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的阿曼(二)

志杰

<p class="ql-block">摄影:志杰</p><p class="ql-block">文字:志杰</p> <p class="ql-block">到马斯喀特旅行穆特拉湾是必须要去的。如果说,阿曼是沙漠与大海的交响曲,那么,穆特拉湾是岩崖与海的交响诗。天然的海湾、多样的山丘造就了良港,通达四方;助推起海上贸易,扬帆远航;培育成的马托尔集市其繁荣,经久不衰;筑成的穆特拉堡,坚如磐石。该有的、所有的都是应运而生,自成一体。所有的真实存在汇合成一派古往今来永续的海湾景致。我也不明白一段回眸的描述写成了散文体。动情了吗?</p> <p class="ql-block">穆特拉湾在老城区,事实上是海湾造就的城镇老了。抵达后扫一眼就有一种历史的沉淀感。立于堡垒下仰望且估量着自己的脚力,攀上去不会有问题。也许,只有登顶才会将史诗翻页。石阶依墙而筑,老旧,保持着原貌。没有坍塌处,安全。石墙泥糊,据说,当时为了增强牢固的程度在泥中和了椰枣,与我国汉代筑长城的关键段用上糯米饭,可谓异曲同工。劳动者是聪明人,实践出真知。</p> <p class="ql-block">我拾级而上,中途回看来时的路,再环顾左右,景致是有变化的。葡萄牙在马斯喀特建的堡垒中,穆特拉堡是最重要的。有人问我,葡萄牙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区区一个小王国在世界上却抢占了那么多的据点并殖民巴西,是怎么开启的?我读到过西方历史学家书中的有关阐述,有一种说法与葡萄牙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她背对(远离)欧洲的商贸中心,直面的是大西洋,航海开始对非贸易是逼出来的,后来得到王室的支持,尤其是恩里克王子的大力支持,航海的规模不断地扩展,直至绕过了好望角开辟了一条到达东方的新航路。东方香料贸易的诱惑是后来的事。当然,还有航海技术先进、宗教等其它多方面的因素。</p> <p class="ql-block">登顶后穆特拉堡垒的重要性便一目了然。整个海湾尽收眼底,她是一个瞭望台,相当于而今的雷达站乃至星链、天眼;数百年前架上几门大炮,即可御敌于外海,相当于而今的反导基地。我在此待一会,也许这个世界的暗物质里可以于穆特拉堡留下我的脚印;再多看一眼,大脑中海湾的印痕将不会被抹去。远行留下来的感性认识总是蕴含着理性认知,这是形而上,也是一种物质变精神。</p> <p class="ql-block">此生见得海湾不能说多,但是也不少。穆特拉湾是海水与岩石的碰撞沿着岩崖生成。立于穆特拉堡顶端看穆特拉湾可见海湾的聚势。在我国的风水习俗里水聚之处聚财。事实上这里史上早就有船停泊而成码头,并催生岸上集市。有海产有贸易延伸出聚落,这情景很难说不是大自然在此造势。不是说,旅行要追逐人在景中,而不是置之度外。我的理解就是要与此景的气势有呼应。在此摄影,摄友们能读懂我的心情吗?图片中能见其势吗?</p> <p class="ql-block">紧靠着穆特拉堡的马托尔集市远近闻名,年代久远,是因地制宜地发展起来的。原本没有规划,逐渐扩展形成的像迷宫一样,进入其中很容易迷路。再说天将暗下来,手机信号不佳,我们只是沿着主道进出,没有胆量深入叉道。从集市出来即沿着海边漫步,还可以拍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是马托尔集市的入口门庭。</p> <p class="ql-block">门庭天花板的彩绘图案。</p> <p class="ql-block">海港之夜还是很美且浪漫的。在阿拉伯半岛上 ,古时阿曼的造船业和航海很发达,凭借着海上的优势,阿曼的领土曾扩张至印度洋沿岸多个亚非国家。我们熟悉的中巴合作开发的瓜达尔港,历史上曾经是阿曼的领地,1958年巴基斯坦以300万英镑从阿曼购得,大约有800平方公里的面积。18世纪的阿曼在东非的领地桑给巴尔建有第二首都。</p> <p class="ql-block">我在穆特拉湾目睹夕阳西下。</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穆特拉堡在彩灯的照射下变幻莫测。</p> <p class="ql-block">我在阿曼所到之处发现那里人们的穿着与沙特有着明显的不同,尤其是男士的头饰,他们普遍戴着一顶简易的帽子,也有包头的。那顶看似相同的白帽子,仔细瞧,其花纹是各式各样的,很难同时发现两顶花纹一样的帽子。给我感觉是求大同存小异的生活理念,保持了一定的自由度。</p> <p class="ql-block">阿曼人穿戴上的特点反映了在宗教信仰上长期演进过程中保持着地域传统文化的特点,虽然较早地皈依伊斯兰教,大部分的穆斯林信奉的是本地的伊巴德派,仅有不足四分之一的穆斯林是逊尼派。历史上出现过打击伊巴德派的事件,但是,在当地伊巴德穆斯林的顽强抵抗下未能成功。伊巴德派在阿曼已存在千年,现在仍然是阿曼苏丹王国伊斯兰教的主流派别。</p> <p class="ql-block">在阿曼首都参观的最后一站是马斯喀特皇家歌剧院。据说,卡布斯苏丹对西方的古典音乐艺术十分喜欢是在他的亲自倡导下,于2001年开工建造,当时,堪称是中东最大的歌剧院。历时10年,在2011年竣工邀请了西班牙的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指挥的歌剧《图兰多》作为首场演出,标志着这座歌剧院正式投入使用。导游说,在2024至2025年演出季,阿曼邀请了中国国家大剧院来此上演了《假面舞会》和《中国之夜》大型音乐会。许多华人专程从各处赶来,自掏腰包感受如此音乐盛典,把能在马斯喀特皇家歌剧院看一场来自中国的音乐会视为人生一次不可多得的重要经历。</p> <p class="ql-block">步入其中,上下对应的装饰。</p> <p class="ql-block">推门而入,进入歌剧院的主剧场。</p> <p class="ql-block">此歌剧院是由英国的一家建筑公司Carillion Alawi 设计建造,配备了先进的马可尼电台多媒体交互式显示座椅靠背系统,在当时是世界上第一家拥有此系统的剧场。我试了试座位的舒适性,所见之处,做工精细,突显工匠精神。据介绍,二楼挂着国徽标志的包厢是苏丹招待贵宾所用,其余座位不分等级身份全部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我注意到有关的资讯,阿曼建了国家歌剧院后,同是海湾的阿拉伯国家的迪拜也建起了歌剧院,外观更时尚。还注意到,来马斯喀特皇家歌剧院演出的剧目涵盖了东西方经典的传统文化,一份简单的介绍列举了意大利、俄罗斯、美国、英国和中国等文艺团体和著名的艺术家。让我感到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对世界上的经典文化是持开放和欢迎的态度。</p> <p class="ql-block">在许多欧洲国家的首都,国家歌剧院是标配。现在不少发展中国家的首都以及国际化的大都市也建起了歌剧院或者大剧院。我在旅行中已经像关注国家博物馆那样关注起各国的大剧院。</p> <p class="ql-block">11月18日上午去阿曼内陆地区的城市尼兹瓦,历史上曾经是故都。途中走访了一个古村落,据说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这样的安排让我们有机会走近阿曼普通百姓的生活,见识传统的民居和民俗。下车即见一条沟渠,正流淌着清澈见底的泉水,沙漠中艳阳下她简直就成了甘露,我欲弯下腰去尝一口。正是这一汪清泉滋养着世代相继的阿曼人在此生息。周围是成片的椰枣林,显然,我们已置身于沙漠中的绿洲。椰枣是生兹在兹的阿拉伯人主食之一,书上记载着阿拉伯半岛上生长着70多个品种的椰枣树,似乎老天都安排好的。我十分感慨地踏着椰树林中的小道往村里走去。</p> <p class="ql-block">路上没有遇到村里的人,但见几栋废弃的老旧房屋。看上去村里的人家已经迁走,留下的只是着眼于旅游的开发。我们预定的参访,据说是原来村长家的宅第。</p> <p class="ql-block">进入屋内,不了解民宅的布局和结构,房间很多,楼梯很窄,好像在地道里钻进钻出。厨房有炉堂,工具间的特征也明显,卧室和客厅分不清楚,都铺着地毯。没有桌椅床柜这类家具,喝茶、喝咖啡、吃饭都是盘腿坐在地毯上。很多生活习惯的细节没法去想象。但是,对于这样的体验仍然是十分有趣的。相比较而言,他们吃得、穿得、睡得方方面面都比我们简单。</p> <p class="ql-block">我对屋内陈列的各种各样坛坛罐罐以及编织物颇有兴趣,木箱子是他们生活中地毯之外的最贵重的家具。我知道,在5000年前阿拉伯人就会制作陶器,眼前的陶器好多是用于盛水的。编织物的材料基本上是椰枣树的叶子,使用的范围很广。考古学界已经定论,人类制作和使用陶器创始于多地,不存在最早出现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在短短的时间里老村长的宅第即迎来了好几个参观团队。两位老妇人表演的碾轧香料和手工编织,我虽然没有完全看懂,但是她俩身着鲜艳的印花衣服,头戴靓丽的披巾,没遮面纱,丰富的表情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尽管有那么多人进出,小孩似乎不受影响地在地毯上睡觉,醒来后很可爱。</p> <p class="ql-block">古村落是一部历史书,也是一个博物馆,刚参观了一座现代化的歌剧院即来到这里,那种穿越感太强烈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有太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思考的方面。</p> <p class="ql-block"> 写于2025年3月24日</p><p class="ql-block"> (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