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姜榆木</p> <p class="ql-block">记得前两年,身边有位朋友投资了一个所谓“养生黑茶”的项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刚好那会儿我刷到类似的骗局,于是立刻跑去劝他。谁知这位朋友却是油盐不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说黑茶的功效没有项目吹嘘得那么厉害,他说自己做的那款不一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说相关平台上查不到这个项目,他说赚钱的机会不可能让谁都看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哪怕你把网友受骗的经历摆在他面前,他仍一口咬定说那不是同个项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劝到最后,我只好放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果没过多久,那个项目就被查封,朋友也是血本无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知你有没有发现,身边那些很犟的人,基本都有类似的特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做事一意孤行,从不听劝。直到四处碰壁,磕得头破血流,才醒悟当初的想法是多么荒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都说不撞南墙不回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归根结底,会被南墙撞到的人,都是不知有南墙的人。他们的犟,看似是性格缺陷,实则是认知使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本银行家半泽经手过上百个贷款业务。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家生产钛合金气门的工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家工厂的产品质量很好,不过产能短缺,跟不上市场需求。作为贷款条件,他要求引入自动化设备,提高生产效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谁知厂长宁可关掉车间,也决不接受这样的贷款条件。在他看来,打磨钛合金气门是精细活,必须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技师才能胜任。但其实随着数控技术的发展,机械加工无论在速度和精度上,都已超过了人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多年后想起这件事,半泽说:“他之所以如此固执,是他的见识仍停留在机器不能取代手工的水平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固执源于无知,变通基于见识。认知越是浅薄的人,思维越是僵化。他们看不见实质,摸不清规律,永远不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就算有人指出他们的问题,他们仍是一条路走到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起《华为学习之法》中的一位项目经理。</p><p class="ql-block">他在日本开拓市场时,给当地客户交付了一批货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客户的仓库引进了最新的设备。这种设备可以扫描指定位置上的标签,从而实现自动入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客户就以“标签没有贴在统一位置”为由,退回了这批货。但在项目经理的认知里,标签贴在哪里,没有任何区别。反而认为这是客户存心刁难,于是坚决不按要求重贴标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奈之下,部门经理只好换了个人来对接项目。结果,继任者重新贴好标签,很快就完成交付,还获得了本该属于前任的项目奖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家莱蒙托夫曾说:“脑子里只是装满自己的人,正是最无知的那类人。”理解不了更多的观点,就会把自己的想法当成绝对的标准;突破不了思维的局限,只能把正在走的路看作唯一的方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所困者,皆困于心。固执己见的人,说到底是在给自己的低认知买单。</p> <p class="ql-block">乔布斯负责过一个电梯设计的项目。他提出了一个想法:不给电梯设置任何按钮——就跟他设计的手机一样。但是大家认为这种设计太奇葩,团队里几乎所有人都反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乔布斯却是格外强硬,认为自己的极简风不会出错。设计师拗不过他,只好额外设计一套算法,让电梯在每个楼层都自动停留一段时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果可想而知。这种电梯的载客效率太低,很快就被市场所淘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乔布斯只好承认,自己并没有深入了解过电梯具体的应用场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说:“固执,不是一切尽在掌握时的自信,而是一知半解状态下的自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一个人的认知,不足以思考更本质的东西,他就只能凭直觉和经验行事。哪怕正确的意见摆在面前,他也不愿接纳,只觉得真理掌握在自己手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博主@玛卡巴卡曾在一家公司做系统维护。有次系统出现数据中断的现象,负责的同事联系了软件供应商。供应商检修后,反馈软件没有问题,建议排查一下硬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事是软件工程出身,对硬件的了解并不多。但他表示,类似问题他见过很多次,最后发现都是软件故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软件供应商只好硬着头皮继续检修,然而一个多礼拜过去,还是没能查出问题。就连其他同事也觉得,看下硬件也无妨。但他就是一口咬定,只可能是软件出了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还是博主瞒着同事,偷偷找人检查了硬件,发现网关的硬件版本太旧。他们更换网关只用了半个小时,却轻松解决了拖延近半个月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来还一脸倔强的同事,这才无话可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振宇曾说:“认知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对不同观点的兼容程度。”一个人如果总给人很犟的印象,只能说明他没有足够的见识,去考虑更多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所眼见总有边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局限。在自己的世界里一意孤行,注定陷入思维的瓶颈,把人生的路越走越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刷到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作为现代人,你会在使用打火机和钻木取火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可当你遇到一位住在洞穴里的部落族人,就会发现对方无比执拗。无论你如何介绍打火机的好处,对方依然会坚持钻木取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他的见识,始终局限在狭小昏暗的洞穴里。这,其实就是一种“洞穴思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着洞穴思维的人,执着于过时浅薄的认知,排斥所有其他的可能。学会放下内心的偏执,站在不同的位置上看待问题,才能走出洞穴,看到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哈佛大学教授茱莉亚·达尔获曾是全球辩论大赛最佳辩手。而在生活中,她则一度是个特别犟的人。只要是她认定的事情,她都会凭借出色的口才,让反对的人哑口无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直到有一次,她在前期调研不够充分的情况下,执意推动一个教研项目,最后导致课题组损失了大量经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历过这件事,她不由感慨:“没有深入本质的了解,你所谓的维护立场,可能只是在一个很低的层次上自我消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此每当有人反驳她,她想的不再是怎样坚持自己的观点。而是倒逼自己,找出至少5点能够支持对方的理由。通过这种方式,茱莉亚逐渐养成了兼收并蓄的脾性。每次听到不同的声音,她都将其视为学习的机会,用来弥补认知上的缺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TED主讲人马修·谢博德曾说:“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只看到能支撑自己想法的信息,排斥任何相反的信息。换句话说,固执束缚了我们的认知。但偏偏认知半径,决定了我们能力的大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放下固执和偏激,并不意味着失去主见。而是坦然接纳自己的局限,在允许不同观点的同时,也让自己得到完善。如此,你遇见的每个人和每件事,便都是来成就你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喜欢这样一句话:“真正聪明的人,永远相信有人比自己更聪明。”一个人由浅薄到睿智的蜕变,无非就是从一意孤行,到博采众长的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周围人都不再说你犟了。那不是你的性格变好了,而是你的认知达到了更高的水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