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引言</p><p class="ql-block">(1).太平洋的十字路口</p><p class="ql-block"> 夏威夷,这座由132个岛屿组成的岛链,东距加州3860公里,西望日本6200公里,8大主岛如上帝撒落的黑曜石。公元前300年,波利尼西亚人驾双体独木舟跨越星辰大海来此,称其为“祖先之地”。</p><p class="ql-block"> 夏威夷群岛位居太平洋的“十字路口”,是亚、美和大洋洲之间海、空运输枢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欧胡岛是岛链中的第三大岛,州府所在地,其中火奴鲁鲁是太平洋航线的中继线和重要港口。珍珠港在岛的南部,是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地。站在欧胡岛上,咸湿海风里裹挟着两种气息:椰林花环的度假天堂,以及战争杀戮的铁锈腥气。</p> <p class="ql-block"> 珍珠港区位图</p> <p class="ql-block"> 卡美哈美哈一世雕像</p> <p class="ql-block"> 英国探险家库克船长</p> <p class="ql-block">(2).被折叠的时空</p><p class="ql-block"> 清晨七点,亚利桑那号纪念馆的白色建筑浮在珍珠港湛蓝水面上,像一道未愈合的伤疤。1941年12月7日此刻,日军第一波轰炸机正扑向港内战舰。透过镂空地板凝视水下残骸,亚利桑那号锅炉舱仍在渗出油渍,阳光下晕染成七彩虹膜,人们称之谓“黑色眼泪”。铜质纪念墙上,1177个名字每一个都曾代表着一条鲜活生命,在那一刻永远消失于爆炸瞬间。</p><p class="ql-block"> 夏威夷群岛诞生于地幔柱喷发,火山熔岩冷却成盾状山体。卡美哈美哈王朝用英国火炮在1795年一统诸岛,檀香山法院前的卡美哈美哈一世铜像身披金羽披风,左手长矛直指太平洋,而今长矛尖顶折射的却是密苏里号战舰的钢铁巨影。 </p> <p class="ql-block"> 珍珠港历史遗址</p> <p class="ql-block"> 珍珠港历史遗址</p> <p class="ql-block"> 珍珠港历史遗址</p> <p class="ql-block"> 亚利桑那号战舰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亚利桑那号战舰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 密苏里号战舰</p> <p class="ql-block">2.征服者的双重叙事</p><p class="ql-block"> 密苏里号战列舰的406毫米主炮管在烈日下泛着冷光。1945年9月2日的东京湾在这艘战舰的柚木甲板上,麦克阿瑟用五支钢笔完成日本受降签字仪式。算是时隔4年之后为亚利桑那号报了舰毁人亡的深仇大恨。如今,两舰相距1800米,同为纪念馆,一个昂首水面,一个没入海底。</p><p class="ql-block"> 1778年英国探险家库克船长登陆时,原住民将他当作神明洛诺化身,而当1893年美国种植园主策动政变,末代女王利留卡拉尼被囚禁在伊奥拉尼宫时,墙上挂钟永远停在“被推翻时刻”。1959年的“公投”并入美国时,土著人口已不足2%。 </p> <p class="ql-block"> 密苏里号战舰纪念馆码头</p> <p class="ql-block"> 密苏里号战舰纪念馆码头胜利之吻塑像</p> <p class="ql-block"> 密苏里号战舰406 mm舰炮</p> <p class="ql-block"> 密苏里号战舰机要舱</p> <p class="ql-block"> 密苏里号战舰食堂</p> <p class="ql-block">3.钢铁的证言</p><p class="ql-block">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编队悄然逼近,旨在突袭摧毁美国的太平洋舰队。早晨7时48分,第一波攻击机如同猛兽般从日本航母上起飞,目标直指停靠在珍珠港的美国战列舰和航空设施。袭击持续了近两个小时,由于情报失误,准备不足和反应迟缓,在日军的狂轰滥炸下美军损失惨重,袭击导致2403人死亡,1178人受伤,8艘战列舰中有4艘被击沉,其余4艘严重受损,300多架飞机被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到重创。</p><p class="ql-block"> 事件的直接后果是美国迅速动员起庞大的工业和军事力量,投入到与轴心国的战争中。美国的参战不仅增强了盟军的力量,也改变了战争的整体格局。随着美国的加入,战争的范围迅速扩大,盟军开始在多个战场上进行反攻,最终在1945年取得了胜利。</p> <p class="ql-block"> 珍珠港事件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 珍珠港事件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 密苏里号战舰展示的日本受降现场照片</p> <p class="ql-block"> 珍珠港航空博物馆的37号机库里,B-17“空中堡垒”轰炸机机翼弹孔如蜂巢。玻璃展柜中陈列着日军飞行员坂井三郎的怀表——表针停在7点53分,正是他投下第一枚炸弹的时刻。更具冲击力的是“微型潜艇遗骸”:当年试图潜入港内的5艘日军潜艇,除1艘触礁被俘外,其余4艘直到1992年才在深海被发现。 </p><p class="ql-block"> 在福特岛旧机库斑驳墙面上,导游用手电筒照亮弹孔群:“这些弹道轨迹经过计算机还原,证实了日军第二波攻击时美军高射炮的无效抵抗。”屏幕显示:当日美军击落日机29架,不足来袭量的7%。 </p> <p class="ql-block"> 东京湾 密苏里号战舰日本受降现场照片</p> <p class="ql-block"> 东京湾 密苏里号战舰日本受降现场照片</p> <p class="ql-block"> 东京湾 密苏里号战舰日本受降现场照片</p> <p class="ql-block">4.未冷却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黄昏时分的密苏里号柚木甲板上,日本游客在投降签字处献花,韩国老者抚摸“仁川登陆”纪念牌,中国留学生凝视展柜里《开罗宣言》复本。在这里似乎能听到当年杜鲁门的讲话:“我们在此接受日本无条件投降,但和平需要比战争更大的勇气。” </p><p class="ql-block"> 在亚利桑那号游客中心,屏幕上92岁幸存者约瑟夫的视频证言循环播放:“爆炸气浪把我掀到海里,浮油在燃烧,战友的惨叫比警报更刺耳……”。</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地下的水文监测仪显示:沉船每年渗出约2升燃油,将持续到2044年,这或许是战争最残酷的隐喻:伤痛不会随时间干涸。 </p> <p class="ql-block"> 日本投降书复本</p> <p class="ql-block"> 受降仪式签字地点</p> <p class="ql-block"> 战争幸存下来的珍珠港机场塔台</p> <p class="ql-block">5.潮汐之间的启示</p><p class="ql-block"> 离岛前夜,我在威基基海滩独自徘徊,浪涛声与1941年的爆炸声在时空中重叠,让我们懂得了二个历史启示: </p><p class="ql-block">(1).傲慢的代价:美军破译了日军密电,却笃定“菲律宾是主攻方向”,恰似卡美哈美哈王朝坚信火枪能永保独立。 </p><p class="ql-block">(2).技术的反噬:亚利桑那号沉没终结了战列舰时代,正如航母摧毁了珍珠港,最终却正在被导弹逐步取代。 </p> <p class="ql-block"> 太平洋航空博物馆(珍珠港)</p> <p class="ql-block"> 太平洋航空博物馆(珍珠港)</p> <p class="ql-block"> 太平洋航空博物馆(珍珠港)</p> <p class="ql-block"> 太平洋航空博物馆(珍珠港)</p> <p class="ql-block"> 威基基海滩</p> <p class="ql-block"> 威基基海湾夕阳西下</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潮水漫过脚踝,远处珍珠港的灯塔开始闪亮。那个曾让库克船长惊叹的“原始天堂”,那个被卡美哈美哈一世统一的王国,那个见证战争与和平的军港,在21世纪的海风中喃喃低语:真正的铭记,不是复述历史,而是警惕那些制造悲剧的丑陋人性。 </p><p class="ql-block"> “战舰沉入海底会成为珊瑚礁,但仇恨沉入人心只会孕育新的战争。” 一一密苏里号纪念馆留言簿第48216条。</p><p class="ql-block">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一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一》。</p><p class="ql-block"> 傅学岐 2025.3.24</p> <p class="ql-block"> 编后:文中采用的数据以及历史照片,均来自珍珠港历史遗址纪念馆展示或官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