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观复博物馆——金器馆

<p class="ql-block">黄金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古老,人类认识黄金可以推溯到一万两千多年以前,黄金就像一条金色血脉,贯穿于整个人类的历史,当这种金灿灿的、极度稳定并且具备诸多优良属性的贵金属进入人类的视线之后,人类对黄金的狂热追求就被点燃了。5000年以来,黄金作为人类财富文明的最高标准,从未改变,它给出了世界文明发展的轴线,让各类文明相互靠拢,相互支撑。对于黄金本身来说,它已经成为一种跨越种族文化,甚至是统治世界的另一种物质,可恰恰由于黄金的多种功能和属性,金器的保存流传变得并非易事,比如金器极有可能被人们融掉,用作钱去使用。</p> <p class="ql-block">金器馆展示了221件中国古代黄金作品,是观复博物馆创办人马未都先生几十余年的收藏,囊括汉唐明清,中西内外。件件金器典雅精致,内涵丰富。</p> <p class="ql-block">馆内的灯光设计营造出神秘而璀璨的氛围,<span style="font-size:18px;">让观者领略黄金文化灿烂表象的同时,还能了解黄金文化的深刻内涵,以及</span>中国古代黄金工艺的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鄂尔多斯金制鹰饰 战国</p><p class="ql-block">八螭纹金饰件 战国</p> <p class="ql-block">二十两金锭-宋代:此枚金锭重二十两,黄金的两都是小两,一斤相当于十六两,半斤即八两。造型为两头宽,中间窄,正面錾文:淳祐七年黄字号十分赤金二十两。淳祐是宋理宗赵昀的第五个年号,淳祐七年为公元1247年,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12年。铭文一般有錾刻和戳记两种,文字较长,内容涉及金锭的用途、金的成色、金银铺名、工匠名及彰名店铺的押记、纪年等。目前考古发现,古代金锭主要出现在唐、宋、金时期,其形状与当时的银锭没有差别。常见形状有圆首束腰、平首束腰和弧首束腰。金锭作为古代的流通货币,被国家储备、民间窖藏,甚至作为上贡、进奉的礼品,大多錾有铭文、标记。南宋时期,金锭是其货币家族的一员。</p> <p class="ql-block">此件马蹄金呈椭圆形,底凹、中空,錾刻“赵府库”款,因形似马蹄,故而得名。汉代黄金货币的形式有马蹄金、麟趾金、饼金和金五铢等。麟趾金是仿瑞兽麒麟之足所铸,呈圆形或不规则圆形,背面中空,口小底大,形如圆形兽蹄。马蹄金一般用作帝王赏赐、馈赠、聘礼以及大额交易和域外交往,并不是流通货币。</p> <p class="ql-block">“陈二郎”款金页-宋代:这件金页重37.7克,长方形,形状似书页,四角印“铁线巷”,中印“陈二郎”,戳记“十分金”。金器在我国古代应用非常广泛,金页即是黄金货币的一种,俗称“金页子”。南宋时期黄金货币因为价值高,所以并不直接参与日常的商业流通。据文献显示它主要用于兑换钞、缴纳赋税、赏赐、上供、军费开支、国费开支等,因而是研究当时社会经济金融状况的极好实物资料。此外,金箔还可以用于制作复杂的首饰、甚至用于道教炼丹术。</p> <p class="ql-block">卧羊首金琴轸钥一西汉:此器物整体造型呈方柱形。自下至上可以分为三部分,底部下端直壁,上端则成覆斗状;中部细长,中间束腰,上端饰斜方格纹;上部伏卧一羊,造型生动逼真,惟妙惟肖。羊身以绞纹、重鳞纹、细网格纹及勾云纹来表现羊角、脸颊、身体及脊背,羊首下有一穿孔,可穿系。古琴在其下部调弦的小柱,称为琴轸,因战汉时期,琴轸短小,且多为青铜质或者木质,故需使用琴轸钥嵌套于琴轸之上,加以调节。</p> <p class="ql-block">錾花花卉纹带盖金执壶一唐代。</p><p class="ql-block">此执壶,盖呈宝顶式,中有束腰,莲花形钮,细长颈,圆鼓腹,上腹部接出长曲流,对侧接片状曲形把手,上有系,将壶盖通过细链连接于此,避免掉落。最下部为外撇式圈足,整器顶部制作成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花瓣造型饱满,器身装饰纹样,丰富细腻,展现出唐代鼎盛时期,极高的金属工艺制作水平。整体花纹风格统一,多是以卷草、缠枝花卉纹装饰,唯腹部分为三层,中圈錾刻鸝鵜穿花纹饰。鸝鹈鳥(xichi)两两一组穿行花间,相互顾盼,你侬我侬。鹂鵜因其羽毛有五彩色,色彩美丽,出入又往往成双成对,常被表现于唐代器物之上。</p> <p class="ql-block">白玉金垒丝香盒-明代</p><p class="ql-block">此件香盒为垒丝工艺制作,盒为两面,可开合,内盛香料。垒丝为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又名“花作”或“花纹”,为金属工艺中最精巧者。它是将金银拉成丝,然后将其编成辫股或各种网状组织,再焊接于器物之上,谓之垒丝。立体的垒丝作品制作最难,须事先经“堆灰”的手续。所谓“堆灰”,即把炭研成细末,用白芨草泡制的粘液调和作为塑料,塑成人物或走兽等所要制作的物象,然后再在上面进行垒丝,用焊药焊连,之后置于火中把里面的炭模烧毁,即成立体中空剔透玲珑的精美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女性头上精美华丽的黄金发饰是金器馆的一个亮点。</p> <p class="ql-block">这一件镂空花头卷草花卉纹筒式大金发簪制作于北宋时期,您看到他第一眼一定会产生一个疑惑,如此体谅的大发簪,他带着不重吗?事实上,这件金簪是空心,所以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重。同时,由于这件发簪内部是中空的,所以它有一个十分实用的功能散热。宋代时期,女性喜好梳高髻甚至会使用假发包来增加自己的发量,所以当头上因厚重的发髻而产生大量热量时,空心簪就可以将其散开。</p> <p class="ql-block">金簪是先在金簪上暂刻出卷草花卉等图案,然后卷作喇叭状花筒下端向下收束,为空心三角再将制好的花头扣合而成。整件簪花空灵通透,细腻耐看。由于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审美情趣的影响,宋代经世素以典雅,质朴,见长而又不无处,彰显出一种低调的奢华。</p> <p class="ql-block">以梳子作为头饰始于盛唐,风靡于中晚唐,宋代妇女沿袭唐风,也以插梳为美。作为发饰有单只插戴的,更有“满头行小梳”的夸张装饰风格,梳篦形式多样,制作考究。在古代梳与篦总称为“栉”,其区别在于齿的疏密程度:齿疏者为梳,用以梳理头发;密者称篦,用以篦除发垢。比较讲究的梳子,可以用金、银、锡、玉或牙等材料制作,露出半盘形梳背,或者全素,或以花鸟婴戏纹装饰,或以缠枝花卉装饰,精工富丽、高贵典雅,体现出了古代女子祈求多子多福美,富贵吉祥的美好夙愿。</p> <p class="ql-block">垒丝镶红宝石福禄寿纹金步摇(一对)明代</p><p class="ql-block">“步摇”是个古老的名称,使用范围比较宽泛。它最初大约是由簪或钗的首部悬挂坠饰而得名。坠饰可以做成“垂珠”状或小金片,即所谓“摇叶”。以细金丝穿入摇叶上的细孔,配以花鸟草虫等,最后组合成金光熠熠的步摇。此对福禄寿金步摇,上端为镶红宝石昆虫,两根触角随行走而摇动,下端采用垒丝工艺塑造出“福”字、变体“寿”字,同梅花鹿共同组成“福禄寿”,寓意吉祥。福禄,寿,吉祥三元素,历来为中国人喜爱,以至于古人发挥各种想象,将这三吉祥或装饰于衣物,或陈设于案头。</p> <p class="ql-block">垒丝镶红蓝宝石祥云头金发簪一对 明代簪子是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古代女子的一种发饰。簪子也是传递爱情的信物,古代男女可通过簪子传达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情。此件金发簪也可称为掩鬓,簪子首部采用了垒丝工艺做成祥云形状,每一个都嵌有三颗蓝宝石和四颗红宝石,做工精致华美,应为当时贵族女子佩戴。</p> <p class="ql-block">耳饰最初叫铛,耳饰的佩戴早期并非流行于汉文化的传统里,是在历史漫长的兼容并蓄中受游牧文化影响,逐渐形成了女性佩戴耳饰的习惯。这组耳饰虽然有大有小,但是造型雷同,都是由一对摩羯鱼设计而来,摩羯鱼也译作摩迦罗鱼,意为巨獒,假想中的大鱼,关于它的渊源最初记载于印度神话中。</p> <p class="ql-block">传说很久以前有五百位商人到大海中寻宝,正赶上摩羯鱼王张开大嘴,一时之间海水全都被吞进了大鱼肚子里,坐在船上的人员随着急速的水流流向鱼的口中,此时掌船人特意问身边的人,你刚才看见了什么,有人回答说三个太阳和一排白色的山峰,掌传人则说,那其实是摩羯鱼王的大嘴,三个太阳中的两个是鱼王的两只眼睛,白色山峰则是鱼王的牙齿。在传说中,摩羯鱼王的前世是佛弟子,因破戒堕落为鱼身。故事中的500商人,听说后纷纷念起了南无佛,在一声声的念佛声中,让渔王记起了前世缘,于是闭上了嘴巴。船上的人也就脱离了危险。佛教传入中国后,摩羯鱼形象也融入中原文化,很多佛教信徒喜欢将它作为佛教圣物的各种装饰,除此之外,很多寺庙建筑中也会常见摩羯鱼形象……</p> <p class="ql-block">六方锦地纹珠坠叶形花片金耳饰一对 6世纪耳环上部呈桶珠状,中间有孔,孔内由粗环围绕穿过,环下用双股的金丝绞制成金线,来连接叶形、圆形等饰片。桶珠上,以炸珠工艺制成环珠纹及其他几何纹造型装饰。这种几何纹饰的使用,与中国南北朝及稍后的隋唐时期器物上出现环珠纹一样,是受到中亚粟特文化的影响。耳饰下部的叶形、圆形饰片,双面微隆,两片金叶扣合在一起,用垒丝工艺将其边缝锁合。饰片大小排布适当,装饰效果浓重。</p> <p class="ql-block">另外一组古代耳饰 宋代一清代</p> <p class="ql-block">臂钏又名跳脱,是由捶扁的金银条盘绕旋转而成的弹簧状套镯,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八圈、十几圈不等。根据手臂至手腕的粗细,环圈由大到小相连,两端以金银丝缠绕固定,并可调节松紧。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臂钏饰可追溯至原始社会,金属冶炼技术出现发展后,金属臂钏大量出现。《说文解字》写道:“钏,臂环也。”在唐宋画作中,可见双腕均戴钏的女性形象,推测当时女子无论贵贱,都有佩戴钏的习惯。此对臂钏环环相绕,堆叠达十二层。钏身錾刻卷草纹,首端錾刻一只飞舞的凤凰,以活扣收尾,可调节大小。活扣设计一直为元、明所沿用。</p> <p class="ql-block">镯,本身是一种打击乐器,后演变为人们佩戴于手臂或手腕上的装饰品,常用金、玉等材料装饰。此件手镯无镶嵌,镯身纤细,光素无纹饰,凸显黄金富贵之气。至镯口处,錾刻出一对相向的龙首,怒目圆睁,龙口张开,有威严之气。龙首的设计后来常被运用于元、明、清手镯、指环、领约等之上。</p> <p class="ql-block">镶嵌红蓝宝石金镯 明代</p><p class="ql-block">金银器采用镶嵌手法添加珠宝玉石来增强装饰美感在历代的首饰珍品中非常普遍。《说文·金部》载“镶,作型中肠也。”镶是指把物体嵌入,嵌是指把小物体卡紧在大物体的空隙里,镶嵌则是指将一个物体嵌入另一个物体中,使二者固定。此对镯,金质纯厚,用料讲究,镶嵌红蓝宝石,间隔有序,呈现错落别致。宝石色泽饱满温润,突显金镯主人的独特身份,当属大家珍赏。金镯为活口设计,一侧设计留有微小别致的合页结构,方便佩戴时的开合,另一侧装饰有别致的卡子,可以锁定金镯活口,增强牢固性。</p> <p class="ql-block">白玉金垒丝镶红宝石蹀躞带一组 明代</p><p class="ql-block">此组蹀躞带共37块,每块用金丝包裹白玉,工艺精湛,缠绕朦胧,并在外面镶嵌红宝,精美繁复,为明代宫廷制品。蹀躞带是配于腰间的小带,用以悬挂日用小器具,如小刀、砺石、针筒等物,佩戴蹀躞带原是北方胡人的风俗,约于六朝前后传入中原地区。盛唐时期,从皇室到贵族都流行佩戴蹀躞带,这种风俗一直沿用于明清。</p> <p class="ql-block">錾花缠枝莲龙纹带链金盒 明代</p><p class="ql-block">该器物呈方形,用多块金片加以锤揲制成,具有浮雕感。正面中心一龙游走于莲花之间,身体矫健,曲线优美,姿态灵动富活力;周围饰盛开莲花,又添祥和;器物四角镶嵌红、蓝等各色宝石,别具匠心,颇具佛教意味,为典型明代中期流行纹饰;顶端有孔便于穿链携挂,难得链子成套,每个环节活动自如,足见其工艺之精湛。</p> <p class="ql-block">爵作为古代的饮酒器,其造型一般有流、尾、錾及三尖足。青铜爵最早出现在二里头文化时期,至西周中期逐渐消失。商周时期的爵形体相对较大,且为槽状长流,尾部尖翘,右侧一般带整以便抓握。明清时仿做大多作为在祭祀场合使用的礼器使用。此金爵仿商周时期的青铜爵而作,但又有所变化。形体轻巧,圆体,鼓腹,圆底,呈元宝状,俯视其口部呈椭圆形,宽流,宽尾,口上有双立柱,一侧有兽首方蛰,下承三足。口沿处錾刻有回纹一道,在口与腹相交处另有弦纹两道。</p> <p class="ql-block">鼠在古代被认为是招财的吉祥物之一,藏密财神黄财神是诸财神之首,左手即持有一吐宝鼬鼠,口吐摩尼宝珠,代表无限的财富。明代金器有很大发展,题材广泛,器型丰富,用途多样,除用于装饰之外,还出现了陈设用的摆件,此件即为一例。金鼠五官刻画细致入微,菱形眼睛,圆形鼻孔,嘴巴尖立,胡须分明,双耳呈直立状,十分警觉,全身肌肉刻画饱满,尾巴细长,爪子刻画分明,呈跳跃状,前肢抬起,后肢立于椭圆形台面上,整体动感十足。</p> <p class="ql-block">此杯为花形口,圆底,深腹,弧壁,至下部渐收,其下有高圈足。杯面首先以珍珠地为饰,上有梅花作为装饰,梅花朵朵盛开,工艺采用深錾浮雕工艺,使花瓣显得十分饱满,在花瓣上又以纤细线条表现花瓣纹理,使整只金杯呈现三重纹饰,丰富而不显杂乱,杯口以花口为饰,也说明其赏玩功能远大于实用性。梅花因其凌冬时节,傲雪独开,因此被视为高洁气质的象征,与兰、竹、菊并称,作为“四君子”之首。</p> <p class="ql-block">此件鎢斗,深圆腹,腹内底錾四瓣柿蒂花卉纹,腹边横置曲柄,柄端上扬,呈鹤首;对侧有整,中有一流,下承以三足,足以兽首衔之。战汉之际多以青铜、青瓷制作,本件以纯金打造,实属难得。鑰斗,又称“刁斗”,盛行于汉、晋。常与形状如钵、胎壁较厚、口沿置对称半环形双鼻的火盆共存,说明斗被搁置于火盆上,盆中加放炭火即可用来温食,应是模仿“暖锅”而作。多为外出途中温食或军旅用之。</p> <p class="ql-block">此件饰品为水滴形,由两片交叠形成中空,可开合,既美观又实用,便于存放香料。上端有孔承接链子,便于悬挂,链子完整成套尤为难得。香囊两面各镂刻莲池及一对鸳鸯,鸳鸯双颈相交,莲花莲叶点缀,鸳鸯翅膀纹理刻画细腻,莲花上下层次分明,布局精巧,喻百年好合之美意,华丽中不失清新,镂空及錾刻工艺趋于完美,为难得佳作。香囊或随身系挂,或悬于室寝内,多银、铜质,金香囊极奢华,应为当时宫廷使用器物,极具时代气息。</p> <p class="ql-block">蚌壳镶金錾花凤鸟纹香盒 唐代</p><p class="ql-block">香盒一半为蚌壳,另外一半为金质仿蚌壳造型,并錾以凤鸟纹饰,一旁设有卡扣。錾刻纹路细密清晰,一丝不苟,所刻凤鸟灵动欢欣,给人以富贵喜庆之感。图案上方加以连珠纹映衬,相得益彰。香盒整体设计巧妙,做工精致,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足以显现工匠娴熟的技术。唐宋时期香文化盛行,故香具种类繁多,材质各异,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人们高雅的生活情趣。西安东郊唐韦美美墓曾经出土过蚌壳形银盒,在紧挨尸骨头部的地方,与盛化妆品的金、银、铜小器皿同置于一个圆漆盒内,因此可以判定这类器物是古代女子盛装化妆品的容器无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