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编者按】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退休干部刘官成先生(原谋单位副局长),退休不退志,以关心家国为己任,依然坚守和追求自我价值。此文立意高远,傍证博引,正逢其时,建议通过重构“生育即劳动”的价值认知,打破公私领域二元对立,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当代发展,更是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创新。</p><p class="ql-block">编发此文即是对文中观点的认同,更是对刘先在“家国情怀”的点赞。作用虽微不足道,心迹不可不表!</p><p class="ql-block">生育是人类向前发展的大事,也是我国目前人口政策的核心。应有务实的措施和实质性的激励机制。将生育纳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让广大适龄妇女切实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和生育的伟大和光荣。请广泛传播,为推动人类向前发展鼓与呼。</p> <p class="ql-block">将生育纳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建议</p><p class="ql-block">——基于人口高质量发展的视角</p><p class="ql-block"> (刘官成)</p><p class="ql-block">【概述】新时代妇女发展应有全新的理论认知和价值取向。生育,即应视为社会劳动时间,重构生育价值认知体系,给予相应薪酬。</p><p class="ql-block">中心词:生育 社会劳动 薪酬</p><p class="ql-block">一、问题背景与理论依据</p><p class="ql-block">1. 再生产劳动的制度性忽视。 </p><p class="ql-block">当前社会将生育行为简化为"家庭私事",忽视了怀孕至哺乳期(孕28周至产后100天)作为人类再生产劳动的本质属性。新时代妇女发展观揭示,资本主义通过将生育劳动排除在价值体系外,形成对女性身体的系统性剥削(费德里西,2014)。中国三孩政策背景下,2022年总和生育率仅1.09(国家统计局),亟需重构生育价值认知体系。</p><p class="ql-block">2. 法律实践的结构性矛盾。 </p><p class="ql-block">现行《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虽明确98天产假及哺乳时间保障,但存在三大缺陷:</p><p class="ql-block">⑴产假工资依赖生育保险,未就业女性无保障;</p><p class="ql-block">⑵孕期检查、哺乳时间计入工时却无专项补偿机制;</p><p class="ql-block">⑶政策执行率不足,78%中小企业未落实哺乳室建设(2023年全国妇联调研)。</p><p class="ql-block">3. 国际经验启示。 </p><p class="ql-block">冰岛实施父母共享产假(各6个月,薪资替代率80%)使女性就业率提升至82.3%;乌拉圭将无偿照护劳动纳入国民经济核算;加拿大将产假更名为"社会必要劳动假期",这些实践证明生育价值货币化具有可行性。</p> <p class="ql-block">(二)配套支撑体系</p><p class="ql-block">1.法律修订。 </p><p class="ql-block"> ⑴根据《宪法》第48条男女平等原则,修订《劳动法》相关章节,将生育期薪酬保障写入基本劳动权益;</p><p class="ql-block"> ⑵出台《社会再生产劳动补偿条例》,明确政府、企业、个人的权责关系。</p><p class="ql-block">2.技术监管创新。 </p><p class="ql-block"> ⑴开发"生育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津贴发放、工时记录、企业减税等流程数字化;</p><p class="ql-block"> ⑵设立全国统一的生育权益投诉AI坐席,响应时间缩短至48小时。</p><p class="ql-block">3.社会观念重塑。</p><p class="ql-block"> ⑴教育部将生育劳动价值纳入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p><p class="ql-block"> ⑵国资委将生育权益保障纳入国企ESG考核指标,权重不低于15%。</p> <p class="ql-block">三、预期效益与风险评估</p><p class="ql-block">1.经济效益。 </p><p class="ql-block">按2024年预估出生人口900万计算,财政投入约2160亿元(人均2.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864亿元、生育保险基金结余划转648亿元、国有企业利润上缴补充432亿元、社会抚养费转化216亿元。可带动母婴消费市场增长3.2万亿元(乘数效应15倍);</p><p class="ql-block"> 企业减税措施预计减少用工成本歧视,提升女性就业率4-6个百分点。</p><p class="ql-block">2.社会风险防控。 </p><p class="ql-block">建立"性别雇佣平衡指数",对女性员工比例低于35%的企业提高社保费率;</p><p class="ql-block">设立生育保障过渡基金,缓解中小企业短期现金流压力。</p> <p class="ql-block">四、实施路径</p><p class="ql-block">1. 2025-2026试点阶段。 </p><p class="ql-block">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选取20个城市试点,重点测试非户籍人口保障、新业态从业者覆盖等场景。</p><p class="ql-block">2.2027-2030全面推行。 </p><p class="ql-block">建立中央-省-市三级生育保障基金池,实现社保全国统筹。</p><p class="ql-block">3.2031-2035制度深化。 </p><p class="ql-block">探索将辅助生殖、新生儿照护等纳入保障范围,构建全生命周期生育支持体系。</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本建议通过重构"生育即劳动"的价值认知,打破公私领域二元对立,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当代发展,更是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创新。需警惕政策执行中的"统计性歧视",通过技术赋能与制度约束双轮驱动,最终实现生育责任的社会化共担。</p><p class="ql-block">(刘官成 退休干部)</p><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p><p class="ql-block">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p><p class="ql-block">3.《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p><p class="ql-block">4.全国妇联《2023年度中小企业女职工权益保障调查报告》;</p><p class="ql-block">5.《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p><p class="ql-block">6.《关于促进家庭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社会【2022】1321号);</p><p class="ql-block">7.DeepSeek。</p> <p class="ql-block">文/刘官成</p><p class="ql-block">图片/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编辑/赵功筹</p><p class="ql-block">2025.3.24于煌上煌悟禅芸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