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本篇,自然国地给你补充下黄宗昌的《崂山志》未包含的崂山“十二景“即巨峰旭照、龙潭喷雨、明霞散绮、太清水月、海峤仙墩、那罗佛窟、云洞蟠松、 狮岭横云、华楼叠石、九水明漪、岩瀑潮音、蔚竹鸣泉等。第(12)个是“蔚竹鸣泉”景象所在的蔚竹庵景区。为了详实,自然国地整理了前年和好友一同去蔚竹庵的照片,与您共享。</p> 自驾至九水桥左拐,在太和观山门前左侧别墅门前停车。太和观,又名九水庵、北九水庙,原属邱处机所创的全真教龙门派道观,是崂山原九宫八观七十二道庵之一观。《崂山志》记载:观建于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旧有书院,为即墨绅士之所;四围峻山,前横大涧,观外青竹葱郁,古松参天,云雾飘渺,风景极佳;隔涧有九水亭等名胜古迹。 <p class="ql-block"> 拂灰整装,与好友步入太和观山门,驻足细看,正殿祀真武,在大殿东壁嵌有《重修九水庙碑记》,字已漫漶不清。大殿石柱有一幅楹联,左联为“龙扇初开,四大天兵分左右”,右字为“珠帘才卷,二十八宿列东西”,字径约15厘米。原山东巡抚崔应阶《玉鳞口》七律诗刻,嵌于观东壁保存完好,刻石长约1米。</p> 扬州八怪之一的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先生,一生只画兰、竹、石,在任潍县县令时多次游崂山,留下很多诗篇和书画。他题诗《太和观》:“板桥胸中无成竹,放性挥毫任意涂。非为空心留色相,借他枝叶扫尘污。节历严寒骨坚秀,风摇清影淡而疏。贞操廉洁独幽雅,十八君子超尘俗。”借崂山太和观翠竹,抒发出他年轻时的情感和志向。 参拜完太和观出山门口,左拐走上民国路。2人信步游至双石屋村,这儿是崂山区北宅街道最东边、海拔最高、离崂顶最近的一个村落。村子约有村民40多户、140多人,但耕地仅四、五十亩,山峦2600余亩,故借景区之便多开着农家宴。 据说,清朝康熙年间,毕氏从北宅街道毕家村迁徙于此,初居于两个像石屋的石洞中,故名双石屋;后立村名双石屋村。后来乔氏也看好此处,迁居丑蒲涧居住,对外也称双石屋村。村里的先祖们之所以甘愿“弃良田而居山野”,看好的就是这里的山水风光。 过双石屋村的步云桥之后,在内九水的二水北岸,会见到一天然巨石上有碑刻,乃1934 年时,著名文学大师郁达夫游览毕北九水、蔚竹庵至此休息时而作“自柳树台游靛缸湾蔚竹庵诗“,大师赞曰:“柳台石屋接澄潭,云雾深藏蔚竹庵。十里清溪千尺瀑,果然风景似江南。”诗由郁达夫之妹夫黄苗子于1981年草书刻于此石上。 前行见到一座俄式建筑,名曰俄罗斯饭店,约民国4年(1915年)所建,用当地花岗岩建成。其大门朝西,南面因为山势落差大,用石柱与北面的地基取平,依山势分三层,构造独特,环境幽雅。饭店东去有梯子石,原是到蔚竹庵的必经之路(属沈鸿烈小道之一),现废弃;饭店不对外开放,已成为崂山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再前行,过三水接近四水处,有往东北方向的岔路,拐上去后会见到指示牌和“蔚竹观”简介,据介绍,双石屋村东、凤凰崮下有道观蔚竹庵(2006年改名为“蔚竹观”),是原崂山十二景之一叫“蔚竹鸣泉”。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全真华山派道士宋冲儒来到这里,见山峦迭翠,涧水鸣琴,清静幽雅,实为道家清修之胜境,便不畏艰辛,建道庵于此。蔚竹庵,内祀真武及三官,清道光年间道人李扎秀重修。该庵曾一度为尼姑庙,清咸丰年间改由全真道华山派道士主持。 据传,殿壁上曾经有首古诗:“峭开青石壁,嶙峋不记年;叩门惊宿鸟,隔涧听流泉。树老含秋色,峰高入暮烟;蓬君栖隐处,遥望白云间。”诗句把这座世外桃源刻画得有声有色。庵后陡嶂为屏,崖顶危石岌岌欲坠,门前涧水潺潺,四周翠竹萧萧,环境清新幽静。 20世纪初,蔚竹观出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道长唐宗煜。唐道长利用崂山道乐激励了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曾使蔚竹观成为当时胶澳一带的旅游热点。1930年,唐宗煜到西安的八仙庵主持法事,曾协助杨虎城将军积极宣传抗日,为抗战活动做出了贡献,这一段佳话至今流传。 沿着崎岖的山路,攀登翻越几段起伏的山野峰岭,跨过了几次溪流淙淙的山涧,大约一个半小时行程来至凤凰台,就进入到一处翠竹葱茏、古树参天的清静世界“蔚竹观”。这座道观,原名“蔚竹庵”,当地人也曾叫“蔚儿铺”,2006年改名为“蔚竹观”,现为青岛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的蔚竹观,是按清代时期原样重新修建,朱漆山门不高但门对很是气势:“慈航普渡人到神山方丈岛,慧眼综观谁登此界白莲台。”进山门迎面八卦照壁,院内原有古柏树又重植白丁香、赤松、山茶等名贵花木,院中端立《重修九水蔚竹观碑记》和功德碑。 整个道庵分前后两进殿院,有正殿三间、道舍十余间,占地2.6亩,建筑面积150余平方米。建庵之初,称“三元殿”。正殿供奉真武大帝、观音大士和三官神像。真武大帝和观音大士的神像是用檀木精雕而成的,非常精致,为崂山诸道场中木雕神像之首;三官神像为铜铸,也很有特色。 正殿内供奉着真武大帝、观音大士和三官神像。其中的真武大帝和观音大士神像是用檀木精雕而成,刀法线条流畅,雕工精湛传神,被誉为崂山诸道场中木雕神像第一。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古代木雕神像久历烟火熏蒸和自然侵蚀,存世量并不多见。 崂山曾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名庵”,蔚竹观是其中之一庵,历代诗人文豪多有诗文咏叹之。清代胶州文人王大来有诗赞曰:“玄都近在最高峰,石橙追寻樵客踪。履下泉声三十里,杖边山色几千重。深藏胜境疑无路,绿到仙宫遍是松。更喜道人闲似我,邀看万朵碧芙蓉。” 参拜完毕,出得蔚竹观门外右手台阶上,有端端庄庄的蔚竹台,台面上绘画着道教的招牌“八卦阴阳鱼”。在正殿墙外自然岩石基石上,有清嘉庆二十二年四月初六刻石,记载着蔚竹庵宋师祖建“蔚儿铺”那段历史。却是观中于大真人画像下写着所建五级八角清风塔,遍寻也未找到。 蔚竹观地处高山峡谷之中,时而云雾弥漫缥缈似绢,时而云消雾散峰出云端,山容水意,树色泉声。出观西南有株古银杏树,树龄已400余年;位于观东侧的古银杏,树高25.6米、胸径1.1米,树龄有800余年,似是初建时所植。 蔚竹观以怪石奇秀,松竹茂盛,泉水潺潺而闻名。虽然道观院落不大,但环境清幽,四周山峦叠翠,老松蟠绕,涧溪流水、风景如画,真不愧叫崂山十二胜景的“蔚竹鸣泉”的美名。就这样,我们今天游蔚竹观,高兴而来满意而归,顺便游览着北九水下山开车回家喽! <p class="ql-block"> 【后语】</p><p class="ql-block"> 黄宗昌所著的《崂山志》,未全包含进后评出的崂山“十二景“所在的巨峰、龙潭瀑、明霞洞、下宫、八仙墩、那罗延窟、白云洞、 上苑、华楼宫、北九水、靛缸湾、蔚竹庵等。志中,华楼山是明清必游风景区,因为彼时青岛、崂山都属即墨县管辖,游崂者大都从即墨城出发或归宿,其游览华楼是顺道;另外,游崂者有路到上苑,狮子峰“宾日”也是不可或缺的。</p> 本篇要说明,因明清时(尤指清朝乾隆年间前)北九水地儿没修道路,故难以游览北九水、潮音瀑、蔚竹庵,仅可游外九水;而黄御史《崂山志》提到的其他景点,基本属于倒塌的道观或寺庙或书院(如聚仙宫、黄石宫、海印寺、康城书院等),至今未修复本篇也不赘述。本章部分文字和图片采自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我来删除。后续由自然国地把相关故事捋顺与您来共享,敬请期待。 2025.03.23.整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