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飞龙白塔所在地,为西双版纳景洪市勐龙镇曼飞龙村境,故冠有曼飞龙之名。<div> 勐龙镇位于景洪市西南部,距景洪市中心约60公里。曼飞龙村村口充满佛教气息的建筑群,金碧辉煌,流光溢彩。彰显出该村应该是经济比较发达,村民生活比较富裕。</div> 曼飞龙白塔,建在曼飞龙村北的一座小山丘上。由村口至山顶塔园有简易公路和步行登山小道,中巴和小轿车均可沿简易公路直达塔园。由于我们选择步行前往,因此必须穿过村子,才能到达山脚下,然后再登山。行走在村中的水泥路上,感到环境非常整洁,村中民居基本都是二层小楼,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庭院,且花草丰盛,特别是盛开的兰花,很是夺人眼球。 走过村路来到村后山脚下,迎面是一座四柱小亭,似乎在提醒人们在此休息一下,准备体力登山。山并不很陡,且修建有台阶,实际走起来不是很累。路两旁有大片的橡胶树林,几乎每棵树都有割过胶的痕迹,只是不知现在是否还能产胶。 沿着山路拾级而上,来到塔院下面,又是一座亭子。此亭非彼亭,比山脚那座供休息的亭子大得多,这是一座三进两翼具有丰富佛教色彩的亭子。亭子两侧有佛教神兽的四面雕像,亭子内部有佛教内容的壁画。因为穿过亭子就可上到塔院了,所以,此亭可以认为就是塔院的进门口。 走过“亭式门”,踏上十几级台阶,就看到了白塔。曼飞龙白塔所在地是一个面积数百平方米宽敞的平地—塔院,曼飞龙白塔屹立于院落正中。曼飞龙白塔又称曼飞龙笋塔,称其为白塔,是因为群塔通体洁白;称其为笋塔,是因为塔如春笋林立。西双版纳当地傣族历来称此塔为“塔糯庄龙”,“塔糯”意为笋塔;“庄”意为至极或顶端;“龙”意为大。“塔糯庄龙”意为笋塔之极或极大的笋塔。因这座曼飞龙笋塔建塔之时,尚无其他笋塔可比,故而获此殊荣(目前在西双版纳境域,比此塔数量多的笋塔已经有多处)。据西双版纳傣文史籍记载,这组曼飞龙笋塔始建于傣历565年(1204),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并且,早在1988年就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曼飞龙笋塔的设计者,据说是三位来自印度的佛教僧侣,而主持修塔者却是西双版纳大勐龙当时的头人和高僧祜巴南比。初建时什么样不得而知,现在的曼飞龙白塔塔群建筑包括佛塔,佛龛,须弥座及风铃等装饰设施。这些塔群建筑作为整体,坐落在塔园正中的基础上。该基础为逐渐收缩的三层圆形土质夯实结构,每层周边都是莲花瓣形装饰。 曼飞龙笋塔由8座小塔和1座主塔组成,小塔与主塔共建在一个塔基上,形成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塔基为与8座小塔对应的8边型结构。塔基下面是塔底座,曼飞龙笋塔底座呈多棱形须弥座,座高1.5米,直径8.6米。须弥座涂黑、白、红、黄、绿五彩,好似五色绸带托举洁白的塔群,彰显着庄严、神圣,显示出美观,精致。 曼飞龙笋塔基座上的主塔与子塔的整体造型,都是多层葫芦相垒形成的圆锥形体。主塔高16.29米,每座小塔高9.1米。小塔中部主葫芦体上端是个莲花座,莲花座上又是一个长嘴葫芦体,极顶是一根穿着3个铝环罩的风铃杆。主塔下部是形似大葫芦底的圆形台阶,层层相叠,渐上渐小,形成一圆葫芦细腰,其上托着一只两台宝葫芦。葫芦底部显露在外的底沿,筑有凸凹圆环,使立体感更为明显。每个葫芦的圆体上都刻有环状齿槽。大葫芦嘴上似有一个莲花宝顶罩盖扣在葫芦之上。莲花宝顶上方又托着两只相叠的小葫芦,使顶渐细成锥,曼飞龙笋塔极顶是一根穿着一串铝质圆筒、系有若干风铃的风铃杆。 8座子塔的基座下面各有一座屋宇状拱门佛龛,佛龛里有不同姿势的雕塑佛像,佛龛屋宇边沿有许多浮雕,人字形檐边上有许多装饰物。西双版纳曼飞龙笋塔脊顶有一装饰小塔,龛内供有佛像。 曼飞龙笋塔院内除主要建筑物笋塔外,还建了富有西双版纳特色的经房、佛殿及白象、巨龙等吉祥动物塑像。 这是佛殿建筑。 最近又在曼飞龙笋塔院的左侧塑起了立式佛像及周围一些建筑,这样,包括原有的塔院在内,形成了一个面积和规模更大的曼飞龙笋塔“塔园”。释迦牟尼站佛是由曼飞龙村民捐款建造的,通高7米重7吨,寓意着释迦牟尼是在菩提树下打坐七七四十七天参悟成佛的,战佛坐西向东,手掌向外、手指自然舒展,这一手印象征释迦牟尼为救济众生的大慈星愿,能使众生得意心安,远离恐惧。 这是环绕站佛周围的12生肖造型雕塑。 这是环绕站佛周围的其他建筑造型。 曼飞龙白塔所在地,为西双版纳景洪市勐龙镇曼飞龙村境,故冠有曼飞龙之名。勐龙镇位于景洪市西南部,距景洪市中心约60公里。曼飞龙村村口充满佛教气息的建筑群,金碧辉煌,流光溢彩。彰显出该村应该是经济比较发达,村民生活比较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