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千年文脉映客乡,连城风华入梦来</p><p class="ql-block">——连城博物馆观后有感</p><p class="ql-block">踏入连城博物馆的刹那,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时空长河的门扉。这座以客家古民居建筑为载体的文化殿堂,用浮雕墙上连城的山水人文元素诉说着历史的厚重。从历史陈列馆的沧桑变迁,到民俗展厅的烟火人间,再到匾额字画间的笔墨风华,这座博物馆以多维度的叙事方式,将连城的千年文脉与客家精神娓娓道来,令人心潮澎湃。</p> <p class="ql-block">历史陈列:溯源客家文明的根系</p><p class="ql-block">步入连城历史陈列馆,一幅以时间轴编织的文明图谱徐徐展开。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残片到明清时期的方志典籍,展柜中的每一件文物都是客家先民筚路蓝缕的见证。馆内详细展示了连城建制沿革的历程,从唐代的汀州属地到南宋设县,直至成为闽西客家文化重镇,每一步都凝聚着客家人开拓进取的精神。最令我震撼的是一组清代“迁界禁海”时期的族谱,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载着家族迁徙的轨迹,字里行间透露出客家人“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坚韧。展馆尽头的沙盘模型更以立体形式重现了连城古城的格局,护城河环绕的城墙与纵横交错的街巷,勾勒出一幅“山水围城”的客家生存智慧图景。</p> <p class="ql-block">民俗展厅:触摸烟火人间的温度</p><p class="ql-block">转至客家民俗陈列区,连城人的日常与节庆跃然眼前。一顶缀满彩珠的凤冠、一套蓝染土布制成的“大襟衫”,无声诉说着客家服饰的朴素与精巧。展厅中央的“游大粽”场景复原令人驻足:以竹篾为骨、红纸为饰的巨型粽子模型旁,陈列着制作工具与祭祀流程图解。解说员介绍,这一源自宋代的民俗,以“粽子”象征五谷丰登,每年端午之际,连城人抬粽巡游、分而食之,传递着对土地的深情。更令人称奇的是“连城花灯”——纸扎骨架内燃烛火,光影流转间宛若星河落地,堪称“纸包火的奇迹”。这些浸润着生活美学的民俗,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客家人“崇文重教、敬天爱人”精神的外化。</p> <p class="ql-block">匾额书画:笔墨丹青中的精神图腾</p><p class="ql-block">明清牌匾陈列馆宛如一座露天的书法艺术长廊。黑底金字的“进士第”匾额庄重肃穆,朱漆木雕的“德泽绵长”匾则透出儒商世家的温润气度。一方“世守忠贞”匾尤为引人注目,其篆刻刀法刚劲,据载为明末抗清义士后裔所立,彰显客家人“家国同构”的价值观。书画展厅中,一幅清代《冠豸山胜景图》以青绿山水技法描绘连城地标,云雾缭绕的丹霞群峰与山间书院相映成趣,题跋“地灵人杰”四字,恰是连城文脉的注脚。这些墨迹不仅是艺术珍品,更如同一把把钥匙,开启着客家士人“修身齐家”的精神世界。</p> <p class="ql-block">观后余思:文化基因的当代回响</p><p class="ql-block">站在博物馆出口的回廊,夕阳为古厝的飞檐镀上一层金边。馆内所见的一切——从族谱上的迁徙路线到花灯中的匠心独运,从匾额里的家训箴言到书画中的山水情怀——都在诉说着一个民族如何以文化为舟楫,在历史长河中破浪前行。连城博物馆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它保存了客家人的物质遗产,更在于它激活了文化基因的当代生命力:那些在非遗舞台上吟唱的客家童谣、通过数字技术复原的古代圩市场景,无不彰显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共荣。</p> <p class="ql-block">离馆之际,忽忆起展厅结束语中的一句话:“客从何处来?向心处即是家园。”连城博物馆恰似一座精神的灯塔,让漂泊千年的客家文脉在此落地生根,也让每一个来访者得以在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原乡。这或许正是博物馆存在的终极意义——它不仅是记忆的容器,更是未来的种子,在每一个被触动的灵魂里,悄然生长出文化自信的参天大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