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智永和尚(生卒年不详),南朝、隋朝人,本名王法极,字智永,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书圣王羲之七世孙,第五子王徽之后代,号“永禅师”。智永在云门寺(原名永欣寺)书阁临书20年,所退废笔头满五大竹簏,埋之成冢,谓之“退笔冢”。书既成,求墨宝者络绎不绝,踏破门槛,不得不用铁皮裹上,成为“铁门限”的典故。 历代对智永评价甚高,苏轼评为:“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米芾评曰:“秀润圆劲,八面具备”。董其昌说他“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回向,沉著收束,所谓当其下笔欲透纸背者”。何绍基说:“笔笔从空中来,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p> <p class="ql-block">如何临习智永《千字文》:一、切准正脉。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他采用楷草两种形式写《千字文》来流布民间,就是在传播祖宗家法。智永书法深得家传,他的《千字文》基本能传递二王的正宗笔法。所以,习练《千字文》是进入二王书法的正确途径。元代赵孟頫是习王的大家,他有多种《千字文》传世,其底本就是临习的智永《千字文》。古人的做法,更证实了我们选择的正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墨迹本容易入手。《千字文》要先学墨迹本。有了基础后,可以参看关中本,方能有所感悟。墨本少残损,字迹清晰,用笔的起行收方式在纸上一目了然。智永的楷书,不拘谨,节奏感强,结字清秀平正,不激不厉。这些看似平淡的特点,初习者绝不会沾染上不良的习气,有利于以后向行草书过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很多人学习此帖,或习楷或习草,大多忽略了另一部分。其实,习此帖贵在真草兼修。习楷的同时,可以记诵草法。等写准了楷书的间架,也可以上手写草。草书也能促进楷书笔势的灵活性。二者互掺,一举两得,相得益彰。我觉得当年智永之所以把真草放在一起写成字帖,也是让大家楷草并修的。关于技法,我要提示一下。此帖多尖锋,大多直来直去。用笔宜选劲健的狼毫或兼毫。智永“退笔成冢”的故事,不知大家是否得到了启发。其次,要以行作楷,注重笔势的连贯,尽量不要看一笔写一笔。先看准,下笔时要果断。每个字都要一气呵成。再者就是此帖写得温婉雅致,属于小字中楷。作字多用提笔,即轻提重按。切忌写得粗糙憨鲁,失掉王字隽朗的风神。</p> <p class="ql-block">快节奏的华丽。一种是作大字增加建架结构的骨力;另一种是打破固有的结字思维,来调节自己的不足。通过调整后进行融合,融合的意义主要是产生新的风貌,新的风格的产生,是不断叠加、整合,再适当做加减法,逐步而成。</p> <p class="ql-block">古人作书,多为自然书写,少刻意造作之姿,哗众取宠之态。取法智永千字文,强调笔意自然,清正气象,不为展览而造险,气息沉稳,以书写性为追求。创作时,故意提高书写速度,以免用笔迟滞,一气呵成。</p> <p class="ql-block">1、先秦书法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商朝: 甲骨文(占卜为主要用途)——以直线为多,微带曲笔,长方字形 </p><p class="ql-block">西周: 金文(钟鼎文)——笔画趋于圆润,结构疏密有致,字形均衡,字体庄重典雅,排列布局整齐美观——代表:《毛公鼎》(“金文之冠”497个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篆(西周晚期)——布局均匀整齐,字形做长方或方形,端庄凝重,笔力稳健遒劲 春秋战国时期:实用性走向艺术性 石刻文(小篆之祖)——结字严密,笔法圆劲,布局匀称,气韵古朴浑厚,是大篆向小篆变化的过渡形态!</p> <p class="ql-block">2、秦代书法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p> <p class="ql-block">3、汉代书法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中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篆书——官方高级文书 ! 东汉时期汉隶高度成熟——用笔技巧更为丰富,在波挑中充分发挥笔毫的变化,提按顿挫,起笔止笔,波势明显,一波三折——“蚕头燕尾” 草书——汉出现,“章草”和“今草”(张芝创,“草圣”)——字形扁平,有波磔用笔,自已分离不连写——创飞白书 四大汉碑:《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史晨碑》 </p> <p class="ql-block">4、魏晋书法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5、南北朝书法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进入北碑南帖时代。此时书法以魏碑最胜。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魏晋南北朝:楷书—— 钟繇“正书之祖”——古雅浑朴,圆润遒劲,古风醇厚,笔法精简,自然天成 !行书: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黄庭经》、《快雪时晴帖》 王献之——《鸭头丸帖》《洛神赋》 、王珣——《伯远帖》 。</p> <p class="ql-block">6、唐代书法</p><p class="ql-block">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初唐四大家——欧阳询《九成官醴泉铭》(楷书)、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楷书)、褚遂良 《伊阙佛龛碑》、 薛稷 楷书的创新:“颜筋柳骨”颜真卿——行草书《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争座位帖》柳公权——楷书《玄秘塔碑》《神策军碑》 草书的创新:“颠张狂素” 张旭—— “草圣”《古诗四帖》 怀素——《食鱼帖》《自叙帖》《圣母帖》 6、五代书法分裂混乱的局面持续五十四年,其间兵戈迭起。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五代: 杨凝式——攻于行草,尤工颠草——《韭花帖》(天下第五行书)</p> <p class="ql-block">7、宋代书法从公元960年至 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宋徽宗赵佶——瘦金体 8、元代书法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这种以真、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元代: 赵孟頫——“诗书画”一体 鲜于枢——点画多姿,骨力强劲 9、明代书法明代象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的一代。法帖传刻十分活跃。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明代: 台阁体——明代官场书体——二宋二沈 晚明四家——董其昌、邢侗、张瑞图、米万钟 </p> <p class="ql-block">10、清代书法是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中兴期,上与大唐时代遥相呼应。清代的书法发展,按时间大致可分三段。早期(约顺治、康熙、雍正时)是明季书风的延续,属帖学期;中期(约乾隆、嘉庆、道光时),帖学由盛转衰,碑学逐渐兴起;晚期(约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是碑学的中兴期。清代: 刘墉——“浓墨宰相” 金农——漆书 邓石如——擅长篆书 11、近代书法在书坛走向多元化的今天,书法艺术升华到观念变革的高层次,这无疑是迈了一大步。书法现代性并不是简单地取决于书法艺术的形式、结构、线条等外在面貌,而是取决于内在精神的现代化。书法现代性的精神是指当代书法艺术所体现、传导的现代社会的价值趋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