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月18日早晨我们来到位于郑州市农业路的河南博物院。她创建于1927年,前身为河南博物馆,最初馆址设在开封市。1961年,河南博物馆从开封市迁至郑州市。1997年,中原石刻艺术馆与河南博物馆合并,成立河南博物院。</b> <b>外形是一座巨大的如同戴冠的“金字塔”般的建筑,其冠部为方斗状。建筑群取“九鼎定中原”之寓意。</b> <b> 据介绍,这一设计蕴含了中国古文化中“天中地心”和“天圆地方”的理念,同时具有“汇宇宙之气、聚天地之灵”的意义。</b> <b>河南博物院现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以青铜器、陶瓷器、玉石器及石刻造像最具特色。素有中国四大博物院之一的美誉。</b> <b>走进主展馆,长长的通道,在灯光映照下,好似一条深邃的时空隧道,通道尽头有一尊巨大的金色塑像,称为“华豫之门”。</b> <b>这座雕塑,寓意了人类的出现,占领了长期被野兽统治的中原大地,推开了文明历史的大门。同时也诠释了河南简称“豫”的由来。“予”字是“人”的意思,“豫”字表示人牵着大象。</b> <b> 基本陈列共分10个展厅,展览也是按时间为序,由新石器时代……等部分组成。九个镇馆之宝,分布在各层的四个展区,慢慢的细细地欣赏吧。</b> <b>泱泱华夏,择中建都。中原之地,兵家必争。古时,河南的地理位置极好,曾是多个王朝的建都之地,因此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与历史。</b> <b>第一展厅:走向邦国—新石器时期。先民从裴李岗文化时期、仰韶文化时期到中原龙山文化时期,经历了农业起源到确立以农为本、手工业独立并分化出专门的手工业作坊,由此带来了由平等社会逐渐向社会阶层分化的改变,这些是最初文明产生的社会基础。</b> <b>这个展厅着重展出的是史前人类文明到夏商的时期文物。像刻符龟甲,贾湖骨笛,双联陶壶,碳化谷稻等都非常值得停下来,静静欣赏一下,尤其是贾湖骨笛。</b> <b>贾湖骨笛。新石器时代, 1987年出土,长23.6厘米,被誉为“中华第一笛”,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件珍贵乐器。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吹管乐器,被誉为“中华第一笛”。它的出土,改写了中国音乐起源的时间和历史,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国音乐史的发端,堪称中国古代音乐文明史的奇迹。</b> <b>第二展厅:中原立国—夏商时期。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嵩山一线中原龙山文化末期的典型遗址,安阳殷墟以甲骨文这一最早的成熟文字、精湛的青铜铸造以及精美的治玉工艺,将中国青铜时代的文化推向高峰,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湮灭已久的神秘王朝。</b> <b>巨大的“杜岭二号方鼎”引人注目。造型浑厚庄重。鼎口沿外折,两侧沿面上有圆拱形立耳,微微外张,耳的外侧面呈凹槽形。它的8组饕餮纹和乳钉纹,规则地分布在鼎四壁的中上部和四周。经考证,杜岭方鼎的准确年代应该是公元前1400年左右,比司母戊鼎还早了近300年。</b> <b>父乙觥(gōng)。1955年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采集。商代青铜兽形觥,通高27.5厘米。</b> <b>妇好鸮尊。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小屯村殷墟妇好墓。整体作鸮形,宽嘴突眼,高冠有小耳,双翅并拢,粗壮的两足与下垂的宽尾构成三个支点。头后有半圆形器口,上置弧面器盖,盖上铸一鸟一夔作为盖钮。内壁有“妇好”二字铭文。纹饰精巧,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b> <b>第三展厅:宅兹中国—西周时期。如北斗处于天之中心,古代统治者也认为王者须在天地之中建造自己的都城,以应天命。何尊中所铸的“宅兹中国”铭文,是古人择中建都实践的最好诠释,也是最早“中国”概念的产生。</b> <b> 骨制排箫。1997年河南省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出土共有13根骨笛组成,最长管32.7厘米,最短管11.8厘米。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的排箫,它的出土为研究壁画与乐理提供了实物参考。</b> <b> “匍”雁形铜盉。盉为酒器,此雁盉以雁形为器身,雁首与颈为流,构思巧妙。雁尾作,其上立一人,将器与盖相连。盖内有五行四十余字铭文,记述了盉的主人“匍”作为应国使者,赴邢国探访其国君邢公,并用邢公赐的铜制作此盉,以做纪念的史实。</b> <b>云纹铜禁。禁为古代承置酒器的案子,“禁"是因为西周统治者亲眼目睹了商王朝的灭亡,认为其亡国的原因之一在于嗜酒无度,为吸取教训,西周的统治者将盛放酒器的案子称为”禁“。呈长方形,形似茶几、案子,由禁体、12条龙形附兽、12条龙形座兽三部分组成。</b> <b>这件铜禁重90多公斤,以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多层镂空云纹,十二只龙形异兽攀缘于禁的四周,另十二只蹲于禁下为足。兽首,面对禁面张嘴吐舌,舌头翻卷着,在禁面上边;兽尾插着尾花。其工艺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b> <b>“长子口”簋形觥。觥是商周时期的酒器。簋(guǐ</b>)<b>,是商周时期的食器。我之前已经看不少觥和簋 ,而今天这件青铜器的形制则很特殊,是簋与觥的结合,被称为“簋形觥”</b> <b>一般的觥,器身呈椭圆形或长方形,而这件觥器身则呈正圆形,像一侧被加上了槽流的簋。器型和尺寸也更接近传统意义上的圆簋。器内铸有铭文“长子口”。长,是氏族或国名。子,是身份,“长子”即长侯或长伯。“口”为私名。</b> <b>西周四璜组玉佩。组玉佩,顾名思义就不是单件的玉饰,而是多件玉饰穿系而成的大型玉佩饰。璜,是一种弧形玉器,佩戴起来弧形下凹。四块玉璜为青白玉,大小相近,形制不同。最上面的第一块为半圆形,上有透雕花纹,略有出廓;第二块上有阴刻龙纹;第三块看着为虎形;第四块为三分之一圆形,素面无纹。</b> <b>七璜联珠组玉佩,玉器,西周晚期文物。这件七璜联珠组玉佩由七件大小递增的玉璜由上到下,由小到大依次递增,各璜之间以左右对称的双排两行玛瑙与琉璃串珠连缀而成。其上与一组以长方形或长条圆形玉管间以双行玛瑙珠组成的项饰相联,挂于颈上,而达于腹下。</b> <b>第四展厅:逐鹿中原—东周时期。周王东迁,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于是列国纷争,霸主频出,都以逐鹿中原为目标。统治权力的不断下移,也给固化的社会阶层带来了冲击,在此背景下,诸子百家争鸣、元典创制,中国文化轴心时代就此形成。</b> <b>汉白玉舞人佩。汉白玉舞人佩,片状白玉,双面透雕,长4.6厘米 宽2.5厘米。舞人形态翘袖折腰,着交领系带长衣,细部以阴线刻出,上下各有一孔,以备系佩。其纹饰简洁,形象写实。是汉代玉佩之标准器。</b> <b>嵌绿松石铜剑,春秋晚期。通长41.3厘米,该剑由四个部分组成,从左至右依次为剑身、剑格、剑茎和剑首,剑身中部起脊直达剑锋,剑刃至剑身约三分之一处内收,前聚成锋。剑身表面略内凹。剑格表面镶嵌绿松石,剑格与剑身基本平齐。柱茎,茎上有双箍,箍上也镶嵌有绿松石。</b><br> <b>第五展厅:帝国霸业—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3世纪,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当时全国设36郡,河南独占7个,中原成为大秦帝国的辅弼之地。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初封彭越为梁王,后汉景帝胞弟刘武被封于此,为梁孝王。社会长期分裂割据,各民族的融合在频繁的战争与迁移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繁荣兴盛。</b> <b> 汉代陶俑 乐器石俑。</b> <b>四神云气图壁画。西汉早期作品,比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整整早了600多年。整幅壁画的色彩以红、白、黑、绿为主,一条曲曲折折的青龙贯穿整个画面,下面有一只白虎的造型,上方有只飞翔的朱雀,青龙正前方有只S型的虬龙,四周遍布着云气、花蔓、灵芝等吉祥图案。</b> <b>杂技戏车画像砖。画砖中所描绘的戏车杂技艺术,早已消失,而这幅画像却完整地记录了下来,也就显得弥足珍贵了。</b> <b>金缕玉衣。玉质,汉代贵族葬服,1985年河南省商丘永城僖山一号汉墓出土。玉衣由2008片玉片组成,用金丝穿起一片片玉。</b> <b>第六展厅:盛世华章—隋唐时期。隋代南北统一,社会富足,奠定了大唐盛世之基。安阳张盛墓出土的文物品类丰富,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再现了隋代贵族官僚的生活场景。丝路的繁盛,促使各民族文化兼融,西方的货币、纹样、服饰、乐器、乐舞理论、香料、宗教等外来文化,给隋唐民众的生活增添了浓厚的异域文化色彩。</b> <b>唐三彩。巩义黄冶窑烧制的绚丽三彩器,是唐代的代表性器物,集中体现了唐代物质文化的富丽堂皇</b>。 <b>唐代三彩鸳鸯尊。唐三彩看多了才知道这件鸳鸯尊有多精美,颜色虽然多,但都在它应该在的位置。</b> <b>武曌(zhao)金简。1982年5月,农民屈西怀在登封嵩山采药时,在峻极峰的石缝中发现了这个纯金的简片。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唯一金简,也是现存惟一一件属于武则天的文物。</b> <b>三彩贴花炉。整件器物造型浑圆饱满。白陶胎,侈口,短颈,口沿部向外翻转成弧形,口沿上遗留有三处支烧痕。肩部饰有两条非常浅的弦纹,腹部鼓起,圜底下有三个外撇的兽蹄足,呈三足鼎立之势。</b> <b>绞胎盖罐。 这种瓷器名叫绞胎瓷,兴起于唐代,经历了唐、宋两朝的烧造后,在元代逐渐销声匿迹。绞胎瓷的烧造难度很大。如果对两种泥料的干湿度、收缩率等特点没有良好把握的话,很容易出现瓷器开裂、变形等缺陷。所以每件绞胎瓷的纹饰都是独一无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一件绞胎瓷都是一件艺术孤品。</b> <b>第七展厅:东京梦华—宋金元时期。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经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清明上河图展现了东京城内的繁华场景,民众生活闲适,物质丰富,商品经济发达。商业的繁荣,促进了世俗文化的发展,宋金元时期的杂剧将传统的诗、歌、舞、乐、技综合运用于舞台,刻画寻常人物,表现市井风情。造型众多的杂剧戏曲雕砖俑表现了此时的乐戏新声。</b> <b>宋代的瓷枕。以宋代北方磁州窑系所烧的瓷枕最具有代表性。这一时期生产的瓷枕种类繁多,造型优美,包括几何形枕、兽型枕、建筑形枕、人物形枕等。纹饰有瓷枕、动植物纹、人物纹、山水纹、文字纹、双狮花卉瓷枕等等。</b> <b>宋金杂剧砖雕。五件为杂剧人物雕砖,宋代杂剧中的五个角色分别为:副末色、引戏色、装孤色、副净色、末泥色。大概类似于现代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吧。</b> <b>宋金备宴砖雕。宋代饮食业发达的显著特征之一还有它催生了新兴行业——四司六局。帐设司、茶酒司、台盘司、厨司;果子局、蜜饯局、油烛局、菜蔬局、香药局、排办局。</b> <b>北宋三彩舍利塔。塔为方形七层密檐式,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通体施红、绿、白三彩釉。基座为叠涩须弥座,塔上饰宝塔、伏鹿、仰莲、宝莲、麒麟、天王、力士等图案。一层四壁开门,门内有四尊坐佛。</b> <b> 明清两代,农业、手工业水平都已超过前代,商品贸易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此时的河南商路通达,既有万里茶道贯通南北,也有京杭运河辅助通道;漕运繁忙,会馆林立,沿河名镇,古韵犹在。</b> <b>金臂钏,一对,1493年文物。钏体为薄扁形,共九个相连的圆圈组成一器,可自由伸缩。首尾两圈的端处逐渐变细,各用“花丝工艺”中的“祥丝法”缠细金丝形成间距均匀紧密的丝纹,接口处能左右滑动,根据手臂的粗细调节开口大小和松紧。根据手臂至手腕的粗细,环圈也可由大到小相连。墓主王百禄,是明代中期著名监察官及武将王越的五女儿,她生前品行端庄贤淑,深受父母的喜爱和兄弟们的呵护,但因身患疾病,终生未嫁,按家族葬制埋葬于王家祖墓。墓中还出土了金簪、金耳坠、金项链、金纽扣等金银器六十余件,充分反映了明代制造技术的精湛,作为陪葬品,也寄托了王越对心爱女儿的无限思念。</b> <b>粉彩荷花瓷吸杯。仿荷花造型。杯口圆唇外敞,呈花瓣形,腹逐渐下收,平底。 一侧有一细细荷梗,中空,既为杯柄,又为吸管。底部一侧靠荷梗处有小圆孔,与荷梗相通。 杯壁的莲瓣大而舒展,底部的莲瓣小而有序,中有白色花蕊。</b> <b>象牙萝卜。整个象牙萝卜脉络清晰,看起来生机盎然。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这个萝卜的9条根须上,甚至还带着一些褐色的东西,仿佛泥土一般,给人的感觉,像是刚从菜园里拔出来的一样。在萝卜的绿荫和主体交接处,趴着一只绿色的蝈蝈,它的造型,饱满而又逼真,看起来像是在萝卜上吸食汁水。</b> <b>掐丝珐琅龟形熏炉。有着精美的造型和华丽的纹饰。装饰图案寓意丰富,花卉纹样等寓意富贵吉祥。</b> <b>青玉兽面纹盖炉。玉质,带褐黄瑕斑。腹壁圆直,圈足,双螭耳。器腹浮雕兽面纹,双耳浮雕螭龙攀附于上,足底阴线刻螭龙纹。附镂雕荷花鸳鸯纹玉顶紫檀木盖。</b> <b>基本陈列位于主展馆1、2、3层,共分10个展厅,上行一层,跨越千年。信息量太大了。不愧为极少数称为“博物院”的博物馆,不管十大博物馆还是四大博物馆,都能排上号。</b> <b> 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绝非夸张。第一展厅展出的大型夏商周青铜器,简直就是一个青铜器的仓库,仅为数量之多所震撼。</b> <b>2002年11月中国邮政发行《博物馆建设》特种邮票1套5枚,之3就是河南博物院。一座博物院,半部河南史,半部华夏史。在河南博物院,我们进一步认识河南,也进一步认识中国。</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