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土司城 讲述少数民族古老制度与中华文化融合

任玲(冬日飞雪)

<p class="ql-block">  当你走进位于恩施市的土司城,如果您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也许您去过苏州,也许去过北京,也许是土家族、苗族或侗族等少数民族的同胞。</p><p class="ql-block"> 先说说它的名字~土司。土司是元明清朝代,中央王朝认命的少数民族地方世袭官员的名称。曾经是地方政治、文化和军事的核心。 土司制度是元朝至清朝雍正年间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特殊统治方式。恩施地区的土司制度始于元朝,止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历经450余年。</p><p class="ql-block"> 土司制度的瓦解,源于改土归流。改土归流说白了就是,中央王朝收回土司自立门户制度,指派官员直接管理。它的意义在于增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民族观和国家观的认同感。改土归流始于明代的中后期,盛于清代雍正年间。它对中华各民族的文化融合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不论是土司制度,还是改土归流,都是中华历史长卷中,不可泯灭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那么为什么说您会有似成相识的感觉呢?</p><p class="ql-block"> 这要从翻新的土司城说起。1988年恩施政府决定翻新重建土司城,并与2002年正式对外开放。因为这座翻建的土司城是由苏州园林设计院设计,由恩施地方民间艺人承建,它结合了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风格,还有清朝的建筑元素。</p> <p class="ql-block">  这张图片的黑色瓦顶,白色围墙,飞檐翘角都是苏州园林的风格,考究的木雕刻、门窗装饰,小巧玲珑的房间布局,无不体现了匠人们精湛技艺和追求极致之美的精神。苗族地板悬空栏杆式吊脚楼,分层住人,储物的功能,解决不平地势上的房屋平衡问题,这里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经典范例。</p> <p class="ql-block">  再看看这多层圆形屋顶,有没有北京天坛的影子?方正的四合院风格,以及环绕的城墙,那是万里长城的微版,为抵御外敌。</p> <p class="ql-block">  整个土司城的建筑全部采用木榫结构,没用一颗钉子,充分彰显了我国古代人的聪明智慧和古老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土司城里廪(lin)君殿是土司家族祈福祭奠的地方,廪君是土家族的先祖。墙上的壁画,描述了土家族等少数民族最初辛勤耕作的场面,殿中有数座手持刀刃的勇士,意在保卫自己的家园和劳动成果,强有力的抵御倭寇的掠夺。</p> <p class="ql-block">  土司城中,供奉着关公和孔子的塑像,还有戏台的形式,说明了土家族及其它少数民族,对汉族文化的认可与崇敬。中华民族的团结与文化融合,在小小的土司城里得到充分的展示。</p><p class="ql-block"> 虽然土司制度已经瓦解,但中华各民族之间平等相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新一代制度和风尚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断提升,形成了万众一心,不可阻挡的复兴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任玲 2025年3月23日拍摄并写于恩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