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静默的砚台

大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6年3月25日,我在《美篇》埋下第一粒文字的种子,未曾想这方寸天地竟成了我安放悲欢的驿站。那时春寒料峭,窗外的梧桐还未抽芽,我深夜尝试在手机上用文字和图片将表达记录到《美篇》。这里有体会,有交流、有思考,也有显摆。"大雁"这个用户名字驮着生机的九年光阴,在虚拟的云端划出绵延的迁徙轨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时勤时懒的百余篇文章,30万阅读量如散落的雁羽,在《美篇》这片天空下自成风景。有些是晨起推窗时撞见的一场薄雾,有些是夜半听雨时拾得的三两句呓语。文字库里存着如江南梅雨季潮湿的心事,有不眠之夜的千思万绪,有不成格调的诗篇,也有如晾晒过戈壁烈日下滚烫沙粒的热情,还有同事群里热闹的各式影像。《美篇》于我,恰似大雁用羽翼丈量四季——不为追逐掌声,只是顺着心潮的季风,在时光经纬间留下坐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象鱼的七秒记忆,幸有《美篇》像一方静默的砚台,允许我把思绪慢炖成文。这个平台像位沉默的老友,记得我悼念母亲的文章,系统自动生成的素雅信笺上,泪痕洇开的字迹竟比宣纸更懂留白。那些阅读量过万的篇章,何尝不是拨动了不同人群的心弦?在年复一年的书写中,我逐渐读懂发现的航程不在于寻觅新风景,而在于获得新眼睛。有时翻看旧作,恍然发现某个被遗忘的黄昏竟在字里行间完好封存:那年朋友圈的对诗热情,传递品质信息予人玫瑰的清香,还有我鬓角初现的霜色。这些碎片在记忆的河流里本会消逝,却因文字和影像的捕捞而永远鲜活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写作是场孤独的远征,但《美篇》的读者留言常如驿站灯火。九年时光在键盘上流淌成河,冲走了青涩的矫饰,沉淀出温润的质地。文字不再是单薄的记录,更像老茶壶中的普洱,在杯子里悄然转化出层次。当思维在字句间攀岩,当情感在段落里淬火,写作早已超越了表达的范畴,成为梳理生命年轮的岁月。这些萍水相逢的共鸣,让独行的雁阵听见了远方的和鸣。此刻窗外又见雁阵北归,我的文字候鸟依然在《美篇》的天空盘旋。它们或许永远不会抵达所谓的流量彼岸,但每片羽毛都浸透了飞翔的喜悦——毕竟有些旅程,本就是为了丈量自己的心空。我依然是九年前那只笨拙的孤雁,只是羽翼间多了几缕穿越季风的勇气。</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5年3月25日写于南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