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见河南(上)

自由人

<p class="ql-block"><b><i>  远赴人间惊鸿宴,一睹人间盛世颜。</i></b></p> <p class="ql-block"><b><i>  河南,大河之南,天地之中,九州腹地,华夏之源……</i></b></p> <p class="ql-block"><b><i>  岁月是节拍,大地是戏台。中和四方,经略天下,“九州腹地、十省通衢”,铺开地图看河南,北部太行山脉,西部秦岭山脉,南部大别山,连绵成一道C形的屏障,围护着一望无际的豫东平原。</i></b></p> <p class="ql-block"><b><i>  一道黄河浩浩荡荡由西向东穿境而过,另有淮河、海河、长江等水系川流其间。“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的美誉,绝非虚言。</i></b></p> <p class="ql-block"><b><i>  “大河之南”,河南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古称中原、中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此次借着春分时季,相约三五好友开启 “豫见河南”自由行,从上海出发,经郑州、焦作、安阳、洛阳到开封。</i></b></p> 郑州·河南博物院 <p class="ql-block"><b><i>  河南博物院的历史可追溯至1927年,在冯玉祥将军的推动下,河南博物院前身“河南博物馆”于开封成立。1997年与中原石刻艺术馆合并,更名为“河南博物院”,开启国家级博物馆建设。2009年入选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现有文物17万余件/套,涵盖青铜器、玉器、陶瓷等,尤以贾湖骨笛、妇好鸮尊等九大镇馆之宝闻名。河南博物院的主馆设计融合了中原文化元素,如 “九鼎定中原 ”布局、土黄色外墙象征黄河和黄土文明,透明采光带隐喻“黄河之水天上来”,体现了天地之中的哲学理念。</i></b></p> <p class="ql-block"><b><i>[定格:2025年3月16日下午1点30分]</i></b></p> <p class="ql-block"><b><i>  走进博物院大厅……</i></b></p> <p class="ql-block"><b><i>大厅雕塑</i></b></p> <p class="ql-block"><b><i>  河南博物院的大厅中央有一巨大的雕塑,雕塑中央立着一个人,左右手各推开一头大象,这座雕塑与河南简称“豫”有关,人与象代表先民和古代中原的自然环境,人在推开大象的过程中,代表了人战胜自然的这么一个过程,这预示人类文明最早是从这里产生的,也代表了河南厚重的文化。馆内藏有贾湖骨笛、妇好鸮尊等九大镇馆之宝。</i></b></p> <p class="ql-block"><b><i>贾湖骨笛</i></b></p> <p class="ql-block"><b><i>  贾湖骨笛是由仙鹤翅膀上的骨头制作而成的。骨笛上钻有七个0.7厘米的按音孔,每孔相隔约2.2厘米。贾湖骨笛开启了中华音乐史,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间的是8700多年前人类的呼吸,那是旋律的嘤嘤之语,亦是文明的先声。</i></b></p> <p class="ql-block"><b><i>杜岭方鼎</i></b></p> <p class="ql-block"><b><i>  杜岭方鼎是商代早期产物,它的挖掘和发现,使“郑州商城”从一座商代早期的普通城市遗址,逐渐被确认为中国迄今发现的商代早期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一座王都。方鼎上的花纹为饕餮纹和乳钉纹。饕餮相传是龙的第五个孩子,是传说中的一种神秘怪物。</i></b></p> <p class="ql-block"><b><i>妇好鸮尊</i></b></p> <p class="ql-block"><b><i>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也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文武双全的女将军。生前她曾参与主持王室的盛大祭祀典礼,带兵征战沙场,帮助她的丈夫武丁实现了商朝著名的武丁中兴。</i></b></p><p class="ql-block"><b><i> 青铜鸮尊出土于商代著名的王后妇好的墓中。鸮,即猫头鹰;尊,是古代的盛酒器。从外形上看,它是一个形似猫头鹰的容器,头微昂,面朝天,小耳高冠,圆眼宽喙,双翅并拢,尾巴垂到地面,和两只粗壮的腿构成了三个支撑点,稳稳地站立,有一种扶摇直上、一飞冲天的既视感。在商代,猫头鹰被视为智慧的象征。</i></b></p> <p class="ql-block"><b><i>玉柄铁剑</i></b></p> <p class="ql-block"><b><i>  玉柄铁剑被誉为“中华第一剑”,出土于河南三门峡虢国国君虢季的墓葬,是西周晚期的器物。它全长37厘米,其中剑柄长13厘米,剑身长24厘米。剑柄为铜芯,起到连接剑柄和剑身的作用,铜芯外镶有晶莹透亮的和田美玉和绿松石,并有精美的竹节饰纹,剑身和剑柄的结合处也镶有绿松石。其利用玉、铜、铁三种材料制作而成,是我国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将我国的人工冶铁历史推前了近两个世纪。这标志着作为社会生产力新代表的铁器已经萌芽,预示着我国的青铜时代行将过去,宣告铁器时代,也就是封建社会,即将来临。</i></b></p> <p class="ql-block"><b><i>莲鹤方壶</i></b></p> <p class="ql-block"><b><i>  莲鹤方壶为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既有接近于以晋地器物为代表的中原色调,又有接近于楚地器物的飘逸风韵。</i></b></p><p class="ql-block"><b><i> 壶身为扁方体,壶的腹部装饰着蟠龙纹,龙角竖立。壶体四面还各装饰有一只神兽,兽角弯曲,肩生双翼,长尾上卷。圈足下有两条卷尾兽,身作鳞纹,头转向外侧,有枝形角。承托壶身的卷尾兽和壶体上装饰的龙、兽向上攀援的动势,互相呼应。壶盖被铸造成莲花瓣的形状,一圈肥硕的双层花瓣向四周张开,花瓣上布满镂空的小孔。莲瓣的中央有一个可以活动的小盖,上面有一只仙鹤站在花瓣中央,仙鹤似乎在昂首振翅,正在翘首望着远方,造型灵动。</i></b></p> <p class="ql-block"><b><i>四神云气图壁画</i></b></p> <p class="ql-block"><b><i>  四神云气图为西汉早期墓室壁画,1987年出土于河南永城芒砀山梁国王陵区柿园墓,壁画长5.14米,宽3.27米,面积16.8平方米。后经考古专家通过科技手段对壁画进行原样切割移至河南博物院。 </i></b></p><p class="ql-block"><b><i> 壁画以朱砂红为底色,用白、绿、黑等颜色描绘了各种神禽异兽和吉祥图案。其中,清晰可见长有双翼的应龙形象尤为引人注目,它呈“S”形弯曲,占据了画面的中央,龙身长约7.5米。龙舌卷住了一个怪兽的尾部,龙身覆盖着鳞纹,背部生有双翼,足踏云气和长枝花朵等。被龙舌卷住的怪兽长着鸭嘴、长颈和鱼身,身上覆盖着鱼鳞纹,背部长有羽翼。下方的白虎前爪攀附在仙山上,口衔着一枝长花。上方的朱雀长喙啄住了龙首上的一只长角,雀尾长长的飘扬在空中。壁画四周装饰着直线穿璧纹和云气纹等。这幅壁画展现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四大神兽——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的形象,以及各种吉祥图案和装饰纹样。</i></b></p> <p class="ql-block"><b><i>武则天金简</i></b></p> <p class="ql-block"><b><i>  唐代武则天金简是1982年在河南登封嵩山峻极峰北侧石缝中发现的。久视元年(700年)七月七日“乞巧”日,武则天到嵩山祈福,遣道士胡超向诸神投简以求除罪消灾。金简长36.5厘米、宽8厘米、厚不足0.1厘米,重233.5克,以纯度96%的黄金制成。正面刻双钩楷书铭文3行62字:“上言:大周圀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岁庚子七月庚子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文中“上”指女皇武则天,“圀”通“国”,“曌”是武则天的名字。道家称天、地、水为“三官”,“九府”泛指各方神仙洞府。“除武曌罪名”意为解除疾厄,以得长生久视。此年武则天77岁。</i></b></p> <p class="ql-block"><b><i>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i></b></p> <p class="ql-block"><b><i>  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为北宋文物,1987年出土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古代汝州)汝官窑遗址。</i></b></p><p class="ql-block"><b><i> 该物敞口细颈,鼓腹圈足,颈部及腹部剔刻折枝莲花纹。器表满施天蓝釉,釉层匀净莹润,开片疏密有致。瓶的圈足底部露胎,并沾有细小砂粒,显系垫烧而成。此瓶造型秀丽,釉面光亮,器表配以若隐若现的刻花装饰,口小底大,器身轮廓呈流畅的“S”形曲线,为汝窑传世品中所未见。</i></b></p> <p class="ql-block"><b><i>云纹铜禁</i></b></p> <p class="ql-block"><b><i>  云纹铜禁是春秋中期青铜器,1978年出土于河南淅川县下寺春秋楚墓。通高28.8厘米,器身长103厘米,宽46厘米,重量95.5千克,呈长方形。整体用失蜡法铸就,工艺精湛复杂。十二条龙形附兽昂首鼓腹翘尾;头顶的冠饰与两旁的角饰都是浮雕透孔云纹,兽尾插着尾花。兽首面对禁面张嘴吐舌,舌头翻卷着至于禁面上边,其状像是眼睛在盯着禁上的美酒,垂涎欲滴。禁底有12个龙形兽支撑着禁身,挺胸凹腰。</i></b></p> 郑州·油化厂创意园 <p class="ql-block"><b><i>  郑州油化厂创意园,作为郑州市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更是现代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交汇点。它的前身是始建于1952年的郑州油脂化学厂,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一批苏联援建的项目之一。曾经的“中州牌”肥皂和“福乐尔”香皂,是这里的明星产品,它们陪伴了一代又一代郑州人的成长,也见证了新中国工业的蓬勃发展。2006年停产。</i></b></p><p class="ql-block"><b><i> 改造后的创意园,既保留了苏式红砖厂房的历史风貌,又注入了现代创意元素,使得新旧空间在这里完美交融。</i></b></p> <p class="ql-block"><b><i>[定格:3月17日上午9点]</i></b></p> 焦作·云台山小寨沟 <p class="ql-block"><b><i>  小寨沟相传为隋末农民起义英雄刘武周和唐太宗李世民安营扎寨之地。总长约2公里,高山对耸,中为峡谷。谷底巨石矗立,溪流涓涓;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被誉为“潭瀑川 ”。云台山风景区,因山势险峻、峰壑常年云雾缭绕而得名。</i></b></p> <p class="ql-block"><b><i>[定格:3月17日中午12点]</i></b></p> <p class="ql-block"><b><i>点将台</i></b></p> <p class="ql-block"><b><i>  小寨沟承蒙大自然造化的神奇,逆水而行,有如游仙,步步引人入胜,美景层出不穷,好戏连台,演奏出十二部美好的山水乐章。即:迎宾第一潭、九对情人、翡翠仙子、金潭银瀑、丫字瀑潭、群芳竞秀、隋唐山寨、清漪仙池、水帘仙居、碧玉仙子、仙踪剑影、龙凤呈祥。</i></b></p> 安阳·林州红旗渠 <p class="ql-block"><b><i>  红旗渠原名引漳入林工程,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北部,坐落在豫、晋、冀三省交界处,为水利工程类景区。</i></b></p> <p class="ql-block"><b><i>[定格:3月18日上午10点]</i></b></p> <p class="ql-block"><b><i>  红旗渠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区域内多山峦沟壑,多陡崖、峡谷,地貌类型复杂,为嶂石岩地貌,地质结构则为垂直岩石层理。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景区于1991年对外开放, 由分水苑、青年洞、络丝潭三个景区组成。</i></b></p> <p class="ql-block"><b><i>  红旗渠被世人称为“人工天河”、“中国的水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先后入选全国小学语文教材、《中国历史》教科书。</i></b></p> 安阳·新乡郭良挂壁公路 <p class="ql-block"><b><i>‌ 郭亮挂壁公路‌,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沙窑乡的郭亮村,是南太行山地区最著名的挂壁公路之一。这条公路全长1250米,镶嵌在陡峭的悬崖峭壁之上,一侧是千仞绝壁,另一侧是万丈深渊,景象极为震撼‌。</i></b></p> <p class="ql-block"><b><i>[定格:3月18日下午2点]</i></b></p> <p class="ql-block"><b><i>  郭亮挂壁公路被誉为“世界最险要十条路”之一和“全球最奇特十八条公路”之一,是中国4A级景区万仙山的第一风景区‌。它的建设始于1972年,历时五年,由郭亮村村民在没有现代化机械的情况下,凭借一锤一钎手工开凿而成。整个过程中,村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展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愚公移山的精神‌。</i></b></p> 焦作·云台山红石峡 <p class="ql-block"><b><i>  红石峡(温盘峪)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云台山景区内,位于子房湖南,峡内夏日凉爽宜人,隆冬青苔卉莳草翠,故称温盘峪。它集泉瀑溪潭涧诸景于一谷,融雄险奇幽诸美于一体,被风景园林专家称赞为“自然界山水精品廊”。景区内可体验14亿年前震旦纪地壳运动所造成的地质遗迹,使得其成为“缩小了的山水世界,扩大了的艺术盆景”。</i></b></p> <p class="ql-block"><b><i>[定格:3月19日上午9点]</i></b></p> <p class="ql-block"><b><i>子房湖</i></b></p> <p class="ql-block"><b><i>  红石峡峡谷全长1,500米,沿谷分布有:首龙潭、黑龙潭、青龙潭、黄龙潭、卧龙潭、眠龙潭、醒龙潭、子龙潭、游龙潭,构成九龙溪。还有幽瀑、穿石洞、相吻石、双狮汲水、孔雀开屏、棋盘石等景观。</i></b></p><p class="ql-block"><b><i> 在游览了郑州、焦作、安阳后,即继续前往洛阳游览……</i></b></p> <p class="ql-block"><b><i>  深居天下之中,中原大地山河拱绕,就连“中国”的名字都来自河南。河南很“中”,河南人脱口而出最常见的莫过于“中”字。河南很“中国”,我们常说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三千年历史看陕西,五千年历史看河南,18个地级市中近一半当过古都,而中国八大古都中有一半都在河南。可以说“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称谓并不夸张。</i></b></p> <p class="ql-block"><b><i> --2025年3月摄于河南</i></b></p> <p class="ql-block"><b><i>备注:住宿推荐。</i></b></p><p class="ql-block"><b><i>①郑州 静泊容漫酒店(文化路科技市场店)</i></b></p><p class="ql-block"><b><i>②焦作 纳山纳水民宿(近云台山)</i></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