》的最后一天,每个孩子在纸条上写下最想继续探究的问题:“为什么含羞草会害羞 ?”“真金真的不怕火炼吗?”这些稚嫩的疑问被卷成小筒,郑重投进透明的玻璃瓶。我们约定:待来年启封时,要用更丰盈的目光重新凝视这些疑问——就像农人等待麦穗,蝴蝶等待破茧。</p> <p class="ql-block"> 这场始于春天的共读,终将在岁月里长成一片树荫。当课间闲聊飘出“地球自转时会不会头晕”“水能不能把房屋炸毁”,我们知道——那些被种进心田的“为什么”,正在静默地生长。教育最美的模样,或许就是陪着孩子们在书页间,听见世界拔节的声音。而我们四一班的“种书”之行,也将持续在每一个春夏秋冬。</p> <p class="ql-block">编辑:秦伟</p><p class="ql-block">审核:高志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