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巴渝风情:中山古镇

海天一帆

<p class="ql-block">  周末,到江津中山古镇一游。从重庆到中山古镇约120多公里,已近中午时分,所乘的老爷车终于摇摇晃晃到了一个山坡上,这时远远的便可眺见中山古镇侧卧在四面山下,与笋溪河相依相伴。在中国,古镇与河流相伴是乎是一个永恒的定律,中山古镇也不例外。</p> <p class="ql-block">  中山古镇俗称三合场,又名龙洞场,作为古镇,现在国内也小有名气。但我小时候却从未听说过这个镇名,这次到镇中详询,方知是上个世纪80年代因区县规划调整,便以三合场后面的一座叫“中山”的山来命名“中山镇”。所以镇古老而名不古老,与孙中山也没有什么关系。</p> <p class="ql-block">  中山古镇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四面山一脉相连。在幽幽青山中沿续着古老的风情和瑰丽的景色。古镇依山傍水,场镇建筑靠水而建,为廊坊式场镇。其实与其说古镇,不如说古街,直到今天,长达1.5公里的南宋时期的民居里依然住着200多户纯朴的乡民。</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民居虽年代久远,但大多保持了原貌。建筑群巧妙地利用了依山傍水的地形,河边的房屋墙体用木桩、木板、竹夹,屋顶全用青瓦铺盖,并用木柱支撑在岩体上,形成一到三层高,错落有致的吊脚楼群体。</p> <p class="ql-block">  站在中山古镇南端的龙洞桥上,可以看见浑黄的笋溪河水从桥下潺潺流过(因刚下了大雨),斑驳鳞次的老街在茂密的竹林和黄桷树的掩映下,苍翠而古老。尽管岁月的风雨褪去了从容的颜色,但仍有一种油画般的生动和鲜活。</p> <p class="ql-block">  有意思的是,由于古镇居民不少祖先是军籍人士,因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军家话”,古街中至今还保留着当年只有驻军及其家属才能行走的褐红色石板道。</p> <p class="ql-block">  走过石桥,在两侧吊脚楼长长的屋檐下,夹着一条宽约3--5米的青石板老街,由于两侧屋檐相接,光照较少,老街显得更为幽深,給人感觉仿佛时光到流,又回到了古老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老街两边的房屋均为木结构,其顶层横跨两边,用穿斗挑梁连接,廊檐将1000多米的街道分段遮盖,形成避风避雨的内街,因此古镇上有“街有多长,楼有多长,晴不落光,雨不湿街”的说法,构成与其它古镇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走在浸润的青石板上,廊檐的斑驳和着穿透的阳光,让我放飞的思绪仿佛倒回千年,又漫漫地驻脚在古镇,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生命顽强的守望和古镇阳光随风吟唱着的无奈与忧伤。</p> <p class="ql-block">  据说,中山古镇曾是繁华的水码头,为川黔山区的商品集散地。漫步在古镇上,仍可见当年遗留下来的作坊,如铁匠铺、锅厂、染房,还有茶馆、客栈等。至今还保存着打铁、打蒸笼、竹编、卖草鞋,山货土产等生活用品和传统工艺技术,这也给每个来到古镇的游人带来了新奇和乐趣。</p> <p class="ql-block">  中山古镇小吃众多,其中 “烟熏豆腐”是古镇人的最爱。它的工艺制作独特,须用细细的草秆烧成灰,上面放一块竹子编的篦子,用烟的温度将其上的豆腐慢慢熏成金黄色,然后用竹签插好,两面刷上特制的辣椒酱,外焦里嫩,别有一番风味。来古镇的人走时,多要买烟熏豆腐,似乎要把那小镇千百年来光阴的故事用其来诠释。</p> <p class="ql-block">  尽管是周末,古镇长街的游人并不是很多,显得有些冷清,古镇的居民们除做生意的外,多三五一群围着打麻将,或斗地主,或打长牌;有的一把长椅静静地躺在家里,悠闲自得;享受着古镇的宁静和清凉,丝毫不受东张西望、走街窜巷的游人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中山古镇是我到过的保持得最原生态、最朴质自然的古镇之一,在这阳光与悠闲间,倘佯在古镇老街上,久居城市的喧嚣与繁华的我,感受到古镇的宁静与和谐,感受到古镇的另类风景,也感受着古镇诗意般的平平仄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