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病愈后第一个工作日,身心都感到轻松。阳光漫过诊室玻璃,在键盘与病历本间流淌出细碎的金纹。我温和地接待了三四位病人之后,当那位自称邻居的中年男子走进诊室,我尚未意识到他就住我楼上。我似乎没有在楼梯里碰到过他。他的提醒似一抹晨光,即将照见我楼上的幽微。</p><p class="ql-block"> 他要求为妻子开具血常规化验单,我问他什么病,他说“”白血病”。顿时, 我白大褂口袋里的听诊器突然变得沉重。关于白血病的陈述像块淬火的铁,在键盘和指间骤然凝固。更令我惊异的是他们竟然住在我楼上,那栋我居住了二十余年的居民楼,在钢筋水泥的叠摞里,竟住着我不知晓的邻居,藏着我不曾知晓的生命正在受到威胁。</p><p class="ql-block"> 夜晚我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无数相似的窗口正吞吐着相似的灯光。我突然想起昨夜归家时,楼梯中与自己对视的陌生人,原来都是这些几何体块里蛰居的同类。现代建筑将人类安置成精密排列的标本,指纹锁与防盗门构建起茧房,我们在彼此相隔0.5米的楼板上下,活成永不交汇的平行光线。</p><p class="ql-block"> 诊室电子呼叫器的名字依然跳转,候诊区传来孩童的啼哭。我望着电脑屏幕里闪烁的光标,仿佛突然看见无数数据洪流正裹挟着我们的悲喜——凌晨两点的朋友圈点赞,千里视频通话里的虚拟鼓励,素未谋面的网友发来的生日祝福。数字原野上我们策马狂奔,却在转身时遗落了近在咫尺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这让我想起医学院解剖课上的发现:人体最精密的毛细血管网络,往往隐藏在皮肤最不起眼的褶皱里。而此刻诊室窗外,建筑森林正在灯光下折射出金属冷光,那些被WIFI信号填满的居所里,是否也暗藏着未被勘探的情感毛细血管?</p><p class="ql-block"> 记忆突然洇开二十年前的画面。在平房里居住的邻居们,一家人炒菜的香味飘过整个大院,隔壁大嫂端来的酒酿圆子氤氲着白汽,大院里晾晒的大小衣服像飘动的万国旗。那时疾病似乎是是公共事件,连咳嗽声都能被邻里听的清清楚楚,或许会给你送来枇杷膏。而今CT影像在云端传输,我们的病痛却成了加密文件,互不相知。</p><p class="ql-block"> 现代社会的封闭与畅通是共存的。我们在物理空间上可能越来越封闭,但在虚拟空间中却越来越畅通。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与世界各地的人保持联系,感受到全球化的便利;另一方面,物理空间的封闭可能导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独和孤立。</p><p class="ql-block"> 暮色降临时,我特意绕道小区花园。树叶在春风中生长,长椅上老人们在交换养生食谱,蹒跚学步的孩童正想起摘下一片树叶。或许治愈现代性孤独的秘方,就藏在某个迟疑的问候里,在我们终于愿意停下脚步,与人交谈几句,看清对面阳台上的主人与她打个招呼,这也许就是邻居之间传递的温度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