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博物院

老枪

<p class="ql-block">  昭君博物院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是以匈奴历史博物馆、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为基础,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昭君墓遗址为依托的一座遗址型博物院;也是以昭君出塞佳话及其王昭君墓系列纪念性设施为主体,集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展示和游览为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是首个全面展示昭君出塞为代表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专题博物馆。总占地面积为455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5000平方米。2021年3月起免费向公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昭君墓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郊九公里大黑河南岸,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夯筑而成。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王昭君墓遗址是内蒙古地区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墓葬遗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成就了昭君博物院文物保护和昭君文化研究的新高地。馆藏文物3486件/套,珍贵文物21件/套。</p> <p class="ql-block">1963年,时任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同志考察王昭君墓遗址,挥毫题写了《谒昭君墓》七绝诗,“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这首诗后被镌刻在石碑上,立于墓前,为王昭君墓遗址增添了深邃意境。王昭君墓遗址,是内蒙古地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被誉为“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p> <p class="ql-block">青冢由来“青冢”出自杜诗的注解:“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如茵,故名青冢”。文献记载中亦称为“青冢”。</p> <p class="ql-block">据民间传说,每到深秋时节,四野草木枯黄的时候,唯有昭君墓嫩黄黛绿,青草如茵。因此历代诗人常常好用“谁家青冢年年青”“到今冢上青草多”,“宿草青青没断碑”之类的诗句寓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冢考究由于没有进行考古发掘,还无法确定埋葬王昭君的具体地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尽管唐代以后的史实记载确切无误,在青冢周围发现零星汉瓦残片。墓体的汉代夯土层清晰可见,但不是科学开掘出来的,据此有人推为汉代烽火台,到底真假与否,只有科学考古发掘才能做出定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民间传说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出塞时,和单于走到黑河边,只见朔风怒号,走石飞沙,他们只好停下来。昭君弹起她心爱的琵琶,顿时彩霞横空,白云缭绕,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不一会儿,遍地长满了青草,开满野花。远处的阴山变绿了,黑水变清了,还飞来了无数的百灵、布谷、喜鹊,在昭君和单于的马队头顶上飞翔和啼叫。于是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极了,就在这里定居下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后来,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走到缺水草的地方,昭君的琵琶一划,地上就出现了一条玉带似的河流,一片片绿茵茵的嫩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昭君还从一个美丽的锦囊里取出几粒种子,撒在地上,从此塞外便有了庄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她从袋里取出一把金剪子,用羊皮剪成犁、车、羊、马,放在地上,就成了铁犁和木车,木车周围还出现了成群结队的羊群和马群、骆驼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垒起了昭君墓。</p> <p class="ql-block">走到墓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3.95米,重5吨的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阏氏并辔而行的大型铜铸雕像。墓前有相连的两层平台。拾级而上至墓顶,有六角攒尖兰亭一处。墓前院内,历史文物陈列厅分列东西,陈列厅内,有汉白玉昭君雕像一座,娥眉秀发,衣袂飘飘,目视远方,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除青冢外,大青山南麓还有十几个昭君墓。昭君墓址并无考古发掘,在内蒙古、山西、河南等地均有相关墓葬或衣冠冢。</p> <p class="ql-block">昭君墓最早记载,见于唐代李白、杜甫等人的诗中,如李白的“死留青冢使人嗟”,杜甫的“独留青冢向黄昏”等,白居易《青冢》诗。可见昭君墓当时不仅早已存在,而且远近闻名。</p> <p class="ql-block">稍晚于李、杜、白三人的唐代史学家杜佑的其所著的《通典》一书卷179《州郡》中明确记载了呼市青冢的存在。以后历代史书都有记载。清代关于青冢的记载比较详细,张文瑞和钱良铎途经呼和浩特时,还看见琉璃瓦成堆,青冢前有石虎、石马、石狮、石幢,墓顶有小方亭,亭内有佛画、细布及豆麦等物。这些表达了当地人民对昭君的眷恋和哀思,经过长期的战乱,到解放前夕,只剩下孤单墓体和几尊石碑。</p> <p class="ql-block">王昭君,姓王,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人,原汉宫宫女,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汉朝的属国南匈奴首领呼韩邪来长安朝觐天子,以尽藩臣之礼,并自请为婿。元帝遂将宫女昭君赐给了呼韩邪。</p> <p class="ql-block">后立为宁胡阏氏,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唐代杜佑《通典》中最早记载了这座昭君墓,以后历代记载甚多。在民间百姓中,昭君是美的化身。数千年来,她的传说、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自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咏唱昭君、抒发情感的诗文、歌词、绘画、戏曲更是多不胜数,形成了千古流传的“昭君文化”。</p> <p class="ql-block">  昭君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以“昭君出塞”“交往交流交融”为主题。</p> <p class="ql-block">昭君(转载一篇文章)</p><p class="ql-block"> 历史是一部超能相机,即使不开美颜,不用滤镜,也能穿越时空,将世间美好凝成永恒。王昭君,这位长江女儿、草原母亲、和平使者,她用繁花盛开的一生,留下了民族团结的千古绝唱,也因此受到世人的无限尊崇和爱戴。</p><p class="ql-block">走不出思念的长江女儿,我一直盼望着能拜谒传说中的昭君村。</p><p class="ql-block">初夏时节,晨光熹微,我来到长江西陵峡畔。历史时光照映下的巴楚大地,呈现出一派空灵幽静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昭君村,坐落在城西香溪河源头的山台上,原名叫宝坪。背靠纱帽山,群峰林立,崖壑含翠。如此碧山秀水,果然是出美女的好地方。无怪多少文人墨客纷至沓来,诗圣杜甫也曾探花寻香,留下“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的名句。</p><p class="ql-block"> 香溪河畔的乡亲们,千百年来都以家乡诞生了屈原和昭君为荣。昭君村里,纱帽山的崔巍庄严、香溪河的飘逸流香、娘娘泉的清滢碧透、抚琴台的琴韵悠扬,都让人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伫立在昭君雕像前,陪同我参观的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吴开保介绍说,这尊雕像是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于1986年赠立的,高3.3米,采用优质汉白玉,由内蒙古著名雕塑家张恒精心会意设计雕刻而成。凝视雕像,心潮澎湃。昭君那含情脉脉的双眸,似乎在深情迎接追寻她而来的我。</p><p class="ql-block"> 大约公元前53年,宝坪村有一位名叫王穰的农户,一直没有孩子,便到屈原庙进香许愿,祈求得到一个像屈原那样忠于国家、热爱人民的儿女。也许是他的虔诚感动了屈原,一天夜里,王穰的妻子梦见一轮明月投入怀中,不久便生下一个可爱女婴,名嫱,字昭君。吴开保先生告诉我,昭君小名皓月就源自这个传说,当地至今还保留着月圆之日祭拜昭君娘娘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昭君自幼聪明伶俐,敏而好学,读书习字认真勤勉,琴棋书画用心有加。农忙时节,她跟着父母“也傍桑阴学种瓜”,做些力所能及的农事,还主动帮助左邻右舍,因此深受乡亲们喜爱,美名在当时就得以传扬。</p><p class="ql-block"> 青山如黛,鸟语花香,约公元前37年的那个春天。汉元帝时期,昭君被选入宫。她别香溪,下长江,渡汉水,入长安,成为“待诏掖庭”。未央宫里,留下了南郡美女的窈窕身影,也开启了昭君波澜壮阔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乡人念昭君,筑台而望之。昭君一去两千余年,故乡人民因为思念昭君,在妃台山上修筑了望乡台。乡亲们经常登上望乡台,对着远方的昭君讲述家乡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昭君是属于长江的,更是属于香溪河的。正如新华社原社长朱穆之先生所言,昭君去已远,溪水至今香。</p><p class="ql-block"> 我看到,凡是昭君当年可能涉足的地方,如楠木井、珍珠潭、大礼溪、小礼溪等等,都被乡亲们以故事和传说的方式流传于世。我想,一个人能活进民间传说里,就活在历史的不老记忆里了,就活在岁月的永恒之中了。</p><p class="ql-block"> 胸怀人间大爱的草原母亲在昭君故里,体会她的人生际遇。这一切,毕竟太遥远,而这一切,又是如此亲近。在这里,随便抓一把土,任意抚一块瓦,昭君出塞的故事便浩浩荡荡来了。</p><p class="ql-block"> 昭君入宫后,锁在深宫人未识。她始终没有气馁,一直在等候时机到来。公元前33年,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提出与汉室通婚结亲,汉元帝爽快地答应了。昭君主动请行,这个决定改变了她的宿命,让她浮出了宫深似海不见天日的水面。她站在众人面前,仪态大方,楚楚动人。范晔的《后汉书》记录了那一刻:“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斐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文字虽短,却意味深长。</p><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这次和亲,汉元帝改元为“竟宁”,意为边境安宁,这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汉宫秋色成往事,一片丹心任权衡。昭君用稚嫩的双肩扛起和亲的重任,作别长安,北渡黄河,走向草原,走上了胡汉和亲、汉匈友好的政治舞台。</p><p class="ql-block"> 相传,和亲队伍一路前行。昭君耳边传来马嘶雁鸣,她心绪难平。于是在坐骑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如泣如诉的琴声,看到这位美丽的女子,竟然忘记了扇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有了“平沙落雁”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昭君来到大草原后,克服种种困难,融入到新的环境之中。她被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册封为“宁胡阏氏”,象征着将给汉匈两族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昭君把随行的能工巧匠尽数安置到民间,耕种稼穑改良品种,纺织织布装点生活,圈地造房改善环境,茶楼酒肆驱除瘟疫……胡汉人民和谐共生,匈奴兄弟姐妹们也逐渐变得文明礼尚起来。</p><p class="ql-block"> 相传,思乡心切的昭君,拿出巴楚大地盛产的茶叶,与草原的牛奶相融在一起,就制成了飘香的奶茶。大家品尝后,都觉得可口,便广为传播。如今,奶茶已经成为内蒙古人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饮品。</p><p class="ql-block"> 昭君以大义壮举,证明了她不仅天生丽质,也拥有人生修为的至善境界。她把人间大爱都献给了草原,展示了旷世红颜为大家的勇气,所以,匈奴民众都亲切地尊称昭君“我们的娘娘”。</p><p class="ql-block"> 回程的路上,我一路遐思如鸿。所谓命运造化,很多时候是性格使然。昭君由美丽宜人的香溪河畔,走进高墙深巷的汉朝宫廷,最后来到辽阔壮美的塞外草原,都与她挺身担当、心胸宽广是分不开的。</p><p class="ql-block"> 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使者。回到呼和浩特,我再次来到昭君博物院。秋风送爽,长空雁叫,遥望青冢,耳边响起雄浑的《塞外曲》。我仿佛看见不远处,昭君与呼韩邪单于并辔而来。</p><p class="ql-block"> 想一想,呼和浩特人民的团结和谐幸福生活,应该有昭君当年的贡献。正是因为昭君的到来,汉匈两个民族团结和睦、亲如一家,阴山脚下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盛世景象,为今天的安宁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被一代代人传颂,让昭君赢得了“和平使者”的殊誉。“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这是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为昭君题写的七绝,堪称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 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结为伉俪,不久便生下了一子,取名为伊屠智牙师。两年多后,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忍着失夫之痛,昭君本想归汉,得到的旨意却是“从胡俗”。按照匈奴的风俗习惯,丈夫去世后,妻子要嫁给丈夫前妻的儿子,这实在让昭君感到为难。最终,昭君以非凡的气度和胸襟,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若鞮单于,并生下了两个女儿,分别是须卜居次、当云居次(“居次”匈奴语意为公主)。</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关于和亲的故事并不少见,但和亲使者多是公主,大都名不见经传,唯独宫女出身的昭君能青史留名。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中,也只有昭君被后人敬仰,台湾苗栗县的新莲寺至今仍在供奉昭君娘娘。我想,这还在于昭君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融合作出了杰出贡献。她促进了两个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推进了民族融合。其实,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天下和平是头等大事。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哪怕一天没有战争也是好的,更何况史上说和亲之后保持了半个世纪的和平呢。就像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诗称:“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p><p class="ql-block"> 更为难得的是,昭君出塞,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子女、侄子也继续为汉匈友好而奔波,成为汉匈关系史上值得称赞的人物。</p><p class="ql-block"> 相传,昭君完成使命后,一天夜里,天空红光闪过,只听一声巨响,平地里突兀起一座土山,山顶上飘着五彩祥云,昭君就这样去了。悲痛的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每人用衣襟掬土,填在土山上,就形成了今天高高耸立的昭君墓。每年深秋,塞外青城草枯叶黄,唯独昭君墓上芳草萋萋,所以人们称其为“青冢”。翦伯赞先生曾写道:王昭君已不再是一个人物,而是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再是一座坟墓,它是一座民族友好的纪念塔。</p><p class="ql-block"> 如今,除了呼和浩特,全国各地的昭君墓还有十几处。昭君到底长眠在哪里,仍是个未解之谜。我想,昭君埋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历史上曾有一位女子,作为和平使者,将两个民族的纷争化成了一泓平静的湖水。</p><p class="ql-block"> 历久弥新的昭君文化。两千多年了,昭君虽然离开我们很久,但她并没有湮没在岁月长河中,一直被我们所铭记、书写、颂扬。仔细想来,昭君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之丰富厚重,超过了许多载入史册的帝王将相、贤臣名士和英俊淑媛。</p><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昭君出塞吸引着的文学艺术家们,在作品里反复地吟咏和描绘。他们用诗歌、绘画、变文、戏剧、传说故事等文艺形式进行创作,呈现出“万种丹青绘昭君”的文化盛象。据不完全统计,历代歌咏昭君诗词有千余首,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昭君传说故事达百余篇。更多的赞美,永远盛开在人们心间。</p><p class="ql-block"> 在漫长的历史道路上,昭君出塞就像一个小小的雪核,被人们不断推拥着向前滚动,或快或慢,或左或右,越滚越大,最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雪团,那就是昭君文化。</p><p class="ql-block"> 昭君文化是什么,她不是一个美女的文化、单个民族的文化,而是“天下一家”的文化,“玉帛交欢”的文化,汉族和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文化。她是以昭君出塞为基础,以民族团结、和平发展、共同繁荣为理念的文化,是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文化。</p><p class="ql-block"> 呼和浩特是全国开展昭君文化研究与传播最早最重要的地区之一。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一大批专家学者著书立作,赞颂昭君的历史贡献。90年代后期,昭君文化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1998年,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昭君文化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p><p class="ql-block"> 以青冢为地标的昭君博物院,已经成为匈奴、鲜卑、柔然、敕勒等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研究的中心,是昭君文化研究的大本营,千千万万游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讲堂。此刻,一场名为“交融之美——昭君出塞和亲之路沿线精品文物专题展”正在昭君博物院举行。那些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极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特色,演绎着瑰丽多彩的昭君文化。</p><p class="ql-block"> 从1999年至2024年,连续举办25届的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吸引了国内外来客,成为呼和浩特向世界递出的一张亮丽名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