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玉米,淌过玛雅人的血汗,在十六世纪被欧洲帆船劫持,最终匍匐在太行山的褶皱间,化作历代和顺人民的生存符号。玉米面饸烙便是这一符号的最主要载体。</h3></br><h3>吃饸烙,要挑选优质饱满的玉米粒,晾晒、筛选,去除杂质和坏粒,然后把他们放进石磨里慢慢研磨。石磨碾碎玉米粒的瞬间,迸裂的脆响里藏着异域的叹息。从磨盘流出的玉米面细腻均匀,带着一股淡淡的清香,与和顺的风搅作一团,愈发醉人。</h3></br><h3>选取当地清澈的泉水,加入适量榆皮面,一点点地浸润着玉米团,边加边揉,直到面团达到合适的软硬程度。</h3></br><h3>揉好的面团要醒上一段时间,让面和水充分融合,这样做出来的饸饹面口感才更劲道。</h3></br><h3>醒过的面团,泛出青铜般的光泽。这抹温润如玉的光泽,是时光凝练的琥珀色包浆,是先民镌刻在苦难生活上的星河,将美好生活的祈愿熔铸成永恒跳动的文明脉搏。</h3></br><h3>把面团分成合适的小块,塞进饸饹床规整的铁窟窿里。那古老的木头家伙,发出吱呀作响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被碾碎的玉米魂魄,扑簌簌落进滚水,像金线穿雾,美得让人移不开眼。</h3></br><h3>沸腾的漩涡中,千万条金龙腾跃舒展,每根面条都是文明密码的切片——玛雅金字塔的的几何切面、太行梯田的褶皱肌理、半载糠菜半载玉米面的生存皱痕,尽数在青铜色的汤雾里浮沉。</h3></br><h3>与羊肉丁卤、酸菜汤的配伍,是和顺先民对新大陆作物的最好驯化——</h3></br><h3>先将新鲜的羊肉切成黄豆大小的丁,放入锅中翻炒,待羊肉表面微微泛黄,逐渐蜷缩成褐色舍利般的模样,再加入土豆丁、胡萝卜丁、豆腐条、粉条,加入开水,用慢火细细地煨炖,浓郁的肉香弥漫在空气中,让人垂涎欲滴。喝一口带着肉丁的汤,肉香直入五脏六腑。这种用打牙祭来满足吃肉欲望的做法,浓缩着蛋白质匮乏时代,和顺人对荤腥极致利用的智慧。</h3></br><h3>秋腌酸菜也是饸饹面不可或缺的搭档,它那独特的酸楚味道,如同山间凛冽的寒风,刮擦着喉咙,刮擦着胃壁,在酸楚中迸发着生存的烈性。一口饸饹面,几筷子酸菜丝,那丰富的口感在舌尖上绽放,让人欲罢不能。这不仅是味蕾的刺激,更是和顺人对抗自然条件的生存宣言!</h3></br><h3>做个茴子白、西红柿底汤,配上炒土豆丝,也有别样风味。</h3></br><h3>它不仅是和顺原住民的乡愁承载,也是曾在和顺生活的知青们的不舍乡味。</h3></br><h3>1970 年,天津知青来到七里滩村。初见饸饹床,他们满脸惊讶,粗如细麻绳的玉米面条,给习惯精致面食的他们带来视觉冲击。刚来那年,公社没有蔬菜配置,他们就用辣椒面冲水配玉米面饸饹吃,入口喉咙如被灼烧。有人嘀咕“天津卫吃面要浇麻酱”。夜里,众人肚子疼得打滚,茅坑边蹲成一排,昏暗月光下可见血混着玉米渣下坠。</h3></br><h3>半个世纪之后,辣椒水泼红的粗粝面条、混合血与玉米渣的腹痛记忆,成为知青群体特殊的“疼痛乡愁”。</h3></br><h3>就是这样的粗粝吃食,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说起玉米面饸烙,妈妈总回忆起这样的情景:二月二一过,家家户户都拿着空口袋,去大队借玉米……</h3></br><h3>粗粝的玉米面曾是我与城市人的天然分野,但我在乱石堆里滚大的胃,也被玉米面饸饹刮得生疼。可三十年后,我却馋起了这口刮喉咙的吃食。</h3></br><h3>玉米面饸烙让历史苦难沉淀为文化韧性,将个体记忆编织进集体身份,最终在每一根金线般的面条中,完成对故土的永恒回望。</h3></br><h3>清泉揉作千载筋脉,醒发的青铜面团在时光中悄然膨隆,金蛇穿雾的入锅刹那……一起拓印着和顺人基因图谱。</h3></br><h3>游子的脚步走在再快、走的再远,胃袋也始终沉坠着故土引力——那碗穿越云烟的金丝,终将沸腾成血脉里的潮汐,在齿颊间完成一次故乡的重返。</h3></br><h3>于是,我们的乡愁,就成了玉米粒穿越时空的裂变之声,也成了木制饸饹床挤压出的生存奇迹,更成了粗粝刮喉时混合疼痛与眷恋的复杂滋味。</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ZhpSea4OUWOcd3s_pf-6K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