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祭祖扫墓可以提前而不推后,为何?

许大帅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我国的传统习俗中,清明节祭祖扫墓活动通常只提前而不推后,这一习俗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通过一次山西绵山之旅,我得以深入了解了其中的缘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绵山最广为传颂应该是介子推被焚的故事了: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因骊姬之乱被迫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在流亡途中,重耳历经磨难,生活困苦不堪。有一次,重耳一行在荒山野岭中陷入绝境,数日未进食,饥饿难耐。关键时刻,介子推毅然决然地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成汤羹献给重耳。重耳食用后,体力逐渐恢复,得知真相后深受感动,对介子推的忠义铭记于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返回晋国,成功登上国君之位,史称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对跟随他流亡的功臣们大行封赏。然而,介子推为人高洁,淡泊名利,他认为自己辅佐重耳是出于对国家和道义的忠诚,并非为了获取功名利禄。于是,他没有主动邀功请赏,而是选择悄然离开,背着年迈的母亲隐居到绵山之中。晋文公想起介子推的功劳,心中愧疚,派人四处寻找介子推。得知他隐居绵山后,晋文公亲自率领群臣前往绵山,请介子推出山为官。但介子推心意已决,坚决不肯出山。晋文公无奈之下,听从他人建议,下令放火烧山,企图以此逼迫介子推下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绵山一片焦土,却始终不见介子推的身影。待火势熄灭后,人们在一棵烧焦的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和他母亲的遗体。只见介子推背靠着大树,紧紧抱着母亲,至死都没有改变自己的气节。晋文公悲痛万分,为了纪念介子推,他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规定在介子推死难之日(冬至后第105天)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寒食节由此而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禁火寒食是寒食节最为核心的习俗。这一习俗源于对介子推的纪念,人们以禁火的方式表达对他的敬重与哀悼。在寒食节这一天,人们提前准备好冷食,如寒食粥、寒食面、寒食糕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寒食节还有插柳的习俗。民间传说,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在第二年春天竟然死而复生,晋文公见状,赐名此柳为“清明柳”。此后,人们便在寒食节这一天折柳插于门楣,或戴在头上。插柳的寓意丰富多样,一方面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另一方面,柳与“留”谐音,也寄托了人们对亲人、友人的挽留与思念之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寒食节(冬至后第105天,介子推忌日)最初只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地方性节日,主要在晋国故地流传。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的影响逐渐扩大,其禁火寒食等习俗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传播和认可。在唐朝时期,寒食节达到了鼎盛。唐朝统治者对寒食节极为重视,将其定为全国性节日,并与清明节(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一起放假数天,形成寒食清明假。这一时期,寒食节的习俗更加丰富多彩,除了传统的禁火寒食、插柳、秋千外,还增添了蹴鞠、斗鸡等娱乐活动。寒食节与清明节的时间相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二者的界限逐渐模糊,寒食节的部分习俗也融入到清明节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寒食节彰显了忠义、孝道等价值观,对维护社会秩序和家庭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介子推的忠义之举成为人们敬仰的典范,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坚守道德底线,忠诚于国家和人民。同时,寒食节期间家人团聚,共同参与祭祀、踏青等活动,增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了家庭关系的融洽。这种家庭观念的强化,有助于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明末清初,汤若望调整节气,定清明在冬至后106或107天,寒食节在冬至后105天,二者接近。寒食节禁火冷食,扫墓多在节前,影响清明形成“提前扫墓”习惯。寒食期间禁火,而清明祭祀焚香烧纸需用火,为避禁忌,人们提前祭扫。此外,清明临近春耕,提前扫墓可避农忙,且早祭体现对祖先敬重。虽寒食禁火习俗渐淡,但提前扫墓传统保留,成为对先人“主动追思”的象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