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9日,4位八旬老人从广东飞海南,去海南文昌看望97岁高龄的姐夫。恰好外甥女婿也在,我们受到热情接待。当然,除了探亲,我们四人也借机重游了一次海南。<br> 姐夫早年扛过枪、带过兵,解放后被派往苏联学习外交,从此在外交战线工作直到退休。上了年纪,按女儿安排从北京去海南文昌蝶恋海养老公寓养老。<br>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是养老小区唯一订阅《参考消息》的读者,仍心系天下大事;还每天上下午户外活动、各推车行走一两个小时。所以,迄今精神矍铄,头脑清楚。老人见了我们,不仅兴奋异常侃侃而谈,还兴致勃勃地带着我们逛小区花园和海滩,让我们沾了老寿星的一身仙气。<br> 次日,我们去游览相距不远的逸龙湾栈桥,外甥女婿本不希望姐夫陪同,但老人坚持要去。结果还是去了,但是栈桥上风大,没让他上桥。 栈桥整体为仿古木制结构,桥面、栏杆和19个休息观景亭台均是木质,其建筑格调大气、厚重且富有文化气息,以独特的东南亚建筑风格,吸引众多游客,如今免费开放。 最前端是一个800平米的观景平台,曾建有“海上图书馆”,如今是个咖啡馆,只保留少量书籍。 逸龙湾栈桥位于平海逸龙湾小区,从海滩延伸入海约400米 ,从空中俯瞰呈 “丰” 字形,两端延伸宽度150米,总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从空中看,蔚为壮观。(无人机图片来自网络,谨此致谢。) 从上图可见,栈桥附近高楼林立,都是高隆湾海滨老人公寓,我们沿着滨海路走了大约20分钟,经过一个又一个养老小区。小区前的椰林里热闹非凡,大群老人在唱歌,或进行其他娱乐活动。<br> 有意思的是,像内地人在地上写地书一样,这里也有人在沙滩上写“沙书”。这次在海南一周,发现到处都是北方人。据查,目前仅东北人在海南长期生活的就有100万,占全省人口约10%。其实北方人并非只是来自东北,也不仅是老人。在海南的火车上听到两个“候鸟”聊天,一个来自内蒙一个来自河北。我们从三亚南山寺打网约车返回,司机也来自内蒙。令人惊讶的是,我们在文昌下榻的美龄湾小区,同电梯遇到一位藏族中年人,也在那里买房了。<br> 告别姐夫,我们随即开始再次游览海南,这次只去了文昌、三亚和海口三地。文昌市文南老街,形成于清末民初,是文城镇商业经济的发源地,其建筑主要由回乡华侨投资建成,带有浓郁的中西合璧式南洋骑楼风格,是海南第三大骑楼老街,也是海南省最具特色的古城镇建筑之一,堪称文昌华侨文化的 “活化石”。 骑楼多为两三层,建筑极具南洋风格。一楼是敞开式的廊道,廊柱刻有中国传统图案;二楼壁柱上配有中式浮雕花饰,百叶窗窗楣式样纷繁;顶部的女儿墙尤其精美。骑楼建筑风格统一而不雷同,有些建筑还融合了巴洛克雕花、罗马柱、彩色玻璃等元素,部分带有穆斯林风格装饰,是侨乡的见证。<br> 街头雕塑表现了那段背井离乡、荣归故里的历史,既有辛酸也有荣耀。<br> 文昌孔庙,始建于北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 年),原址在旧县治县衙旁。明洪武八年(1375 年)迁于现址重建,嘉庆、道光、光绪年间多次重修。2013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文昌孔庙是中国唯一不朝南开大门的孔庙,据说因为老文昌人曾立誓:若文昌未出状元,孔庙就不开大门,所以至今只有一左一右两个侧门。<br> 文昌孔庙是文昌古代教育的摇篮,也是近代文昌教育的发祥地,如今当地政府特地在这里开办了一间孔子学堂,每周一课,讲授国学。大成殿内保存有清康熙、嘉庆、咸丰、光绪等皇帝玺印的 “万世师表”“圣集大成”“德齐帱载”“圣协时中” 四幅木制涂金描红横匾,还有其他金字对联。<br> 宏光寺,前身始建于光绪十四年间,原名“如文祯舍”。1997年文昌市政府批准建立宏光寺,2013年在孔庙比邻处重建。其外观建筑风格现代、简约、独特,尤其特别的是,在屋顶建了一座舍利塔,供养佛门泰斗本焕长老舍利。<br> 楼分两层,一层供奉的华严三圣和观音菩萨与众不同,形象异常精美,色彩十分华丽,如同艺术品。(注:华严三圣指佛教《华严经》中华藏世界的三位圣者,即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而毗卢遮那佛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 二层更是令人震撼,无论是护法天神四大金刚,还是西方三圣、观音菩萨、地藏菩萨,都是气势恢宏、金碧辉煌。<br> 中原镇,起源于清康熙年间,是琼海市乃至海南省的著名侨乡。现有人口3.3万,却有近6万人旅居在以东南亚为主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当地正致力于打造南洋风情小镇,只是看起来还尚待继续努力。<br> 中原南洋钟楼,是小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整体设计融合了南洋风格与现代元素,橘黄与乳白相间的配色使其显得尤为醒目。<br> 一旁的老南洋咖啡馆掩映在椰林中,强烈的色彩十分吸引眼球。<br> 内部装饰充满老南洋风情,感觉是这个“南洋风情小镇”最有看头的地方,也是网友们介绍最多的打卡景点。<br> 从南洋引进的大片藤萝雨树,也是中原镇的一景,只可惜在两公里之外的中兴南路,我们因故失之交臂。从网上下载的图片(谨此致谢)来看,错过颇有点遗憾。 海南蔡家宅,位于博鳌镇留客村,是爱国印尼侨领蔡家森四兄弟共同建造的建筑群落,被誉为“侨乡第一宅”。蔡家宅是海南侨商建筑典范,靠山临河,集建筑学、园林学、堪舆学、心理学、泛美学等于一体,既突出本地特色,又饱含南洋风韵,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大院,满目苗条笔直的槟榔树高耸入云,蔚为壮观。<br> 还有一种少见的烟火树,花姿优美,色彩靓丽,在这里竟是成片生长,开得如火如荼。<br> 树龄800年的重阳木,冠如伞盖,独木成林。据说每逢重阳节,无数善男信女来此祈福。<br> 蔡家森宅和蔡家炳宅,是蔡家宅的代表,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元素和南洋、西方元素。<br> 关公堂(前院厅堂),是接待宾朋、宴请好友、祭祀神灵的重要场地,中央上部供奉关公。 济阳堂(后院厅堂),是家族位尊之地。平时家中掌门之人,只在右边落座,空出左位,表示谦恭。中央上部的公阁供奉祖先神像灵位。 蔡家宅内还有个槟榔书斋,是专为蔡家子弟设立的私塾。重视后代教育,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 蔡家宅是海南华人华侨在外奋斗拼搏的历史缩影,也许限于海南经济文化条件,无论就建筑规模还是装修水平,都不能与山西、江南或潮汕的大院豪宅相比,但是它也有自身特点。我印象最深的,是整个蔡家宅像个大花园。这里有山有水,树木葱茏,繁花似锦,充分发挥了海南优越的自然和气候优势,这一点是内地其他大户人家难以比拟的。<br> <p class="ql-block">摄影器材:华为Pura 70 Pro</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bwumi9z" target="_blank">重游海南记:2、崖州、海口</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bysu6bi" target="_blank">重游海南记:3、海口(续)</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