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10农场红星大楼 <p class="ql-block">《行走在远古土地上的八五—零人》</p><p class="ql-block"> 文/刘万江</p><p class="ql-block"> 八五一0农场横跨密山、鸡东一市一县,土地面积24万亩。土地丰腴,土壤肥沃。这片土地,亿万年前是沼泽和荒原,历经几次沧海桑田巨变,形成了1到2米的黑土层,是沉睡千万年的处女地。插入一根筷子,都能发芽。茫茫荒野,千里无人烟。野兽成群,各种飞禽应有尽有。“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是当年真实的写照。8510人就是在这片荒无人烟的土地上,建设出一个标准的现代化农场。</p> 农场旧貌 <p class="ql-block">农场新貌</p> 农场新貌 老场部四分场(郝家屯) <p class="ql-block"> 传说,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图片中第一、第五两件石器,是鸡西市收藏协会副秘书长刘兴海,在八五一0农场二连耕地上拣到的石器。</p><p class="ql-block"> 唐朝时期,隶属古渤海国,归东平府管辖。</p> <p class="ql-block"> 八五一0农场的前身是兴凯农场,1948年隆冬,大雪没膝,政委刘敬轩(书记),作业科长王春,科员关德义3人,赶着马爬犁,从密山出发,到二人班,向阳一带勘察新址,选中距永安火车站比较近的郝家屯作为农场新址,取名永安机械农场。</p> <p class="ql-block">老红军张文忠与知青和转业官兵、支边青年在一起劳动学习交流、畅谈农场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1956年12月1日,永安农场归黑龙江铁道兵管辖。</p><p class="ql-block"> 1959年6月8日永安机械农场更名为八五一0农场(农场的前世今身,摘自《八五一0农场十八年》一文)。</p><p class="ql-block"> 1958年6月,王震将军率十万转业官兵开垦北大荒,八五一0农场接收三百多名转业官兵,成为八五一0的开拓者。他们中间的校、尉军官成为农场各级领导,有计划地组织开发荒原工作。是八五一0农场的开拓者。转业官兵精神风貌,庄重威严,信念坚定,顾全大局,纪律严明,有令禁止,作风顽强,攻坚克难,雷厉风行。成为八五一0人的精神典范,也是八五一0人的灵魂,溶入血液。</p> <p class="ql-block"> 1956年,山东省组织了10余万青年,开赴黑龙江,开垦北大荒的千里沃野。当年从山东沂南县来永安机械农场193名。</p><p class="ql-block"> 1959年至1960年,将近两千多名山东青年,响应党的号召,自愿投身八五一0农场,参加垦荒工作。为八五一0农场增加了新鲜血液,壮大了八五一0农场的职工队伍,成为垦荒工作的主力。山东青年的豪迈作风,勤劳质朴的性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八五一0人。</p> <p class="ql-block"> 1968年12月,毛主席向全国发出了《广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一大批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鸡西青年,来到了八五一0农场,参加农场的开发和建设。他们的到来,给八五一0人带来了城市文明,提高了八五一0人的文化底蕴,推进八五一0农场的文明进程。从此八五一0人,不再是衣衫不整,敞胸露怀的形象,而是说话文明,开合有度的文明人。既使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一眼就能认出这是八五一0人。八五一0人,衣着得体,举止有度,谈吐文明;身姿挺拔,走路洒脱,步伐稳健,神彩飞扬。</p> <p class="ql-block"> 八五一0农场,是八五一0人心中的梦;八五一0农场是八五一0人的魂。梦,构建理想;魂,造就一代又一代的8510人。</p><p class="ql-block"> 勤劳勇敢的八五一0人挥洒汗水,奉献青春。辛勤地耕耘这片神奇的土地,镰锄起落,机槭轰鸣,汇成动人的歌声。</p> <p class="ql-block"> 相传,这片土地,远古时候是一片汪洋大海。70年代,八五一0农场为了实现粮食单产的突破,要求全场的土地必须全部秋反。19连的机务工人,在翻地作业过程中发现蛤蜊壳,大如簸箕,所有的作业人员,停下机车,一起围观。明明是陆地,何来此等神仙?让人称奇,浮想连翩。从此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美谈。</p><p class="ql-block"> 神奇的土地,古老的传说,谱写出一首豪迈的北大荒之歌。</p> <p class="ql-block">美篇编辑:姚华</p><p class="ql-block">美篇文:刘万江</p><p class="ql-block">美篇呢称:对世界充满爱</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7032884</p><p class="ql-block">美篇配图:来自网络和农场摄影爱好者以及作家史向前《8510红星大楼》和《8510地域文化》</p><p class="ql-block"> 致谢网络提供者和农场摄影以及作家史向前</p><p class="ql-block">美篇配歌:北大荒人的歌</p><p class="ql-block">演唱:殷秀梅,致谢网络提供者</p><p class="ql-block">发布时间:2025年3月25日</p> <p class="ql-block">刘兴海在农场境内拣到石器的人</p> <p class="ql-block">作者介绍:</p><p class="ql-block"> 刘万江,男,63年出生,退休干部。虎林作家协会会员,虎林诗人协会会员,鸡东县地域文化研究会会长。原云山农场职工中专84级农机中专毕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工作简历</p><p class="ql-block">1983年12月一一1984年7月19连工人</p><p class="ql-block">1984年7月一一1986年10月云山职工中专脱产学习</p><p class="ql-block">1986年10月一一2012年5月一营工作,历任技术员,付队长,工会主席,连长</p><p class="ql-block">2012年5月一一2018年3月农场科研站站长</p><p class="ql-block">2018年3月一一2022年3月内退</p><p class="ql-block">2022年3月正式退休。</p> <p class="ql-block">美篇编辑者介绍:</p><p class="ql-block"> 姚华,1960年6月25日出生,原籍山东省沂南县人,中共党员,工商管理硕士,高级会计师,国际注册高级工商管理师。曾在黑龙江省和垦区大型骨干企业及北京相关企业、学校担任过领导职位。</p><p class="ql-block"> 代表作:《我的父辈们》《难忘青春》《致敬北大荒农场光荣在党50年的党员们》《五家坡的故事》《我爱海棠花》等。1988年农场建场40周年场歌创作者之一《前进八五一0农场》。2024年又修改了曾经在北大荒五、六十年代传唱的《北大荒啊好地方》歌词。</p><p class="ql-block"> 曾在兴凯湖微生活平台上发表:《我爱海棠花》、《胜利属于伟大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永远做一名传承北大荒精神的志愿者》散文与诗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