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引言 </p><p class="ql-block">在现代性语境下重构传统思想的价值体系。通过会通康德哲学与中国传统智慧,提出“道德的形上学”(Moral Metaphysics),以心性论为根基,统摄儒、释、道三家思想。对三家的分判逻辑,探讨其以“主体性”“实践性”“创造性”为核心的价值层级体系。</p><p class="ql-block">二、儒家:道德形上学的“纵贯系统” </p><p class="ql-block">(一)道德主体的内在超越性 </p><p class="ql-block">儒家哲学的本质在于“纵贯系统”,即以道德实践贯通形上本体与现实世界。通过《论语》之“仁”、《孟子》之“本心”、《中庸》之“诚”等概念,儒家构建了“即存有即活动”的形上学: </p><p class="ql-block">1. 道德即存在:天道并非外在实体,而是通过心性修养呈现的“创造性本身”。如《中庸》云“天命之谓性”,人性与天道在道德实践中实现同一。 </p><p class="ql-block">2. 逆觉体证:儒家工夫论强调“反求诸己”,通过“致良知”(王阳明)或“逆觉体证”(程颢)唤醒内在道德主体,使“有限的个体通于无限的天道”(《心体与性体》)。 </p><p class="ql-block">(二)圆教形态与现实承担 </p><p class="ql-block">以宋明理学中的陆王心学为儒家“圆教”典范,因其实现了“全体大用”的贯通: </p><p class="ql-block">1. 即内在即超越:道德主体既能内在化为主体的心性,又具有超越性,可“参赞天地之化育”(《易传》)。 </p><p class="ql-block">2.肯定现实世界:儒家不否定现象界价值,而是通过“慎独”“格物”等实践转化现实,此点区别于佛道的“舍离”倾向。 </p><p class="ql-block">三、道家: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 </p><p class="ql-block">(一)“无”的消解性与境界观照 </p><p class="ql-block">道家为“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认为其核心在于通过“无”的智慧破除执著,回归自然: </p><p class="ql-block">1. 道的双重性:老子所谓“道可道,非常道”,既指向超越的形上本源,又表现为“无为而无不为”的实践智慧。 </p><p class="ql-block">2. 虚静工夫:庄子主张“坐忘”“心斋”,通过消解认知与欲望,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p><p class="ql-block">(二)局限:缺乏道德主体的创造性 </p><p class="ql-block">道家仅有“光脱脱的觉照”,却无“道德主体的挺立”: </p><p class="ql-block">1. 消极自由:道家虽能破除礼法束缚,但未建立积极的道德价值系统,其“自然”仅停留于“不生之生”。</p><p class="ql-block">2. 境界与实存的断裂:道家“玄理”无法回答“道德如何可能”,亦难以承担文化创生的责任。 </p><p class="ql-block">四、佛教:缘起性空的横摄系统 </p><p class="ql-block">(一)解脱导向的存有论 </p><p class="ql-block">以“缘起性空”消解实体性执著: </p><p class="ql-block">1. 空的辩证性:龙树《中论》通过“八不中道”(不生不灭、不常不断等)揭示诸法无自性,破除我法二执。 </p><p class="ql-block">2. 天台圆教:天台宗“一念三千”“圆融三谛”思想,实现了“即空即假即中”的圆融,但仍属“解脱的存有论”。 </p><p class="ql-block">(二)判教的争议性 </p><p class="ql-block">1. 出世倾向:佛教视现象界为“幻有”,追求涅槃解脱,导致“人间性的缺失”。</p><p class="ql-block">2. 主体性薄弱:即便如来藏思想强调“心性本净”,其“心”仍是“分解说的真常心”,无法如儒家“本心”般具道德创造性。 </p><p class="ql-block">五、三家分判的深层逻辑</p><p class="ql-block">1. 工夫论差异</p><p class="ql-block">儒家:逆觉体证,道德创生。</p><p class="ql-block">道家:虚静消解,自然无为。</p><p class="ql-block">佛教:止观双修,解脱无执。</p><p class="ql-block">2. 形上学定位</p><p class="ql-block"> 儒家:即存有即活动;创造性。</p><p class="ql-block"> 道家:境界形态存有论 ;静观性。</p><p class="ql-block"> 佛教:作用层存有论;空寂性。</p><p class="ql-block">3. 对现实世界的态度</p><p class="ql-block"> 儒家:道德转化(如张载“为天地立心”) </p><p class="ql-block"> 道家:无为顺应(如庄子“安之若命”) </p><p class="ql-block"> 佛教:超越舍离(如《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p><p class="ql-block">六、结论 </p><p class="ql-block">以“道德的形上学”为判教基准,重构了儒、释、道三家的价值层级:儒家因挺立道德主体、贯通形上形下而成为“最高圆教”,佛道两家虽在境界上达至高明,却因缺乏实践动力与现实承担而居于次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