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孔城老街

汉丰

<p class="ql-block"> 文: 汉丰</p><p class="ql-block"> 图: 汉丰自拍</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知道孔城老街,还是十几年前,我作为中国商业史学会常务理事,在参加一次学会的会议中,听到一位外省的专家说起,他把孔城老街与江西的铅山古街等相提并论,说它们是中国近代商业史上的“著名商街”。由此,种下种子,想实地看看孔城老街,尽管孔城离合肥近在咫尺,但一直无缘,甲辰年底,终于来到孔城,看到老街,但它只是一个没有多少生气的遗存了。</p> <p class="ql-block">  踏入老街街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西方向的一条很短的横街。一面墙上挂着“安徽历史文化名镇·孔城老街”金色招牌,一面墙上布满了大红灯笼,周围的墙面上贴满了已经退了颜色的宣传资料。看得出,先前,为了营造旅游气氛,这里经过了一番布置。</p> <p class="ql-block">  从横街望左拐,便进入老街南北方向的长街。街面上游人稀少,算上我不过十余人。街道呈徽派建筑特色,青砖黛瓦马头墙,红漆门板阔门面。平房楼房交替,楼房多为两层。这些房子看上去,像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没了光鲜。街宽约四五米,东西两面合街,青麻石街面经久耐磨,上面沧桑痕迹能辨出它经历了无数风雨。你细心一点会看到石头地漏,它会告诉你,当年建设者的精细和用心。在街头偶见两三个老人摆放着一些小商品在守候买客,一家书店敞着门,店里无一书客。街上绝大多数的门户关闭,豪无生气。</p> <p class="ql-block">  沿着老街徜徉,一路看去,见一些重点房子都标有保护标志和介绍。像满江村茶楼、李鸿章钱庄、黄家大屋、程家祠堂、桐乡书院、百果厅遗址、抗战团部旧址、倪朴斋知府旧宅、九间半客栈等。它们当中,最值得一提的还是桐乡书院。它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建成后,经过近十年的经营,就声名鹊起,成绩着著,以致县试、府试的第一名都出于该书院的童生。著名文学家、美学家朱光潜曾就读于桐乡书院。这些老房子,留下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烙印,诉说历史经纬,尤是文革时期的印迹最为显著,那些语言,那些语录历历在目。让你有不尽的遐思,感慨历史起起伏伏,风云变幻。仿佛看见商贾吆喝,游客如鲫,金银交汇,人声鼎沸。老街长约2000多米,是安徽最长的历史古街。2006年就被列为“安徽历史文化古镇”;2017年被列为“安徽千年古镇”。也许正是靠着这两块金字招牌老街还支撑着。</p> <p class="ql-block">  据《桐旧集·孔城》记载:“人烟开小聚,传说吕蒙城”,说的是东吴大将吕蒙在此地筑城屯兵,练水兵,那时,孔城是一个军事重镇,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了。孔城作为“著名商街”应该是明清至近代的事。我们能看到的最老的房子,也是最矮最简陋的房子——倭房,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孔城老街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它的街坊组织——甲。甲是中国古代社会基层组织。王安石变法即建立甲,中经元明清,几经改造,后来一直沿用至民国,10户为一甲,10甲为一保。这种户籍制度实行联保连坐,一户犯事,全甲连坐,以便于各户相互监督,严格遵守社会各项法律和规约。孔城老街从北向南,依次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一共十个甲。过去,每甲经营的商品各有特色,经营范围都不相同。如传统手工工艺品;布匹、药材;文化、书院;米行、酒坊;柴市、猪集;鱼行、菜市;茶楼、货运;客栈、旅馆等。每甲交界处建有隔墙门洞,可关闭。一旦关闭,互不通行,形成一个独立的城堡。孔城的商铺经营与保甲制度相联系,留下了历史活化石,为我们今天认识古代社会提供了活教材。</p> <p class="ql-block">  老街虽然列为“安徽历史文化古镇”,但与它临近的三河古镇落差巨大,萧条凋敝,是不利于保护的。没有人气的古镇,怎么保护它呢?老街虽长,但风雨也骤,难以长久。游人罗雀,又耐人寻味,为此我问起孔城古镇文苑的老板张启如经营如何?她一脸苦笑,但她很乐观,很健谈,为我介绍隔壁的桐乡书院,还帮我拍照,可惜这样的人太少了。要把一个历史文化古镇盘活,保存好,经营好,发挥它的标本作用,是不容易的事,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持和关照。在当今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时期,它考验着当地的父母官,也考验着许多闯市场讨生活的时代弄潮儿。</p><p class="ql-block"> 满街商贾皆由去,重振雄风看今朝!愿孔城这座千年古镇换发新春!</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3日于东湖山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