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郑营古村位于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宝秀镇,距县城仅11公里。这座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因其保存完好的明清至民国时期建筑群而闻名。1999年,郑营古村成为云南省第一个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的村庄,2008年又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赢得了"云南第一村"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村庄依山傍水,风光秀丽。南倚郑家山,北临赤瑞湖,青山绿水环绕,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郑营古村保持着"三街九巷"的传统格局,三条东西向的街道横贯村落,九条南北向的巷子纵穿其中,形成了经纬交织的独特布局。郑营原名普胜村,系傣族聚居的村落。明朝洪武年间,浙江金华府浦江县人郑太武随入滇明军驻扎蒙自,几十年后,郑太武的儿子郑从顺从蒙自迁移到石屏,见赤瑞湖南岸的普胜村依山傍水,既得湖水之利,又不会受湖水之害,且土壤肥沃,便举家定居普胜村。原来的傣族先后迁往了元江和西双版纳,不久人丁兴旺的郑从顺将普胜村改名为“郑营”。</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由青石板铺就的古村街道上,随处可见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村内有200余间古朴典雅的青瓦白墙民居,多为双层楼房四合院结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几座宗祠建筑,尤其是陈氏宗祠。始建于1925年的陈氏宗祠占地1240平方米,雄伟庄严,是郑营古村的地标性建筑。宗祠内部雕梁画栋,精美绝伦,被誉为"滇南民居建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当你走到村子中央,就会看到醒目的高大牌坊,上面刻着“陈氏宗祠”。 这是郑营古村的地标建筑,为清末进士陈鹤亭所建。陈氏宗祠是典型的三进四合院土木结构,为空雕灯笼吊脚柱,昂梁斗拱、屏门窗户,精雕细琢。</p> <p class="ql-block">陈氏宗祠是清末石屏末科三进士之一的陈鹤亭出资修建的。陈鹤亭是云南历史上绕不过的一个名字,他任过清廷官员,给黎元洪当过秘书,主持修建了个碧临屏铁路,石屏一中也是他倡导兴办的。2006年5月陈氏宗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祠门为牌坊式建筑,砖石结构,三开间,瓦顶、门框皆用砖石拱卷。祠门前有青石“旗台”一对,门前分立两个石狮守住祠门,威风凛凛,造型逼真,大有锦绣藏威之感。</p> <p class="ql-block">进入祠门,迎面走过石桥,桥下两边是莲花池,意为连年高升。桥上有石栏的望柱头上雕刻了“十二生肖”和大象、狮子等吉祥动物,俗称“加减十二生肖”。莲花池的东西面各有楼阁一座,土木结构,重檐歇山顶,三开间,飞檐翘角。七支飞檐似七条青龙扬头傲首,冲向天际,寓意本族弟子奋发有为,如龙飞升。中间两层楼,设有美人靠,斗拱雕刻极为精致。</p> <p class="ql-block">蚌壳精</p> <p class="ql-block">身处正殿,抬头仰视,正梁上墨书题记:“中华民国十四年岁次乙丑仲春月二十四日卯时吉旦,陈阖族人等统梓匠李嘉壁,泥匠王兆青鼎建。”修建工匠在房梁上的留名,代表古代匠人是多么的重视修建品质。</p> <p class="ql-block">石狮子用银条打磨抛光显露出金属的光泽。</p> <p class="ql-block">郑氏宗祠总体为土木结构,单檐硬山顶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风格,为典型的清代宫殿式建筑。两扇大门均用椿木做成,厚实坚固,门口的一对石门枕,被磨得铮亮发光,透出岁月痕迹。大门檐枋雕花斗拱8攒,皆是龙凤鳌鱼。</p> <p class="ql-block">封檐板上雕圆形图案九个,依次为白象卷荷花、鲤鱼跃龙门、犀牛望月、仙猴摘桃、麒麟呈祥、龙马吐珠、仙山蓬莱、狮子啸天和猛虎出山,其余皆为花鸟。这样的选材,凸显出郑氏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憧憬。</p> <p class="ql-block">石屏郑营村陈氏民居也比较有特色,是云南省红河州石屏郑营村民居房屋中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陈氏民居以陈跃星民居、陈美芝民居、陈载东民居最为著名。其房屋特点皆为木石结构,走马转角楼式四合院,坐南朝北。建筑坐向有些奇特,如此坐向若按照昆明人的说法,叫“倒向房”,在昆明乃至北方,上房正屋冬天照不到太阳会很寒冷的。我想是不是他们祖先明初从北而来,可能有向北怀念故土之意。我又想,石屏郑营村比昆明辖区全年温度要高一些,院落朝向坐南朝北也许还与当地的气温和纬度有关。可能这样的坐向反而感觉会冬暖夏凉,房主人居住更为舒适。院落这样的坐向若放在中国纬度渐高,冬季又寒冷的北方那是坚决不可能的。近代的建筑形式多为中西合壁的款式。</p> <p class="ql-block">难得一见这雕刻精美的镂空莲花灯笼垂柱,传说木工按凿出木屑多少来决定报酬。</p> <p class="ql-block">在徐霞客的《滇游日记》中曾记载:“迤东之州,石屏为最盛,迤东之堡聚,宝秀为最盛。</p> <p class="ql-block">除了陈氏宗祠,村中还有郑氏宗祠、武氏宗祠等多处宗祠建筑,以及陈家大宅、司马第等历史建筑。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精湛的建筑工艺,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郑营古村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江南的婉约细腻与云南地方特色,彰显了村落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除了人文景观,郑营古村的美食也不容错过。这里的石屏豆腐远近闻名,而每年8月底到国庆节期间,当地的大闸蟹更是一道不可错过的美味。</p> <p class="ql-block">郑营村有“云南第一村”的美称,古村内有以姓氏和地理环境命名的三街九巷,街道是青石路面,民房多是坐南朝北的大四合院。全村有403座四合院,保存完整的四合院有28幢。被建设专家称为“我国明清民居建筑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出郑营村西门,沿乡村公路往西行约3公里,便是著名的秀山寺了。秀山脚下有一水塘,塘边建有“憩亭”,亭柱一副板联写到:“此处何妨小坐,大观还在后头。”读来,引人入胜。大观还在后头,给人遐想。</p> <p class="ql-block">沿山路而上,可谓曲径通幽,经古柏林,上青石台阶就到山门。</p> <p class="ql-block">秀山寺,石屏县历史最悠久的寺院。据清代《石屏州志》记载:“秀山寺始建于唐,原名真觉寺”。明朝末年,因寺建在秀山之上,更名为秀山寺。</p> <p class="ql-block">秀山寺山门悬挂有清乾隆八年(1743年)钟岳山人涂应恒(石屏书法家)草书的“秀山”二字横匾,其字像两座秀丽的山峰,飘逸俊美,气势逼人。</p> <p class="ql-block">清代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曾游历秀山寺,并留下多篇佳作。其中,《咏秀山》一诗尤为传神:“没地松花香野磴,拍天水气卷平畴,泉飞百叠声犹活,阁枕山峰翠如流。”诗人以生花妙笔,将秀山寺的秀美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松花飘香的小径,直插云霄的水气,飞瀑流泉的悦耳之声,以及凌云阁依山而建、翠色欲流的景致,无一不让人心驰神往。</p> <p class="ql-block">三满多。天地虽大不润无根之草,佛法慈悲难渡无缘之人。</p> <p class="ql-block">寺侧有一座飞檐凌空、气势壮观的三重檐两层楼阁。这座楼阁名叫“凌云阁”,为石屏名人陈鹤亭倡建。登楼东望,赤瑞湖、郑营村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此外,袁嘉谷还撰写了多副楹联赞颂秀山寺,如“秀山奇峰迎三宝;山色湖光聚七盘”、“游世界三千,只爱此空山风月,古寺烟霞,听彻梵钟声声入耳;览营盘十二,问谁将绿雨桑麻,黄云稼穑,写入诗卷字字关心”等。这些楹联不仅展现了秀山寺的自然美景与人文底蕴,更蕴含了作者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感悟与独到见解。</p> <p class="ql-block">秀山寺山门悬挂有清乾隆八年(17寺内植梅花、山茶、牡丹、缅桂、海棠、腊梅、紫竹等名花佳卉。夏末,紫竹阴浓,青莲色艳,清凉静谧。院内,有一株宋代梅花,据说每年冬天都开得娇艳繁盛,朵朵轻盈。下次,可专门来赏这八百年之梅。</p> <p class="ql-block">寺中古树名木众多,宋梅、唐樱、元松、明桂。</p> <p class="ql-block">石屏秀山寺不仅是一座佛教寺庙,更是一处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文化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它见证了云南边疆地区的宗教信仰、文化艺术与民族风情的交融与发展,成为了研究中国南方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宁静祥和的气息,让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