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源头活水来

💒曹志

<p class="ql-block">  (三个月没有动笔了。身体一直不太好:腰椎疼痛难起身、马犬欺我血满腿及串串烦心事。鼎如兄已“慰问”催逼数次了,我无言以对。一时懒得发心,但1月23日的行脚往事却没遗忘。百年古树香榧昨晚上吃完了,九晒九蒸的千年黄精也快品光了,总得对得起高山人家的厚意。今晚,独坐在书桌旁,我得追忆一下。)</p> <p class="ql-block">  太湖源头在哪?老钟说他知道。风一吹,仿佛来到了暖阳的早春。临近春节,1月23日,雨后初晴,随鼎如进山。</p><p class="ql-block"> 过临安约三十公里,来到临安区太湖源镇白沙村。见一景区门口,如兄说:“曾来团建过,但门票80元太贵了。我们不如直达近山顶处,然后走小径下山去太湖源头,源头附近还有古佛院呢!”我和文涛没有来过,只有随他“摆布”。</p><p class="ql-block"> 车沿陡坡而上,直至无路可走。下车遼望,只见百米远处古树林下有房几间,鼎如便自告奋勇前去打探。回后笑嘻嘻地告知:我搭上了一少妇,说其母亲可徒步带我们寻访太湖源头和古佛院,因她是古佛院的居土和义工,可免门票。我们欣然接受,权当锻练身体吧!</p> <p class="ql-block">  热情的大姐一路向前引领,尽管已七十多岁了,但步伐矫健敏捷。羊肠小道间,泉水叮咚响,枯叶随风落树根。别有一番风味。一路上大姐开始了介绍:她嫁到这里近五十年了,育有两女,好山好水养育了一家。如今两女儿在此各建了一幢乡间“别墅”,大女儿招了上门女婿;小女儿出嫁,但也居此,和上门女婿毫无二致,其乐融融。可惜的是老伴早几年因病离世,无福消受了。</p><p class="ql-block"> 山径蜿蜒曲折,大姐要我们小心走路,不要只管拍照片,光秃秃的香榧树和山核桃树有什么好拍,要拍等下到“小九寨沟”太湖源头去拍。小径坡陡难走,但已经修整过。她说:这都是古佛院两位师父的功德,他们的辛劳才使我家上下方便,山上山下绕一圈都有台阶可走,仅需二小时即可。我每天走,身体也棒棒的。文涛问说:太湖源头、古佛院‌离临安还不算远,具体在哪座山那个方位?她说,太湖源头位于天目山南麓的太湖源镇白沙村龙须山上,山高有近千米。这里风景优美,有多个景点,包括龙须壁、云碧潭、思源廊、千仞崖、神风谷、双龙潭、百丈漈、仙人台、祭源坛等。现在许多人都叫它小九寨沟。特别是龙须禅寺又称古佛院,名闻遐迩。</p> <p class="ql-block">  走走停停,听着大姐富有感情的话,约一个多小时,我们就来到了太湖真正的发源之处。清澈见底的山泉水惹得我们纷纷下涧掬水洗脸洗手,按鼎如兄的说法是洗淨脏物好见菩萨。到达源头及边上的禅寺,我们先行拍照留念,然后礼佛。仪式结束后,大姐为我们对接上了师父。</p><p class="ql-block"> 据查,龙须禅寺(古佛院)的开山祖师是高峰原妙,他有“江南活佛”之称,曾是日本临济宗的宗师,也算是临安佛事的源头。太湖源头与日本临济宗及当地佛源的源头算是在这里接头了。</p><p class="ql-block"> 师父名叫释心根,祖籍福建,约莫五十来岁。他说寺院目前仅两位师父,他和住持妙来,今天妙来法师去临安了,只留下他留守。于是我们攀谈起来。</p> <p class="ql-block">  问:“师父,古佛院虽处深山之中,但名声很大,什么原因?”</p><p class="ql-block"> 答:“主要是高僧高峰原妙的功德。古佛院即龙须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高峰原妙时期,他可是宋代高僧,在此修行并创建。1266年,他独自来到临安龙须山,开始了长达九年的苦行隐修。在这九年的时间里,他冬天面对大雪封山,旬月之间不见烟火,苦苦修行终得圆满。后来历代都香火不断。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庙被毁,但经过妙来和我及十方弟子二十多年的努力,目前已成为太湖源头的一处依山伴水佛教圣地‌。”</p><p class="ql-block"> 问:“您因何因缘来此?”</p><p class="ql-block"> 答:“我和妙来师父原来都在普陀山出家修行。是一位彫菩萨木工师傅的引见。2001年初夏的一天,木工师傅对我们说,他遇见一位温岭居士,是一位开摩托车厂的老板,他昨晚上观世音菩萨托梦给他,说在临安太湖源头的一座古庙正待恢复,处于风景区内,景区公司也想重建以吸引游客。问我们是否愿意去做成好事。我们怀着疑虑随他来到这里,一问周边老人,原来这里仅存残璧断瓦,不过寺历史上很有渊源,且现存一汉白玉佛,是特殊时期为避免被破坏老百姓藏在山洞里保存下来的。知悉了这些,外加景区公司的诚邀和温岭居土的支助,我们便下定决心前来。”</p><p class="ql-block"> 问:“你们功德无量。一片荒芜,现在却变成一个庄严雄伟的禅修圣地?是旅游公司出的钱吗?你们是如何做到的?”</p><p class="ql-block"> 答:“在高山上建成如今的规模确实费了我们不少心力,说呕心沥血也不为过。寺院的土地是景区公司的,但公司无钱资助,当地香火也不旺,只得靠我们自己。好在我们原来在普陀山时结识不少上海等地居士,于是十方募捐。钱有了点着落后,上山的运输成了最大的障碍,没有可供汽车拉的路。于是我担起了责任,手提肩挑,在当地居民的协助下,流着汗水一砖一瓦往上运。二十多年来,手磨破了,肩膀出血泡了,腰也损伤了,那时的艰辛,如今一幕幕仍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问:“师父,问个私人问题。您是什么因缘踏入空门的?若不介意可给我们说说。否则可不回答。”</p><p class="ql-block"> 答:“既然你们开口了,我也不好意思拒绝。我老家在福建,靠近江西赣州。那里佛教氛围浓郁。小时候我就喜欢静静思考人生。26岁时成家,可感情却不如意,后离婚后前往浙江。到普陀山礼佛时身心愉悦,便动了出家念头。一晃眼近三十年了。”</p> <p class="ql-block">  时间一晃就过,已近下午二点了。我说不耽误师父休息了,我们也有点饿了。鼎如说晚上我请你们吃年夜饭,我再问最后一个问题。</p><p class="ql-block"> 鼎如问:“师父你得再为我们开示一下。怎样修行才能成正果或者说更有成效?”</p><p class="ql-block"> 答:“每个人根基不一样。我的体会是:息心、践行。息心是指勤修善法,息灭恶行,排除俗念,静心专心。通过禅修和佛教哲理达到内心宁静,消除烦恼,从而达到放下俗事、开启智慧。但要息心实属不易,你们得放弃许多欲望。至于践行,其最基础的含义是‌实践‌,即用实际行动去完成某些事情。它强调将理论、计划或承诺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而不是停留在口头或纸面上。例如,践行诺言意味着真正履行自己的承诺,而不是空谈。我们重建龙须禅寺就是践行自己的宏愿,就是修行。所以,你们要修行有成就得践行,从小事做起,不断累积功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怀着崇敬的心情告别了师父,我们又随大姐上山去她家。此时,她的女儿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面条充饥。吃着香喷喷的面和土鸡蛋,我们连声道谢。主人不让我们付钱。我们那能辜负他们的善举,问是否有土特产?大姐一指屋后的大香榧树,说这就是,还有千米高山上挖来的九头黄精。一听这,鼎如说我们买一点略表心意吧!于是每人花两百元买了一斤上好的香榧和半斤黄精果。</p><p class="ql-block"> 告别山里人家,驱车回杭。临近六点我们来到了知味观。有心的鼎如兄前几天就已预定,说一起吃个年夜饭,送别过往、迎接新春。</p><p class="ql-block"> 热闹中,起了点诗意。我也想起了释心根师父们,他们参悟人生,不着色相,不留声影。只留下姹紫嫣红的植物与庄严的殿宇,以及整洁的羊肠小径。时光飞逝,二十多年的辛苦付出,在山间源头有了重量。</p> <p class="ql-block">迎着风,</p><p class="ql-block">踩了近二小时油门,</p><p class="ql-block">迎来了春的气息。</p><p class="ql-block">扑面而来的是一个充满爱的礼物,</p><p class="ql-block">太湖源头,</p><p class="ql-block">春在枝头已十分。</p><p class="ql-block">走在羊肠小道上,</p><p class="ql-block">一步一弯一回头。</p><p class="ql-block">源头的潺潺,</p><p class="ql-block">龙须山上的禅意,</p><p class="ql-block">以及禅寺内的对话,</p><p class="ql-block">禅意话头连连。</p><p class="ql-block">吃着用心血摘下的香榧,</p><p class="ql-block">心香一瓣、口香溢满。</p><p class="ql-block">来不及看一眼高高的百年香榧,</p><p class="ql-block">以及丛丛山核桃树,</p><p class="ql-block">心便装满了农家乐。</p><p class="ql-block">南方的小年夜,</p><p class="ql-block">那是鼎如兄的主场,</p><p class="ql-block">岂能不喝多?</p><p class="ql-block">沉醉在春风里,</p><p class="ql-block">我们辞龙迎瑞蛇。</p><p class="ql-block">西湖边的弄堂里有老瓦吗?</p><p class="ql-block">若有,</p><p class="ql-block">我们是否可以躺一下?</p><p class="ql-block">不能!</p><p class="ql-block">只能在潭里捧起三个月亮,</p><p class="ql-block">远望龙须山一千二百多米高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附:高峰原妙禅师的传奇</p><p class="ql-block">“来不入死关,去不出死关。铁蛇钻入海,撞倒须弥山。”这偈语深邃而震撼,道出了生命的无常与禅修的深意。这正高峰原妙说的。</p><p class="ql-block"> 传奇:高峰原妙禅师,宋末元初的杰出禅师,是临济宗杨岐派第十七代祖师,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深居简出,秉持着严格的戒律,不仅继承了“庵居知识”的传统,更开创了“师子正宗派”,被尊称为“高峰古佛”。他的弟子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有被誉为“江南古佛”的中峰明本,他们在中国佛教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原妙禅师,俗姓徐,生于吴江(今江苏省吴江县)。其母生他之前,曾梦见一僧人乘舟前来投宿,因而生师。原妙禅师刚离开襁褓,就喜欢结跏趺坐,每遇见僧人入门化缘,便爱恋不舍,想跟对方走。十五岁时,他便毅然出家,投入嘉禾密印寺法住为师。十六岁剃发,十七岁受具足戒,十八岁学习天台教,二十岁更衣入净慈,立志学习禅法。在历经剃发、受戒、学习天台教等多个阶段,在二十二岁时,他向断桥妙伦请教,并继续跟随雪岩祖钦学习,最终在景定二年(1261年)得悟。</p><p class="ql-block">九年隐修:得悟后,原妙禅师开始游学于江浙一带。1266年,他独自来到临安龙须山,开始了长达九年的苦行隐修。在这九年的时间里,他冬天面对大雪封山,旬月之间不见烟火,人们甚至以为他饥寒而死。“及霁而入,师正宴坐那伽(坐禅入定)”(引自 [元]洪乔祖:《高峰原妙禅师行状》,《卍续藏经》卷70,699b。)然而,当雪霁天晴时,人们发现他正在宴坐那伽(坐禅入定),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这九年的隐修,让他更加深入地体悟了佛法的精髓,也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九年后,原妙禅师转入武康的双髻峰,继续他的修行之路。在1276年,即宋恭宗德祐二年,南宋节节败退,元军攻至首都临安城下。高峰禅师当时闭关的所在地──武康,亦被大军攻占。高峰禅师并未随着众人逃难,仍然独自在山中闭关,终日静坐、绝食二十天,直至兵退。三年后,宋朝灭亡。在南宋灭亡之年(1279年),他选择了隐遁天目山,于山中凿一石室如舟,号为“死关”,足不出门十余年,直至逝世。</p><p class="ql-block">高峰原妙禅师的禅学影响:在师子岩居住时,原妙禅师的声誉日益显赫。祖钦在当时的南方很有影响,他派人送去竹篱、尘拂和法语,将原妙视为最得意的嗣法弟子。1291年,鹤沙瞿提举为原妙在西峰下建“大觉禅寺”。这里成为他的重要传禅基地,吸引了数万人前来参学,其中包括来自“他方异域”的僧人。</p><p class="ql-block"> 高峰原妙禅师一生跨越了宋、元二代,经历国破家亡,独坐高峰,以大信心、大愤志、大疑情,破生死牢关、契无上妙禅。对于参话头的每个阶次,高峰禅师总是恳切地将亲身的体悟全盘托出,犹如一盏明灯,给予后世行者明确的指引。</p><p class="ql-block"> 精进参究话头:高峰禅师的禅风,清明枯淡,为人至慈。由于禅师一生精进参究话头,所以他总是以过来人的经验,恳切地指导大众如何参话头,劝勉大众用功精进、了脱生死。话头的种类很多,禅师最常教导学人的是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他认为这个话情最不易分散,若人能一心不乱参究, 保证可以得到受用。</p><p class="ql-block"> 他曾开示:“参禅若要克日成功,如堕千尺井底相似,从朝至暮,从暮至朝,千思想、万思量,单单只是个求出之心,究竟决无二念。诚能如是施工,或三日、或五日、或七日,若不彻去,西峰今日犯大妄语,永堕拔舌犁耕。”禅师不惜发重誓、担保这个法门的用处,诚可谓老婆心切。从他的开示语录中,可以深切地感受他的慈悲,也能得见参禅功夫的精粹,当时丛林称之为“禅经”。</p><p class="ql-block"> 高峰禅师认为,末法学人不能持戒自律,纵有妙法亦不能契悟,所以除了参禅外,也非常重视持戒。他曾经在山中不小心误踏一支竹笋,惜福拿起来吃,后来卖掉衣服以赔偿笋价。如果水果或木材中有虫,禅师便舍去不用,以护全生。每饮水,必用滤水囊滤过。平常若有人问高峰禅师佛法以外的事,他是从不回答的,乃至听闻人说是非,愈加低头不语。对于一切细行,禅师皆谨慎持守,以戒为本。</p><p class="ql-block">元朝元贞元年,禅师焚香说偈坐化,世寿五十八岁,谥号“普明广济禅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