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书法之传统

老孙

<p class="ql-block">书法传统是什么?是临帖、用笔、结字、向往经典、拜师学艺,还是看待书法的态度?时不时在脑海里转悠,一个有文章可做的大话题,但决不是关于“字”的外表那么简单。向来以为,写得一手和古人一样的好字,绝不是赓续传统。而和古人一样的看待写字,即使写得和古人一点不像,也是走在传统的路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些日子重温黄惇《从杭州到大都——赵孟頫书法评传》一书,最后一节是《赵孟頫的“用笔千古不易”说揭示了书法的本质属性》,文敏题《定武本兰亭序》说:“<b>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b>……”已成了经久不衰的经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赵氏说法有过激烈争议。今下有了Ai,好奇地问了百度和Kimi,答案作:<b>书法的用笔技法、原则历经千年而不变,是书法的本质内容。</b>百度检索“用笔千古不易”,网文说法也近一致:<b>结字因时代变化而变化,而书写用笔的基本原则和技巧自古以来都未曾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过头再看黄教授对这段话展开的述说:“<b>主要围绕在‘用笔’、用笔与结字的关系,以及对‘古法’的推重</b>”,“<b>他所言的用笔,是设定于‘古人法帖’之中的,这古人法帖即指古代流传的刻帖和其代表《阁帖》,进而言多,《阁帖》所收入的法书,主要是魏晋时代的作品</b>”,“<b>用笔作为书法的规律法则,是永远不可取代的概念,好若偷换了用笔第一与结字第二为两者的关系,或忽略了书法这一深藏内部的本质属性,则必然导致书法的消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Ai基本相同。Ai回答提问,借助的是大数据,通过算法给出回答。按理说应展示曾经争论中正反两方面,不知道为何这两款Ai都没了“反方”?细想不难发现,反方质疑中的“用笔”和“结字”是互文关系,具体指的是什么?侠义讲,是如何用锋;广义而言,包括执笔、起笔、收笔、提按、使转、运指、运腕,等等运笔方法,触及到了书法传统的核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执笔受制于坐姿,又与家具的腿脚高矮关系密切,说它是时代的产物一点不为过。席地而坐时,用二指或三指捉笔,颇类今天拿硬笔;唐中期后,社会进入“高脚”时代,执笔方式随之渐变成“双沟执笔”,即著名的“五指执笔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东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 (局部)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近代人罗振玉的执笔作品(局部)</span></p> <p class="ql-block">经验告诉,执笔方式一变,运笔方法随之变化。站在案台边书写与站着题壁的执笔方式、运笔方法不尽相同;站姿和坐姿也是各自不同。不加区别、简单地解读“千古不易”为运笔方法不变,显然与事实不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光年间的周星莲《临池管见》提到:“<b>有驳赵文敏笔法不易之说者,谓欧、虞、褚、薛笔法已是不同。试以褚书笔法为欧书结构,断难相合,安得谓千古不易</b>?”说明当时也是有人质疑赵氏之说,周的解释:“<b>所谓千古不易者,指笔之肌理言之,非指笔之面目言之也</b>。”与今人表述虽有不同,但思维方式如出一辙——为权威洗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有“<b>了解之同情</b>”一说,“了解”一定得是“<b>真了解</b>”,也就是,“<i>必神游冥想,</i><b><i>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i></b><i>,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i><b><i>表一种之同情</i></b><i>,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i>。”换句话,<b>就是要了解当时的文化环境、人文关系以及他个人可能的立场来理解作者言论,才有可能接近作者的原本意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读“传统”,原以为是一种过去的精神,对事物、社会、行为的态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国人爱德华•希尔斯(Edward Shils,1910~1995)《论传统》一书谈到传统的意义时说:“<b>它使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一个历史阶段之间保持某种连续性与目的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和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密码,并给人类生存带来秩序和意义</b>。”其中的“<b>保持某种连续性与目的性</b>”,与东方的解释完全不同,但<span style="font-size:18px;">很有意思。归根结底</span>是东、西方思维方式所致,西方依靠逻辑推理而导出认识,东方则是感悟事物获得真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广义讲,也饱含着是换个角度看问题的道理。用“<b>保持某种连续性与目的性</b>”的视角看书法传统,回味、琢磨行世所说,不很有意思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