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馆:越王勾践剑

净瓶

<p class="ql-block">在湖北省博物馆的24万多件(套)文物收藏中,有一件文物是举世闻名的国宝!这就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春秋越王勾践剑!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span>1965年12月在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考古发掘望山1号楚墓时,在墓主人的内棺尸首骨架左侧发<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有一把装在漆木剑鞘内的青铜剑。经过考古研究发现,这柄在漆木剑鞘内的宝剑就是越王勾践剑!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1965年至20世纪90年代末,越王勾践剑在中国国内一直是“藏而不展”。1994年8月24日在参加新加坡举办的“战国楚文物展”的展出时,由于新加坡方工作人员操作不慎,使一块有机玻璃柄板卡在了剑刃上,导致剑刃部有一道长0.7厘米、宽0.1厘米的伤痕。2013年8月19日国家将越王勾践剑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从此<span style="font-size:18px;">禁止越王勾践剑出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在,这柄越王勾践剑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馆,是该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游客到湖北省博物馆参观,必看越王勾践剑。进入湖北省博物馆首先开始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的观赏,15000多件文物,数量之多、制作之精良,真的是惊世骇俗!看到越王勾践剑,这个展区的布展科学合理,但是在游客们的眼中,仅仅只有这一件国宝!春秋越王勾践剑。</span></p> <p class="ql-block">1965年冬,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发现了越王勾践剑。此剑一出土,立即引起世人关注。望山1号墓的形制、随葬器物,以及剑身铭文,为我们解开了越王勾践剑的诸多谜团。</p><p class="ql-block">越王勾践剑,属青铜剑,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4.6厘米,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正面近格处有“越王鸠(勾)浅(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琉璃,背面镶有绿松石。剑身修长,有中脊,两从刃锋利,前锋曲弧内凹。茎上两道凸箍,圆首饰同心圆纹。</p><p class="ql-block">越王勾践剑的青铜冶铸加工工艺,主要体现在剑体的铸造、磨削,铭文的制作,剑首同心圆成型,剑格的绿松石与玻璃加工和镶嵌方法等方面。</p> <p class="ql-block">春秋末期,吴越地区铸剑的水平远远超过中原诸国。其中越王勾践剑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越王勾践剑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越王勾践众多剑中的“自用”剑。上海市博物馆的专家谭德睿在通过3000倍的放大显微镜的观察后,从百分之一毫米厚度的金属表层发现了化学处理痕迹。勾践剑的剑身经过硫化处理,使上面的菱形暗格花纹不会被锈蚀。据质子射线荧光分析对越王勾践剑的成分和表面装饰进行分析的结果,证明越王勾践剑主要用锡青铜铸成,含有少量的铝和微量的镍,灰黑色的菱形花纹及黑色的剑柄、剑格都含有硫。这柄越王勾践剑为青铜武器中的珍品,对研究越国历史和了解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和文字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越王勾践剑被广泛视为中华民族坚韧精神的象征。其“卧薪尝胆”的历史故事与剑身铭文“越王勾践,自作用剑”,激发了公众对勾践忍辱负重、复国图强的敬意。许多人认为剑身纹理承载着“苦心人天不负”的民族气节,甚至将其比作“中华剑魂”的具象化表达。在博物馆中,这柄宝剑被视为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深深地吸引着来自海内外的游客,其千年不锈的特质与精美工艺常引发惊叹。</p> <p class="ql-block">现在越王勾践剑作为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供广大游客参观欣赏,每一位游客都争相观赏,一睹这件国宝的绝世风采!</p><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文物外交的重要载体,越王勾践剑曾赴日、墨、新等国展出,被外媒评价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日本观众尤其关注其“出鞘寒光”与纹饰美学,甚至复制剑模作为纪念品。这种跨文化认可强化了其作为“中华文明名片”的地位。在1994年8月24日新加坡举办的“战国楚文物展”中展出时被人为损坏;后被国家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p><p class="ql-block">部分重要展览:</p><p class="ql-block">1973年6月,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一周年,经过周恩来总理特批,越王勾践剑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中展出。</p><p class="ql-block">1984年12月,为迎接香港回归,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同赴香港《江陵出土越王勾践剑与吴王夫差矛展览》展出。</p><p class="ql-block">1999年4月15日,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大庆前夕,越王勾践剑运抵首都北京作短期展出。</p><p class="ql-block">2010年11月20日,越王勾践剑在台湾博物馆展出。</p><p class="ql-block">2014年7月3日,越王勾践剑在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湖北省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上展出。</p><p class="ql-block">2017年6月28日,越王勾践剑在苏州博物馆对外展出,同苏州博物馆馆藏的吴王夫差剑首次进行“双剑合璧”展出。</p><p class="ql-block">2019年6月6日,越王勾践剑在浙江省博物馆“越王时代——吴越楚文物精粹”展展出15天。</p> <p class="ql-block">越王勾践剑上的八个字为“钺王鸠浅,自乍用鐱”,这八个字是用鸟篆文字刻在剑身靠近把手的部位。这八个字的含义是“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其中“钺王”即“越王”,“鸠浅”就是“勾践”,“自乍用鐱”意为“自己制作使用的剑”。‌这八个字不仅表明了剑的主人,还体现了越王勾践对剑的重视和亲自参与制作的态度。<span style="font-size:18px;">剑主人“鸠浅”就是“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约公元前520年-前465年),故考古学家称此剑为“勾践剑”。</span>这八个字的存在使得越王勾践剑成为国宝级文物,不仅因其历史价值,还因其精湛的工艺和保存状态。剑身布满黑色菱形纹饰,剑格镶嵌蓝色琉璃和绿松石,展现了古代铸剑技术的高超水平。</p> <p class="ql-block">剑身铭文的字体被称为“鸟虫书”,属于鸟篆文字,是先秦时期汉字演变中的一种特殊字体,字字带有鸟形特征。剑身的八字铭文是确认剑主的依据,该剑出土后,经过多位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对铭文的释读,最终确定了这把剑的主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参与发掘的方壮猷先生当场初步解读出“越王”和“自作用剑”6字,推断这是某位越王的佩剑。他写信给郭沫若、夏鼐、唐兰、陈梦家、于省吾、容庚、商承祚、徐中舒、苏秉琦等专家学者,</span>将剑上的文字拓片邮寄给几位中国的甲骨文、金文研究的专家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征求对剑铭的释读意见。</span>其中郭沫若认为这两字是“邵滑”,但不肯定,而金文研究专家唐兰却认为这两个字是“鸠浅(勾践)”,之后经过两个多月的书信研讨,终于确定这柄剑的主人就是越王勾践。</p> <p class="ql-block">由于越王勾践剑的面世,望山1号墓也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这是一座典型的楚墓,随葬品丰富精美。根据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的器型与组合,以及出土竹简的文字信息,可知墓主为战国中期的楚国贵族悼固。他是楚悼王的后裔,主要生活在战国中期楚威王(公元前339一前329年在位)前后。</p><p class="ql-block">越国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诸侯国,至勾践时国力达到鼎盛。越王勾践剑并未出于越国的故土,却随葬在楚国贵族的墓中。这也成为专家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探究其原因,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馈赠说,二是战利品。馈赠说认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越王勾践剑是当时楚越关系的见证,</span>应是越国赠给楚国的礼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种观点认为是嫁妆,勾践曾把女儿嫁给楚昭王为姬,这柄宝剑很可能作为嫁女时的礼品到了楚国;另一种个观点认为也可能是勾践为了连楚抗吴,而将宝剑作为礼品送给楚王的。后来楚王又把它赐给了贵族悼固,于是成了这位楚国贵族的随葬品。第二</span>种意见是战利品,即公元前309年至前306年间,楚国趁越国内乱,派大臣昭滑率军攻灭越国,并设江东为郡,楚军缴获了此剑,带回了楚国,最终成了贵族悼固的随葬品</p> <p class="ql-block">“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出自越王勾践的故事,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卧薪尝胆,二十年后最终击败吴国。<span style="font-size:18px;">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刻苦自励,奋发图强,</span>告诫人们不要轻易就被困难打倒,要学会在困境中提升自己的能力。正是越王勾践那种“卧薪尝胆”的坚韧,赋予了这柄剑永恒的生命力。在展柜中的越王勾践剑不仅是一件文物,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它告诉我们,真正的锋利不在于一时的锋芒毕露,而在于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就像越王勾践一样,只有经历过千锤百炼,才能铸就永恒的价值。这把剑之所以能够千年不朽,是因为它承载着一种精神,一种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精神。这种精神,穿越时空,在今天依然激励着我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