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甪直位于苏州市吴中区,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清风宜人,满目古韵,被誉为"神州水乡第一镇"。在不足1平方公里的古镇区内,古桥、古宅、古树满目皆是,古寺、古罗汉举世无双。</p><p class="ql-block">相传,甪直原名甫里,因唐代诗人陆龟蒙隐居于此而闻名。</p><p class="ql-block">说到甪直的古韵,当推年代久远的保圣寺。</p><p class="ql-block">当你步入古镇区,走过香花桥,在幽深的香花弄里便可找到保圣寺。保圣寺原名保圣教寺,创建于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梁武帝萧衍信奉佛教,做皇帝后使大兴寺庙,保圣寺就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寺。保圣寺历代兴废,最盛时,殿宇5048间,僧众千人,范围几达半个镇。及至明代成化年间,寺内仍有200多间建筑,保持了一流寺庙的格局。几经磨难的保圣寺直至上个世纪20年代,大雄宝殿仍是梁断顶塌,殿内西壁罗汉毁坏,后经蔡元培等人倡议修建,1932年改建为古物馆。尽管如此,保圣寺古风依旧,原貌似初,山门、天王殿、庭院、罗汉堂依然是古风犹存,古韵醉人。正如苏州著名明清诗文专家钟仲联先生所云:"古镇远名扬,为存罗汉杨家塑;唐诗晚开照,来拜江湖甫里祠。"</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明崇祯三年(1630年)重建,气势非凡,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单檐歇山顶,戗角起翘,宛如飞鸟翱翔,颇有宋代建筑的遗风。</p> <p class="ql-block">穿过天王殿,眼前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便是在原大雄宝殿的遗址上修建的保圣寺古物馆。</p> <p class="ql-block">原大雄宝殿建于公元1013年,殿内供奉释加牟尼佛像,旁列罗汉十八尊,为塑圣杨惠之所摹。由于大雄宝殿年久失修,1928年,大殿半边坠塌,半数罗汉被毁,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后经蔡元培等人的呼吁,公私合力集资倡修,建造了这座中西合璧式的罗汉堂,把幸存的九尊罗汉塑像放在这个位置,虽仅存一半且还有残缺,但仍不失为古典艺术上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相传,古物馆所有的九尊罗汉塑像为唐代"塑圣"杨惠之所塑。只见塑壁像海水涌出的岩岛状,怪石嶙峋,滚涌云翻,诸罗汉错落有致,穿插其间,或坐于洞窖内,或怡然于山岩边,或谈笑于海岸畔,一个个俯仰呼应、动静交融,形神兼备,犹如一幅以山水为背景的立体人物画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充分展现了杨惠之高超的雕塑技艺。</p><p class="ql-block">1961年,保圣寺罗汉塑像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可惜殿内不能拍摄,只能在门口远远地拍下两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塑圣"杨惠之,唐代开元年间出生于苏州上方山吴山头的小山村杏村,从小割草耙泥,随手抓起几把潮泥湿土就能捏出一个天神天将来,放在土地庙里当菩萨。后来他和吴道子一起拜师学画,把神道佛像画得活龙活观,后又专攻泥塑,捏人像,常常捏好后捣碎,捣碎了,又再塑。年复一年,他的技艺长进非凡。</p><p class="ql-block">初夏的一个晚上,青蛙在田里呱呱叫,半夜,月亮从云里冒出来。这时,杨惠之抱着新塑好的一个一人多高的泥人,悄悄放进街市中的一座凉亭里。泥人侧身朝外站着,她是一个年轻妇女,搀着一只菜篮,象是在等人。</p><p class="ql-block">天蒙蒙亮,一个赶早集的农民,挑着一担青菜,在凉亭前停下,对着泥人问:"要买菜吗?"晓风吹动了泥人头上的饰物,好像摇了一下头。那个农民说了声:"不要吗?不碍事。"挑起担子走了。接着,一个卖菱角的,一个挑茭白的,都向泥人问一声:"要不要买?"又挑担走了。</p><p class="ql-block">杨惠之这才高兴得笑了,他抱起泥人往家走。</p><p class="ql-block">想不到后面有人跟着他,而且人越来越多,好像在喊:"强抢民女啰!"</p><p class="ql-block">他回头一看,不好了:几个差役正赶上来,吆喝着捉他来了。杨惠之大吃一惊,把泥人往地上一摔,拼命逃跑。</p><p class="ql-block">泥人被摔碎了,差役们跑近一看,吓呆了:"什么强抢民女!亏他有这本事,手捏的泥人比真的还真!"这时赶来看热闹的人们围了一层又一层,一位秀才摇头晃脑地赞叹说:"百工之中,皆出圣人,此杨惠之,亦可谓之一圣。"从此,"塑圣"杨惠之就名扬四海。</p><p class="ql-block">下面几尊罗汉像是从网上下载的。</p> <p class="ql-block">听松轩</p> <p class="ql-block">茗香堂</p> <p class="ql-block">古物馆前的庭院里,放置着唐经幢、大铁钟、幡杆夹石等文物,历史古韵悠悠,"古物三宝"静静伫立。</p><p class="ql-block">这是庭院东侧的双首四爪大铁钟,高1.8米,直径1.12米,壁厚0.11米,重约1.5吨。钟顶提梁为双首回爪龙式,造型生动。钟口外撇,呈多瓣莲花状,曲线委婉。钟身铸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字样。钟体秀美,质地坚实,撞之有声。大铁钟为明末清初重铸,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庭院西侧矗立着一青石唐经幢,全称叫"尊胜陀罗尼经咒石幢"。</p><p class="ql-block">经幢是唐代创建的一种佛教石刻,由盖、柱、座组成,柱上刻佛像、佛名或经咒。</p><p class="ql-block">此幢为唐大中八年(854年)建,宋代重立,高4.8米,计7层。上刻尊胜陀罗尼经文和莲瓣、卷云、蟠龙、飞天等图案,造型优美,雕刻细腻,显示了盛唐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幡杆夹石,俗称旗杆石,由武康石制成,高2.81米,厚0.37米,宽近0.65米,顶部刻有复莲纹,上下设有穿孔,用于固定旗杆,是宋代的珍贵遗物。</p> <p class="ql-block">古物馆庭院内,三面走廊中为宋代础展示,均为保圣寺原来的大殿遗物,数量之多,保持之完好,尤显弥足珍贵,为华夏之瑰宝。</p><p class="ql-block">中国古建筑上的柱础,历史悠久。柱础,位于古建筑落地柱的底端与台基面之间,其功能作用,上可传承屋面构架的荷载,下可阻挡地面反潮波及柱脚朽烂和人为碰撞,同时具有提升柱子壮观形态与装饰效果。</p><p class="ql-block">这里陈列的柱础造型,多为下呈正方形,上呈隆起覆盆状,故名"覆盆式"柱础,也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文化内涵,其雕刻手法、纹样装饰,线条流畅,浑厚大气,古风凝重,韵律深邃。</p> <p class="ql-block">作为爬藤植物,天王殿前有四株枸杞,百年有余,为寺内古木"三绝"之一的稀奇之物。</p><p class="ql-block">你看!老本枸杞,穿云裂石,垂持于湖石峰顶。初春银枝隐翠,盛夏紫花争艳,深秋红果漫冠,寒冬苍藤抱石。一木四季成趣,韵致横生。</p> <p class="ql-block">古物馆至西院过道旁,为寺内古木"三绝"之一的古紫藤。</p><p class="ql-block">只见这棵古紫藤主杆粗拙遒劲,枝繁叶茂,浓荫匝地,"蒙茸一架自成林"。虬枝交缠攀援,藤蔓弯曲回绕,似灵蛇相戏,如蛟龙飞舞。暮春三月,串串淡紫色蝶形花朵,烂漫绰约,引人驻足。老藤新枝,年复百载,依然生机勃勃。</p> <p class="ql-block">我最近到甪直游玩是2024年11月30日,正巧赶上"一甪确杏·秋韵之约"2024甪直古镇银杏文化周开幕,地点就在保圣寺千年银杏树下。</p> <p class="ql-block">2024甪直古镇银杏文化周如期而至,步入保圣寺西院,大自然赋予的璀璨盛景与浓厚的人文艺术气息交相辉映。千年银杏树下,人们开展以银杏为主题的诗词朗诵、书画创作和银杏手作活动,留住银杏之美;举办文化集市,-站式体验甪直的非遗风情;连厢舞表演、古琴雅集、投壶体验等,让游客感受传统游艺的乐趣。现场人潮涌动,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古老银杏树下,系满了祈福的红绸带,它们随风轻舞,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传递向远方。</p> <p class="ql-block">随着秋意渐浓,千年古刹保圣寺西院的三棵银杏树即将迎来最佳观赏季,一棵棵古树,撑起巨冠,身披"金甲",届时翩翩叶落,满地金黄,美轮美奂。这三棵银杏树,两雄一雌,树龄皆千年有余,被誉为"世纪之树"。</p><p class="ql-block">叶圣陶先生的文学作品《三棵银杏树》,描写的就是甪直保圣寺的银杏树。</p><p class="ql-block">这是在斗鸭池东侧1500多年的银杏树,高逾15米,腹中寄生枸杞树。</p> <p class="ql-block">西侧北边的古银杏,树腹寄生榆树,犹如"怀中抱子",奇趣妙景,实属罕见。</p> <p class="ql-block">西侧南面的千年古银杏。</p><p class="ql-block">古老的银杏历经千年的岁月,却依然健壮挺拔,以鲜艳的色泽、遒劲的树枝,吸引人们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这三株气宇轩昂的古银杏,美了千年,它们如同甪直古镇的"活化石",守卫着家园,给人以古朴、昂奋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在古银杏旁,有一片宁静的墓园,这里是陆龟蒙安息的地方,是为了纪念唐代文学家陆龟蒙而建。墓园占地700平方米,坐北朝南,立碑两块,其中一块石碑上刻着"唐贤甫里先生之墓"。</p><p class="ql-block">陆龟蒙(?一881年),字鲁望,号天随子。苏州姑苏(今苏州市)人,居甫里,别号甫里生、江湖散人等,唐代诗人、农学家。</p><p class="ql-block">陆龟蒙在年轻时便因诗文才华而名震吴中,擅长写文章,然而仕途的不顺使他最终选择归隐甫里。他在这里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吟诗作画,与当地百姓相处融洽。他的诗歌描绘了甫里的自然风光和百姓的生活,为这座古镇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他生于官僚世家,却始终关注民生,虽以隐士自诩,却怀儒家之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见诸笔端。</p> <p class="ql-block">陆龟蒙在这里修筑了清风亭、杞菊畦、垂虹桥等建筑,自得其乐。</p><p class="ql-block">他平爱爱好之一便是养鸭、斗鸭,还修筑了鸭池鸭沼,或凭栏观红掌浮水,或在斗鸭池中观两鸭相斗以自娱。</p><p class="ql-block">这是斗鸭槽,相传为鲁望先生喂鸭遗物,系长方形石槽,因年代久远,裂痕苔斑,布满石槽,颇觉古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关于陆龟蒙,有"能言鸭"的传说故事。</p><p class="ql-block">有一次,有位宦官乘舟出行经过苏州陆龟蒙所居之地时,在水塘边看见了一只花鸭,于是用弹丸攻击杀死了这只鸭子。陆龟蒙知道后,乘着小舟去见宦官,写下奏章,对宦官说:"我养的这只鸭子,它会说人话,我刚准备献给皇上,你为什么要杀死它?"于是就拿奏章给宦官看。宦官听后既吃惊又惭愧,把银盏送给他。临走的时候询问道,这鸭子会说什么话,陆龟蒙答道:"教它好几年,能叫自己的名字罢了!"</p><p class="ql-block">苏轼创作的《戏书吴江三贤画像三首 其三》,就和此事有关:</p><p class="ql-block">千首文章二项田,囊中未有一钱看。</p><p class="ql-block">却因养得能言鸭,惊破王孙金弹丸。</p> <p class="ql-block">鸭沼清风系清风亭、白莲池、垂虹桥、斗鸭栏诸景组成。白莲池周驳岸和池中央清风亭亭基用青石砌成,古朴而典雅,东西两侧还各架设了一座小拱桥,沟通两岸,这两座桥被称作垂虹桥,也叫"庙挑桥",为陆龟蒙墓园增添了一份宁静与诗意。</p> <p class="ql-block">陆龟蒙不仅是一位文学家,他的生活情趣和隐居哲学,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甪直古镇的这片土地上,他的墓园和斗鸭池的故事,依然在流传。</p> <p class="ql-block">清风徐来,鸭沼水面波光粼粼,古银杏倒影在池面,煞是好看。尽管鸭栏已空,但池中红鲤仍在欢快地玩耍,岸边则仿佛还能听到鸭子的欢鸣。每当清风掠过,似乎都能感受到那份流淌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视频从斗鸭池中的古银杏倒影、金鱼开始,走过垂虹桥,进入清风亭,瞻仰陆龟蒙铜像,再现古银杏的英姿,生生农场,请欣赏。</p> <p class="ql-block">这是生生农场,生生是先生和学生的意思。当年,叶圣陶带领学生在鲁望祠旁开辟生生农场,与师生商定每年清明节前一天和重阳节后一天,为"五高(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师生共祭陆龟蒙的日子,将先贤硕师的事迹风范流传下来。</p> <p class="ql-block">叶圣陶墓也位于保圣寺西院,叶圣陶纪念馆西北,墓园坐西朝东,简洁大方,墓碑由赵朴初敬书,与甫里先生墓为邻。</p> <p class="ql-block">长40米的墓道中央建有气宇轩昂的六角亭,亭各名"未厌",取叶老勤勉终生,不断求索,永不自满之意。</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叶圣陶纪念馆正是在"五高"的遗址上改建而成,与保圣寺西院一墙之隔,文脉相承,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园内有一石碑,上书"叶圣陶执教旧址",吴县市文物保护单位。1917年至1922年,叶圣陶曾在"五高"任教,从此与甪直结下了不解之缘,把甪直比作培育自己成长的摇篮,亲切地称之为"第二故乡"。</p> <p class="ql-block">叶圣陶(1894年一1988年),名绍钧,生于苏州一平民家庭,因家境清贫,18岁于苏州草桥中学毕业时,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p><p class="ql-block">叶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p> <p class="ql-block">叶圣陶纪念馆有叶圣陶事迹陈列室,以大量的照片、实物和文字,展示其教育、文学成就,更以实景还原的方式,再现了叶圣陶当年在此工作、生活是情景。</p> <p class="ql-block">多活几年,多做些事。 --叶圣陶</p> <p class="ql-block">你若到了到了苏州甪直,千年古刹保圣寺一定不能错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