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大 名 螺

邢东魁

<p class="ql-block">  万宝螺、唐冠螺、凤尾螺和鹦鹉螺并称世界四大名螺,属珍贵海螺,具有相当高的观赏性的收藏价值。</p> <p class="ql-block">  万宝螺是中腹足目冠螺科宝冠螺属软体动物,又名宝冠螺。贝壳中等大小,壳质结实厚重,呈卵圆形;体螺层膨大,具4—5列宽大的螺肋,其中上方2列螺肋最为强大,并且呈瘤状突起。壳面红褐色,杂有黄白和淡色的斑;壳口窄长,橙红色,富光泽,上面具橙红色螺带;内缘具有细密的齿纹,间有紫褐色。</p> <p class="ql-block">  万宝螺主要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区域,在中国广东、海南、台湾等地也能看到其身影。属于暖水种,一般生活在浅海沙质岩礁间或珊瑚礁海底。万宝螺与鹦鹉螺、大法螺以及唐冠螺一起被称为“四大名螺”。由于其贝壳颜色鲜艳美观,有着极高的收藏和观赏价值,所以深受贝类爱好者的喜爱。此外,它的生命力极强,海边的人都将其视为健康、长寿的象征,节庆时还会赠送来表示祝福。</p> <p class="ql-block">  万宝螺属腹足纲冠螺科贝类,是四大名螺之一。万宝螺外壳厚实沉重,螺塔低,壳口大,口唇外翻,形状椭圆适中。整体色彩红褐、咖啡和黄白纵横交错。整体颜色匀称,手感光滑温润,尊贵华丽,集收藏、观赏、装饰作用于一身,属于娇媚天成,难以言喻。</p> <p class="ql-block">  它的生命力极强,海边的人都将其视为健康、长寿的象征,节庆时赠送万宝螺来表示祝福。</p> <p class="ql-block">  产地主要集中在太平洋一印度洋热带海区域内的珊瑚礁周围、我国海南岛东北海域、台湾地区等。以捕食细微海藻、海洋浮游生物以及有机碎屑为生。我国有一些沿海地区,民间有收藏万宝螺家中可以招财进宝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  唐冠螺,唐冠螺属动物,是大型海螺。贝壳大而厚重,长和高都可以达到30厘米,灰白色到金黄色,具金属光泽,形状象唐代的冠帽,因而得名。螺旋部低矮。肩部有5-7个角状突起。内、外唇扩张,呈桔黄色的盾面。</p> <p class="ql-block">  外唇内缘有5-7个齿。这种软体贝类动物通常螺塔低,贝壳膨胀,体层丰满,一般具有结节、肋或纵胀肋。雌雄形态有别,喜栖息于砂底。大多数以海胆为食。因其内唇扩张如帽缘,体形如唐朝僧人的帽子而得名。足的背后有一个由足腺分泌而成的厣,当身体缩入壳内后,可用厣完全关闭壳口。</p> <p class="ql-block">  主要分布于世界暖水海域,贪食双壳类软体动物,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南海、台湾都有分布,常栖息在低潮线下。唐冠螺是四大名螺之一。</p> <p class="ql-block">  唐冠螺属腹足纲、前鳃亚纲、中腹足目、唐冠螺科,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东非沿岸、东南亚、日本南部以及我国的台湾和海南、南海诸岛。</p> <p class="ql-block">  栖息在低潮线水深1~ 30米的碎珊瑚底质的浅海,主要以棘皮动物如海胆等为食。雄性冠螺个体较小,造型和色泽比较漂亮,雌性的螺体会大一些。</p> <p class="ql-block">  唐冠螺俗称皇冠螺,因其形状很像我国唐代武士的头盔而得名,是腹足纲、冠螺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最大壳高可达32厘米。</p> <p class="ql-block">  贝壳略呈球形,壳质厚重,螺旋部极低,体螺层膨大;壳面为灰白色,具有不规则的红褐色斑纹,壳口狭长,贝壳内部为橘红色。唐冠螺是观赏价值极高的贝种,也是展览会,上经常“出镜”的贝类之一。</p> <p class="ql-block">  凤尾螺,又称法螺、大法螺,中腹足目嵌线螺科法螺属的软体动物。贝壳特大,呈纺锤形,为嵌线亚科中个体最大者,外形似号角,壳质结实;螺旋部高,呈尖锥状,壳顶常被腐蚀;体螺层宽大,壳面膨圆,常生有绒毛状壳皮;壳表面黄红色,具黄褐色或紫褐色鳞状斑和花纹,形似凤尾。</p> <p class="ql-block">  在古代早已被利用,僧道用的法器即为此种,故名法螺。凤尾螺广泛分布于印度洋至太平洋暖水区,在中国分布于台湾岛、西沙群岛及南沙群岛,国际上分布于日本南部、菲律宾、太平洋诸岛、澳大利亚、新西兰北部、红海及印度洋。</p> <p class="ql-block">  栖息于低潮下约10米水深的珊瑚礁、岩礁间或沙质海底、有藻类繁茂生长的生活环境中,为少见种,为肉食性动物,喜食棘冠海星。凤尾螺与鹦鹉螺、唐冠螺和万宝螺,是世界公认的四大名螺。</p> <p class="ql-block">  由于生态环境被破坏和人为过度捕杀,凤尾螺在部分地区已濒临灭绝。在中国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法螺喜食棘冠海星,因此被称为保护珊瑚礁的卫士。</p> <p class="ql-block">  凤尾螺,即大法螺、法螺,属腹足纲、异足目、法螺科,因外型酷似孔雀色彩斑澜的尾羽而得名,又因在佛教中被供奉为法物,亦称大法螺,民间俗称海神螺,简称法螺。</p> <p class="ql-block">  凤尾螺属于大型贝类,体长达到30厘米以上,据说浙江宁海某人收藏有“天下第?法螺”长度达77.21厘米。凤尾螺塔高而尖,外形比较规整,犹如一个斜口的圆锥体。</p> <p class="ql-block">  宽大的体层每层有两条明显的纵胀肋。壳表为乳白色,有深褐色斑纹和新月形斑纹。凤尾螺的大喇叭外形具有极佳的扩音效果,民间常用来做驱魔的号角,号声浑厚,深沉嘹亮。</p> <p class="ql-block">  凤尾螺主要分布在西南太平洋,以我国台湾海峡以南直至南海为最多。喜欢栖息在海藻繁茂的岩石和珊瑚礁上,过附着生活。凤尾螺是肉食性贝类,喜欢吃海参、芋螺、海星,在保护珊瑚礁及保护珊瑚礁生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p> <p class="ql-block">  鹦鹉螺属头足纲,四鳃目,鹦鹉螺科,鹦鹉螺属。鹦鹉螺是头足纲中唯一具有外壳的种类,是一种古老而珍稀的物种。</p> <p class="ql-block">  它的祖先早在4亿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就已出现,而且相当繁荣,几乎遍及全球各个海域。</p> <p class="ql-block">  但经过亿万年的进化斗争,大部分都已灭绝,只有鹦鹉螺历经沧桑顽强地生存下来,而且种类稀少,全世界仅有4种,都分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暖水区域,有“活化石”之称。</p> <p class="ql-block">  鹦鹉螺:亿年长生 苟王当道,贝壳一般都不超过20厘米,最大可达26.8厘米。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壳的表面呈白色或乳白色,生长纹从壳的脐部辐射而出,平滑细密,多为红褐色。</p> <p class="ql-block">  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得名“鹦鹉螺”。外壳由许多腔室组成,内约分36室,最末室为最大壳室,为躯体所居,其他各室由于充满气体均称为“气室”。</p> <p class="ql-block">  各腔室之间有隔膜隔开,室管穿过隔膜将各腔室连在一起, 气体和水流通过室管通向壳外。鳃2对;具63~94只腕,但无吸盘。</p> <p class="ql-block">  平时多在100米的深水底层用腕部缓慢地匍匐而行,也可以利用腕部的分泌物附着在岩石或珊瑚礁上,为底栖动物。通常夜间活跃,主要食物为底栖的甲壳类,特别以小蟹为多。</p> <p class="ql-block">  雄雌异体,交配时,雄性以腹面的肉穗将精子夹附于雌性漏斗后面的触手上,受精后短期内即产卵,仅产几枚至几十枚,但卵较大。</p> <p class="ql-block">  国外分布于马来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地。国内分布于台湾、西沙群岛、海南岛等。基本已经灭绝,在南太平洋深海存有少量,现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