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中国伞博物馆

高棣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上周四(3.20)参观了位于杭州市拱墅区拱宸桥西直街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伞博物馆</span>。该馆展厅面积2411㎡,临时展厅建筑面积527㎡,展品非常丰富,通过参观既饱了眼福,又增长了知识,值得一看。</p><p class="ql-block"> 烟雨江南,衍生出独特的伞文化,伞的审美、伞的诗意和伞的象征意蕴伴随这历史发展的车轮,碾压出一道独特的文化轨迹。</p> <p class="ql-block">  1、中国伞的起源:</p><p class="ql-block"> 伞的起源是一个目前尚不能清晰说明的问题。在古代中国,有多种关于伞发明的传说和文献,也有一些可供我们探索的考古材料,虽然这些材料尚不能给出准确的答案,却能开启我们无限的想象。我们将具有猜测性的观点展示在这里,让观众朋友们自己作出判断。或许有一天,正是您的观点,解开了中国伞起源之谜,并成为大家认可的定论。</p> <p class="ql-block">🔽荷叶的启示:</p><p class="ql-block">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突然遇到下雨时,很自然地会用大片的树叶放在头上挡雨。关于伞起源的一种最朴素的看法认为,伞正是受到此类事件的启发而发明的。</p><p class="ql-block"> 在民间的传说中,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在4000年前,一位儿童头顶一片大荷叶,冒雨行走,雨珠从凸面的荷叶斜边滚下,启发人们发明了伞;另一种说法指出,3000多年前周武王带兵打仗时遇暑热,路过荷塘时士兵们摘荷叶遮挡灼热的阳光。有士兵说:如果随时都能带着荷叶就好了。这句话触动了周武王,他命令工匠加以研制和改造,于是发明了伞。</p> <p class="ql-block">🔽带长柄的斗笠:</p><p class="ql-block"> 一些古代文献记载,伞是在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笠是一种用竹篾或棕皮编制的遮阳挡雨的帽子,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史记·五帝本纪》就有舜戴雨笠的传说。徐广注《史记》时写道:“笠有长柄者谓之簦”。唐代颜师古在注《急就篇》时有更详尽地说明:“簦、笠,皆所以御雨也。大而有把,手执以行,谓之簦;小而无把,首戴以行,谓之笠。”如此看来,簦就是安装了手柄的大笠,除了材料和收放功能外,其形制和今天的伞并无多大区别。</p> <p class="ql-block">🔽会移动的亭子:</p><p class="ql-block"> 南宋魏庆之在《诗人玉屑》中把伞发明的专利授给了鲁班夫妇。鲁班生活在春秋战国,是孔子的同时代人,也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能工巧匠。传说他在乡间干活时,妻子云氏每天往返送饭,遇上雨季,常常挨淋。鲁班沿途建造了一些亭子,遇到下雨可在亭内暂避。然而,夏季雨情多变,固定的亭子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一天,云氏突发奇想,“要是随身有个小亭子就好了”鲁班听了媳妇的话,茅塞顿开。他依照亭子的样子,裁了一块布,安上活动骨架,装上把柄。“伞”就这样问世了。</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伞车:</p><p class="ql-block"> 从考古资料看,与我们今天使用的伞最接近的是一种战车上的车篷。所以有人认为伞起源于车伞。战国时期的车伞造型与后世的伞形非常接近,但这一时期的伞具尚无伞斗,伞弓(即伞骨)直接插入伞柄上端的盖斗中,环盖斗凿出楔形榫眼用于装伞弓。车伞的体量较大,骨架主要材料为木、漆、青铜,伞面材料不可考,可能是绸、布或兽皮。</p> <p class="ql-block">🔽庄严的华盖:</p><p class="ql-block"> 现在黄帝与蚩尤的战争中。时值春末夏初,风卷尘扬,烈日炎炎。黄帝命人在战车上撑起“华盖”来遮住阳光、挡住风沙,好看清对方的阵势。后来,黄帝获胜了,人们以为是“华盖”保佑的结果,视其为荣誉和权力的象征。华盖是一顶圆形布盖子下边支着一根长棍,不能收拢也不能伸展。伞正是在此基础上发明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2、油纸伞和油布伞:</p><p class="ql-block"> 汉代以前的伞尺寸较大,伞面可能是用丝帛以及鸟类的羽毛编织而成,因为价格高昂,主要流行于上流社会。到了汉代,随着纸的发明,情形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当纸被用作伞面后,伞成为人们能够消费的用具,开始与日常生活发生密切的关系。纸伞表面涂上一层桐油以增强避水性,称为油纸伞,具有良好的避雨性能。棉纺业兴起后,以棉布为伞面材料的油布伞也出现了。它比油纸伞更加坚固耐久,价格较高,颇受欢迎进入近代,传统伞业受到现代伞业猛烈冲击,一种具有明确审美功能的工艺伞发展起来,它在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带着一丝怀旧的眷恋。</p> <p class="ql-block">🔽油纸伞的主要产地:</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种雨具,油纸伞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两方面的条件,一是气候多雨,二是有制伞的主要材料一一竹。这两方面,中国南方的条件都远优于中国北方,这就决定了中国伞业的发展,尤其是油纸伞的发展,主要是多雨和盛产竹子的南方地区这种格局,甚至到了金属取代竹成为伞的骨干时,依然如此。关于历史上油纸伞的生产与经营,文献中记载不多。近代以来仍从事传统油纸伞生产的作坊,主要分布在浙江、四川、湖南、江苏、江西、福建、云南等竹产区。进入20世纪下半叶,随着现代金属伞的流行,大量作坊停产歇业,一小部分转向制作工艺伞。</p> <p class="ql-block">🔽云南荥阳油纸伞。</p> <p class="ql-block">🔽湖北武汉苏恒泰油纸伞。</p> <p class="ql-block">🔽福建福州油纸伞。</p> <p class="ql-block">🔽台湾原乡缘纸伞。</p> <p class="ql-block">🔽浙江余杭油纸伞。</p> <p class="ql-block">🔽湖南益阳油纸伞。</p> <p class="ql-block">🔽四川泸州油纸伞。</p> <p class="ql-block">🔽江西㜈源甲路油纸伞。</p> <p class="ql-block">🔽油纸伞的制作:</p><p class="ql-block"> 伞具制作工艺过程中包括几十道工序,按先后顺序可概括为选材、加工零部件、组装伞骨架、贴伞面、伞体装饰等五大阶段。传统手工伞具的制作,在生产方式上采用有序的分工,伞具的各个零部件在不同的作坊中加工,最后到一个工厂里再由一个流水线来组装骨架、贴伞面、装饰等。</p> <p class="ql-block">🔽油纸伞制作现场模拟(以下照片3张)。</p> <p class="ql-block">🔽贴伞面。</p> <p class="ql-block">🔽油布伞:</p><p class="ql-block"> 随着棉布的发明,人们釆用油纸伞在绵纸上涂桐油的技艺,发明了在棉布上刷桐油的油布伞。它与油纸伞一起。成为中国民间主要的雨具。安徽浸县制伞历史悠久,唐宋时已有记载,清代的民间,广东、福建等地还制造黑布伞,行的国外。虽然油布伞坚固耐用,经得起烈日曝晒,不怕暴雨打击,但由于较笨重,花色不多,流行的程度不如油纸伞。不过,上了年纪的人都还记得,绵绵的雨天里,杏黄色的油布伞连成一片,为人们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以下照片3张)。</p> <p class="ql-block">🔽雕塑:街头修伞。</p> <p class="ql-block">  3、美丽的西湖绸伞:</p><p class="ql-block"> 丝绸很早就被当作伞面材料,尤其是中唐以后,随着丝绸的普及,绸伞进一步流行。南宋临安是全国的制伞中心,市场上绸伞品类众多有大小黄罗伞、清凉伞,红绿小伞和方伞等,供顾客选择。及至近代,杭州西湖绸伞作为绸伞家族最靓丽的一支,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绸伞的突出代表。西湖绸伞以竹作骨,以绸张面,小巧玲珑,风格典雅,伞头造型多借鉴西湖中的“三潭”,伞柄的造型除了注意艺术上的变化外,还要求手感舒适、线条流畅。同时,花线的穿制、伞扣的造型饶有民间风味,也烘托了绸伞的精美工艺,具有浓郁的江南地方色彩。</p> <p class="ql-block">🔽都锦生和西湖绸伞厂:</p><p class="ql-block"> 都锦生(1897~1943),号鲁滨,杭州人。1919年毕业于浙江省甲种工业学校机织专业,留校任教。在教学实践中,亲手织出中国第一幅丝织风景画“九溪十八涧”。1922年在杭州茅家埠办都锦生丝织厂,1932年,都锦生以日本绢伞为样本,创制出西湖绸伞。</p><p class="ql-block"> 至1949年,西湖绸伞厂共有6家,1958年9月,建立西湖绸伞专业生产厂一一杭州风景绸伞厂。</p><p class="ql-block"> 1959年西湖绸伞的产量为60万把,出口40万把,主要销往苏联、东欧和其他欧亚国家。20世纪60年代初,产量逐年下降,至1970年停产。1972年,为了出口需要和保特传统工艺产品,恢复绸伞生产,年产量三四千把。后因原料供应困难和制作成本提高,产量始终不大。到1985年,西湖伞厂和杭州工艺美术实验厂两厂共生产1.06万把。</p> <p class="ql-block">  纷繁多样的西湖绸伞:</p><p class="ql-block"> 早期西湖绸伞仅有刷花,图案以风景为主,有“平湖秋月”、“三潭印月”等9种。杭州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绸伞研究组,由竹振斐主持,对绸伞的伞面装饰、头柄造型、使用性能进行改革和创新,使产品更趋完善。目前西湖绸伞有10余个品种。以伞面图案的形式可分为刷花伞、刺绣伞、绘画伞。在伞面上刷花、画花和绣花,俗称绸伞工艺中的“三花”。以下绸伞样本照片7张。</p> <p class="ql-block">  4、中国伞文化:</p><p class="ql-block"> 伞在伴随着人们生活的同时,人们也将自己的情感和观念,以及建立在这种观念基础上的象征含义赋予伞。伞在历史积淀中所形成的文化内涵广泛、深刻而复杂。它的制度、它的形态,它的颜色,甚至它的汉字字形,都激起了人们无限的联想,它既是将人群区分开来的礼仪制度的一部分,又是将具有共同心愿的人联系在一起的媒介:它既为人们带来喜庆与吉样,但又成为民俗心态中的一种难言的禁忌。正是在这种多样化的情绪中,形成了各地丰富多样的伞文化。</p> <p class="ql-block">🔽等级与仪仗:</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中国,伞的使用具有强烈的等级性,成为社会身份的象征皇帝出行时用华盖;宋代规定百姓、官吏伞一律用青色,天子用红黄二色;明代规定庶民只能用纸伞,不得用罗绢凉伞。从后魏时期开始,伞还正式用于官仪,成为皇家礼仪的一部分。伞的礼仪与等级特征并不仅限于中国,在古代的埃及与巴比伦以及在东方的日本、缅甸和泰国,这种现象也普遍存在。</p> <p class="ql-block">🔽持伞铜俑:</p><p class="ql-block"> 俑高55厘米,伞高102厘米,原件于1956年在云南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时代为西汉时期。持伞铜俑为一男性,呈跪状,束发成鬓,双手持大伞,伞柄微曲,伞盖扁大,内沿悬挂铜铃。此类持伞俑多有供养和导引神灵之意。</p> <p class="ql-block">🔽仿乾隆九龙盘金绣华盖。</p> <p class="ql-block">🔽万民伞(清光绪十四年,1888):</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中国地方官员卸任离职时,当地的百姓为感念他带来的福祉,颂扬他的德政,送上一柄签署众人姓名的伞作为纪念,称“万民伞”。该伞丝绸质地,对称的四个方位分别用金丝绣着四条正面团龙,团龙之间采用盘金绣技艺绣有"郑”姓、“汪”姓等142个老百姓的名字,内衬用墨笔书有“光绪十四年仲秋月旦”字样。伞边沿连接有24厘米宽的绿丝编织流苏,丝网上贴有装饰金属片。</p> <p class="ql-block">🔽祭祀和崇拜:</p><p class="ql-block"> 对伞构造的超自然意义解释,为伞赋予了神秘的宗教色彩。穹形的伞面让人们联想到天,二十八根伞骨被认为与天上的二十八宿相对应。这使人有理由相信伞具有神圣的性质,具有神秘的力量,也使得人们对伞产生神秘莫测的感觉,产生了敬畏、感激、依赖的宗教情绪。</p> <p class="ql-block">🔽画像镜(东汉):</p><p class="ql-block"> 圆形,半圆纽,联珠纹纽座。纹饰以四乳钉分作四区,主题纹饰为东王公、西王母,旁有侍者、羽人等,西王母头顶(悬)曲柄伞。另一组为车马出行及征伐纹样。镜外围饰栉齿纹、画文带各一周。素宽缘。汉代流行神仙思想,此镜主题纹样既是当时意识形态的反映,同时又为现实生活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油纸伞祭祀祖辈先灵</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的很多地方,有用油纸伞祭祀祖辈先灵的习俗。习俗来源于中国古代皇帝头顶常撑一柄黄盖伞,表示至尊无上。用油纸伞祭祀祖辈或亡灵,表示对祖先的尊敬。</p><p class="ql-block"> 江浙一带报丧:在江浙一带,报丧习俗是用伞来暗示的。报丧的人带着一把伞去,把伞头朝上柄朝下,放在门外。</p><p class="ql-block"> 杭州的“五七”:近代以来,中国许多地方都流行亲人死后“做七”的风俗,每逢七天一祭,共做七次。杭州的“五七”中,伞是祭祀的物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彩绘多闻天王木雕(金代):</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伞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被赋予了神秘力量。多闻天王是四大天王之一,居于须弥山之北水晶岩,为世界北方的守护神。因传说他常去听释迦说法,所以称“多闻”。此尊多闻天王彩绘木雕像,全身以红、绿、蓝等色彩绘,头戴冠,两眼圆瞪,穿甲胄,身后飘逸着帛带,右手持宝伞,威武庄严。手中所持的法器即为一把佛家宝伞,象征着遮蔽魔障、守护佛法,有“张弛自如,曲覆众生”之意,用以制服魔众,护持众生财物。</p> <p class="ql-block">🔽巫术与傩仪:</p><p class="ql-block"> 侗族人的《祭天魂之舞》:</p><p class="ql-block">在侗族人的观念里,伞是天或太阳神的象征,他们祭天时跳的《祭天魂之舞》,是整个祭天活动的第一个舞蹈仪式。仪式由五位掌祭坛的祭师表演,他们高举珠帘垂羽彩花伞,边走边旋转花伞。花伞边的珠帘羽花向外飞射,形成光芒放射状。</p><p class="ql-block"> 湘西凤凰的傩祭:</p><p class="ql-block">在湘西南零陵一带,形式多样的“舞伞”在瑶巫当中流传,反映了人们对天的崇拜心理。在湘西凤凰的傩祭里,许多傩戏都将伞作为道具。在“求子”法事里,伞是巫师的重要法器;在“送子”的法事中,土地神打着伞,带领仙姑下凡,将“子”送给还愿者。</p><p class="ql-block"> 瑶族伞舞:</p><p class="ql-block">在江华岭东瑶族地区的宗教祭祀中,流行一种伞舞。相传盘王带领他的族人飘湖过海,中途遇到肆意的风雨,盘王以伞抵御,保证了族人的平安。在丧祭日,人们跳起伞舞赞美盘王的神威。</p> <p class="ql-block">🔽左侧:傣族油纸伞。右侧:布依族吹笙图蜡染伞。</p> <p class="ql-block">🔽女儿的嫁妆:</p><p class="ql-block"> 客家女儿的嫁妆:</p><p class="ql-block">油纸伞是一些汉族地区婚俗礼仪不可或缺的物品,如广东梅县客家姑娘的嫁妆中,油纸伞是必不可少的。这种习俗,在南洋和台湾等地的客属人中仍然流行。</p><p class="ql-block"> 仡佬族的订亲日:</p><p class="ql-block">贵州、广西等地的仡佬族在订亲日,男方的父亲在媒人陪同下,带着礼物,扛着一把红伞到女方家,将包袱及红伞挂在堂屋左壁中柱上。</p><p class="ql-block"> 排瑶的送嫁队:</p><p class="ql-block">排瑶的送嫁队列由媒人带路。媒人用雨伞挑着一个红鸡笼,里面装一只小雌鸡。新郎和新娘走在送嫁队伍中间。新娘盛装打扮,身着自己刺绣的花衣和花裙,手拿一把半撑开的油纸雨伞,伞上贴有一张“先生公”(巫师)画的“避邪符”,并倒挂一把剪刀,以示避邪。</p><p class="ql-block"> 白裤瑶的新郎:</p><p class="ql-block">白裤瑶在结婚那天,新郎要准备砍刀和雨伞各一把,用竹蔑捆在一起,用于驱邪。</p><p class="ql-block"> 水族姑娘出嫁:</p><p class="ql-block">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水族姑娘在出嫁时,新娘的哥哥或堂哥打着一把崭新的伞遮在新娘的头上,一路上护送新娘前往新郎家,表示对嫁出去的妹妹的爱护和尊重,希望妹妹一路平安。如路途较远或遇到下雨打雷天气时,还要打着一把特地撕开一条缝的红纸伞以示避邪。水族新娘也有自己撑伞步行或由其哥弟打伞背到夫家的。</p> <p class="ql-block">🔽爱情的吉祥物</p><p class="ql-block"> 壮族的迎亲日:</p><p class="ql-block">壮族人在迎亲日,男家派一位代表率领迎亲队伍接亲。队伍里有一位打着黑布伞的师公,意在驱邪。</p><p class="ql-block"> 哈尼族“姑娘节”:</p><p class="ql-block">云南红河县哈尼族支系的叶车人,在春耕栽插过后举行象征关秧门的“仰阿纳”,当地人又称“姑娘节”。届时与意中人对歌谈情的哈尼少女都着白衣,打白纸伞,漫山遍野。</p> <p class="ql-block">🔽吉样的红伞:</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民间,红色与桐油可以消灾、辟邪、驱鬼,红色的桐油纸伞放在家中,可保平安吉祥。红色油纸伞也代表着喜庆,许多地方做寿、结婚、生子、乔迁、高升等有送油纸伞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赴京赶考:</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古代有一个习俗,就是赴京赶考或做官上任,背上行囊里除书本外,一定会带一把红油纸伞,预祝路途平安,高中状元。</p> <p class="ql-block">🔽白娘子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白蛇传说源远流长,家喻户晓,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其余三个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牛郎织女》),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白蛇传》中,许仙与白蛇在西湖断桥以红伞为媒,结下千古奇缘的佳话,成为忠贞爱情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伞舞:</p><p class="ql-block"> 轻盈美丽的伞成为人们抒发情感的载体,进入艺术表演的殿堂。在中国,许多地区和民族都有自己风格独特的伞舞。人们以伞为道具,载歌载舞,表达自己的感情。</p> <p class="ql-block">🔽晋州官伞舞:</p><p class="ql-block"> 官伞发源并流传于晋州境内的故城、槐树、东宿和城关一带,本是统治者的仪仗之一,随着时代的演进和习俗的变化,演变为民间婚丧、做寿的执事和相互赠送的重礼,并发展出官伞舞。官伞舞的基本动作是碾、拧、夹、转,它们构成了伞舞的独特风格。</p> <p class="ql-block">🔽傣族伞舞:</p><p class="ql-block"> 红伞绿统裙,含颚款款行,举手抬足间,洒落万般情。傣族《伞舞》就是这样一个以意境让人们铭心刻骨的抒情舞蹈。</p> <p class="ql-block">🔽苗族伞舞——苗族《红苗伞》舞:</p><p class="ql-block"> 苗族群舞《红苗伞》取材于苗家特有的风俗一一红苗伞伴嫁。在苗家,新娘出嫁要由一妇女举着象征着吉祥幸福的红苗伞送嫁,祈祷终身都有人为其遮风挡雨。</p> <p class="ql-block">  5、走向世界的伞:</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以外的一些地区,很早就出现了伞。在古埃及,伞是法老仪仗的一部分:在古希腊,伞是贵族妇女遮阳的专用器具。在漫长的中世纪,除了教廷保留了仪仗意义的伞外,伞并不见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一般认为,真正作为人们生活用具的伞,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来自中国。在唐代,中图伞便传到了朝鲜与日本,并在日本发扬光大。从16世纪中叶后开始有零星的中国伞进入欧洲,但直到17世纪中叶,伞才开始走进欧洲人的生活。伞走向世界,不仅给各国的人们带去便利,也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在今天,世界许多地区都形成了自已独特的伞文化,</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和古巴比伦:</p><p class="ql-block"> 在古埃及和巴比伦,人们也用伞来遮阳光。不过,当时伞主要是荣誉和权威的象征,只有皇家和身居高位的人才有用伞的权利。古埃及人为精心制作的莎草纸伞和孔雀羽毛伞赋予了宗教的含义。他们认为,苍穹是由女神努特的身体构成的,她的脚尖和手指尖着地,而躯干就像一把巨伞那样覆盖着大地,人造的伞被当成努特的小型化身,因而只应罩在贵族的头顶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希腊和古罗马:</p><p class="ql-block"> 在距今2000年前,古代希腊人使用伞来遮阳光,但那通常是女人的专利,男子用伞会被耻笑太女人气了。大约在公元1世纪一些罗马妇女开始在伞面上涂抹一层油,以便能在雨天使用。当时曾为地们能否将伞带入圆形剧场事宜引起诉讼,但女人们羸得了官司。然而,在整个中世纪,都不见有日常生活中用伞的记载,只是在罗马教廷,教皇将伞作为仪仗的一部分,就象古代东方那样。</p> <p class="ql-block">🔽古希腊花瓶(仿制品)伞。</p> <p class="ql-block">🔽伞在亚洲:</p><p class="ql-block"> 源于中国的油纸伞,从唐代开始相继传至日本、朝鲜,越南、泰国、老挝等地,并在各地发展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油纸伞,其中最著名的是日本和伞及伞文化。油纸伞是在飞鸟时代由中国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原先是佛教仪式中所使用的法器。日式油纸伞常会把伞柄和伞骨髹上黑色,伞面装饰日本传统特色图案。</p> <p class="ql-block">🔽日本和伞:</p><p class="ql-block"> 和伞源于中国,从江户时代开始广泛用于民间。元禄年间,伞的不同用途开始被发现,僧侣和医生们用粗短的蛇目伞,各种商号在雨天时借给客人绘有广告的伞,歌舞伎则将伞用作表演的道具。进入现代,和伞作为生活必需品的使用机会逐渐减少,但是作为趣味用品、舞蹈或戏剧道具,在传统祭祀或仪式茶道等活动时,用途仍十分广泛。特别是代表日本传统文化的茶道和日本舞踊、歌舞伎等,和伞更是必不可少的道具,成为日本文化重要的象征之一。</p><p class="ql-block"> 天皇</p><p class="ql-block">在日本,每逢盛大庆典,总有人为天皇撑着一把直径2米的红色绸伞,它是天皇绝对权威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茶道表演时用的“番伞”:</p><p class="ql-block"> 艺伎、传统舞蹈</p><p class="ql-block">古代日本舞伎用粉红色的伞,艺伎持紫色的伞,歌舞伎的男子持黑或茶褐的伞。</p> <p class="ql-block">🔽日本伞舞《庄野白雪》和《初雪的荞麦》。</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和伞(以下照片2张)。</p> <p class="ql-block">🔽蓝地樱花日本和伞。</p> <p class="ql-block">🔽泰国的油纸伞(以下照片2张)。</p> <p class="ql-block">🔽伞在欧美:</p><p class="ql-block"> 大约在16世纪初,随着伞传入欧洲,南欧有一些国家已经知道伞,虽然其使用主要还是限于宗教目的。至迟到16世纪中叶,法国也有伞传入,较多是王室成员使用。然而,到18世纪中叶,已经有许多巴黎人用伞遮阳挡雨。与此同时,海峡对岸的英国人正经历着一个接受伞的令人难堪的心理过程,因为他们觉得用伞是违反天意的,而马车夫则担心人们在雨天用伞可能会影响他的生意。不过,英国人很快从这种困惑中摆脱出来,不仅如此,他们对伞的感情似乎超过了其他民族,以致被称为“伞的王国”。</p> <p class="ql-block">🔽雨伞王国:英国:</p><p class="ql-block"> 英国首都伦敦不仅是雾都,而且气候变幻无常,人们无法依从天气预报。因此,英国人出门总要带着雨伞,久而久之,手持雨伞成为英国人未雨绸缪谨慎品德的象征。英国人爱伞在世界上都是出了名的,如果按人口平均算,英国拥有的伞最多,被称“雨伞王国”。</p> <p class="ql-block">  6、现代伞:</p><p class="ql-block"> 直到17世纪后半叶,欧洲的伞还是笨重的,伞的使用与其说是遮阳挡雨,还不如说是显示身份。这种情况到19世纪弧形钢骨伞架研制的成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随着收放自如的伞的问世,伞开始真正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现代纺织技术提供的更丰富多样的纺织材料也促进了伞的现代改造。虽然伞的形制被保存下来,但材料的变化为制伞业带来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反过来猛烈地冲击中国的传统手工制伞业,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现代金属伞迅速取代传统的油纸伞,成为伞的主流。大红油纸伞虽然依旧美丽和生动,但终于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离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p> <p class="ql-block">🔽曾辉与变伞</p><p class="ql-block"> 曾辉是杂技、魔术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20世纪80年代,曾辉受西湖绸伞启发,将西湖绸伞改进为舞台杂技表演道具,通过魔术艺术使西湖绸伞飞向国际舞台,为这项优雅的东方非文化遗产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曾辉将美丽的西湖绸伞带到许多国家,装饰日常生活的同时,也传承和发扬了地域文化,她首创的《变伞》杂技表演节目,荣获国内外多个金奖,深受观众喜爱。曾辉表演的伞道具(以下照片2张)。</p> <p class="ql-block">🔽折迭伞:</p><p class="ql-block"> 金属材料的运用为伞的进一步变形提供了可能性,从而推动了现代折叠伞的问世。1928年,德国科尼普斯公司的所有者汉斯·霍普特发明了可折叠的雨伞,从此折叠雨伞因为方便而流行起来。在中国,折叠伞可能经历了一次独立的发明过程。1935年,龚星磊经过数年的试制,终于成功研制出折叠伞,并获得专利。1957年,北京师范大学老焱若教授从人体肘关节能曲能伸受到启发,设计出可折叠伞,由北京中孚厂制造。折叠伞因其携带方便而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很快在全国流行。</p> <p class="ql-block">🔽各色折迭伞(以下照片2张)。</p> <p class="ql-block">🔽杭州名牌“天堂鸟”折迭伞。</p> <p class="ql-block">🔽伞与我们今天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人类进入现代,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从而也提出了对伞的更多方面的要求。正是为了适应现代生活,各国伞业对伞与人类需求的关系展开深入研究,研制开发出各种不同的新类型,使伞的家族急剧扩大。今天的伞家族可谓子孙昌盛、款式繁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伞的样式、功能的追求还在不断求新,因而一些新功能和新样式的伞也将不断被发明出来。</p> <p class="ql-block">🔽拐杖伞(上)和太阳能伞(下)。</p> <p class="ql-block">🔽轻便伞(上)、智能拍照伞(中)和站立伞(下)。</p> <p class="ql-block">🔽可播放语音伞(上)和可打电话伞(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