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号学生宿舍楼(三)

Wendy

<p class="ql-block">  走出万县地区移民局的会议室,站在了县城的中心。蓝天上的太阳,在俯身观望,撒下了的金色阳光,涂写了一个大字——它从江边码头着墨向着西南方向一撇,再在这一撇的江边堤岸上下笔向着东南方向一捺,便写出了贯穿县城、从江岸码头起始向西南、东南两个方向展开的一条大街——“人”字,我心下暗想,太阳在同我们一起关注着三峡水利工程,关注着三峡水利工程即将产生的百万移民,关注着百万移民未来的民生。</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建立之后,为改变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高积累”、优先发展工业和城市的政策,农村投入和建设滞后。城乡不平衡的二元结构,形成了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过低的民生问题。改革开放之初,正在快速改变这种状况。然而,在万县这块地盘上,我想,因等待三峡工程启动而实施“维持现状”政策的三峡库区农村,此时应该背负着影响经济发展的双重负担。</p><p class="ql-block"> “人”字形的大街,从城中心向两侧延伸,它是万县的主要街道也是全县集中的商业贸易区,是城里最热闹的地方。金色的阳光努力给街道两旁年代已久的房屋和街道上衣着单一的人群涂上鲜明的色彩,闪烁的光芒增加了眼前这张似乎是黑白照片景象的灵动——就全局而言,这个撒满了阳光的大写的“人”字,也就是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推动改革开放、努力发展民生的写照——三峡水利工程作为国家建设、改善民生的一项重大举措,它就是改革开放将要撒向民间的阳光。然而,当整个国家这条大河因此受益的时候,万县地区这条小河则承担着由此带来的各种困扰,比如说将要离开家乡的移民。</p><p class="ql-block"> 在东南方向,“人”字大街伸展的背景处有闪烁着阳光的簇簇绿色,簇簇绿色峰拥,在峰拥的绿色中托起了一座古塔……远远的望去,它就像一株崛起的竹笋,层层叠高与蓝天白云相接……</p><p class="ql-block"> “古塔!”</p><p class="ql-block"> --如果这座古塔是意大利的比萨塔,十六世纪末,是我们中国的科学家伽利略在这座古塔上做了<b>自由落体实验——“</b>两个重量不同的铁球同时落地”,这个事实也一定会在我们中国人心目中建立起<b>“知识的基础是可观察的事实”,</b>禁锢人心的<b>“知识主要建基于权威”——</b>西方是亚里士多德和圣经,中国的是“皇权至上”的政治控制和“独尊儒术”的学术垄断——的理念被推翻,或许就像欧洲一样由"斜塔实验"开始的自然科学就在我们的土地上诞生了!</p><p class="ql-block"> 并非无缘无故产生了这样的联想。在这个时期,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资本论》第一卷)的思想,已经成为改革开放的共识。两年后的1989年9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的论断,在更高层次上把握了科学技术是引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p><p class="ql-block"> 万县地区的社会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包括库区农村和百万移民民生问题的解决,在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情况下,<b>应该最需要的就是能转化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b>——我这样想。</p><p class="ql-block"> “看到什么了?”是同学唐建军挑逗的问话,看到我失神似的望着大街,从他黑亮眸子溅出戏虐的浪花。</p><p class="ql-block"> “凉粉!”同宿舍的赵宜胜、曹尚伟在嘻嘻哈哈笑声中叫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凉粉?”另外三个同学宫载春、陈龙春、于林不知所云的面面相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