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2025年3月22日最高气温26度,脱去冬装,下午2:10出发,3点左右到达无锡市新吴区鸿山街道大坊桥村金家里自然村---藏在鸿山脚下的江南秘境,启动2025开拍之旅。 修建的小游园。 白玉兰花竞相开放,清香味扑鼻而来。 改造了雨污管道,对绿化、村道、休闲设施等都进行了提升。 村边一座崭新的公共厕所很醒目,饶有兴趣地进去看一下,干净、清洁、无异味,点𠆤赞。 村里道路铺设了沥青,两边覆盖了绿化,处处可见粉墙黛瓦。 传统的生活习惯也有些人情味。 村民热情地打招呼。 刚刚运来一车还有余热的油面筋,明天到镇上自家的商铺出售,油面筋虽是空的,但小买卖做得踏实,生活过得舒心。 遇到正在清洗新鲜猪肉的村民,据了解他们一家从河南来的,租房住,儿子在建筑公司,老夫妻俩打点零工,收入很满意,从不欠薪,今天周日儿子也不休息,买个蹄膀炖给儿子晚上吃,补补身子,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div> 不过我也提醒他以后洗菜之类要到家里的洗水池里洗,不要让污水流进雨水管中。<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家门口这位母亲正在拣着刚从地上拔来大白菜,儿子正在认真修理丝网鱼笼,头顶右方红袋子里有二斤多刚打捞上来的鲫鱼、昂公鱼、小黑鱼等,晚上一碗红烧杂鱼,美味可口。 母子俩朴实热情,送我三棵大白菜,说晚上回去炒一炒,味道与菜场买的截然不同。 我跟着他到河边,鱼笼放在河中固定牢,明天早上又会有个惊喜。 哈哈大笑中得知今晚在市区的儿子儿媳孙子一家三口来吃晚饭,这位大娘高兴得宰大公鸡,炖烂了犒劳儿子一家三口。 杀鸡过程规范有序熟练,鸡血不浪费,放点盐凝固后做个豆腐鸡血粉丝汤。 走着走着一条古朴优美、宁静而充满江南韵味的老街跃入眼帘。 这条老街获得了政府的肯定、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老街上的人气,显得这条老街似乎活起来。 整治后河岸坚实可靠、河水清澈,也方便村民的洗涮。 拍下河对岸的保留完好的13座粮仓---曾经的坊桥粮站。 在原先老街上临河一面的房屋全部被拆除,只保留下另一面街边的民房,靠河处建了高于河岸的水泥防水驳岸。 一座曾经的繁华、现今是宁静的水乡古街,成为摄影爱好者理想的拍摄场所。<br><br> 整街保留的明清风格的老宅,飞檐翘角、木格花窗,讲述着代代相传的家风与经商的智慧。 走着发现一家开着门的老房里,一位年长老者悠然得喝着小酒,看到我客气地起身走出来热情地打招呼。 他介绍大概清朝时期大坊桥就是镇,他是土生土长的大坊桥镇上人,小时候沿河有一条长不到五百米的老街,沿河一字排开,街的两边经营面饭店、理发店、南货店、中药材店、糕团店、杂货店、木器店、竹器店、圆木作坊、米行、鱼行、茶馆、肉铺、铁匠铺等,人气旺盛,生意兴隆。 改造后各种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子女孝顺,经常变着花样送来各种菜肴,我用电磁灶、微波炉加热,每天二顿小酒,天气好就在河堤上走走,门外晒晒太阳喝喝茶,晚上经常住这里,不太想去住楼房了。 过道上方用绳在二头挂起的晒衣的竹杆,也勾起我小时候的记忆,很亲切。 种点小菜自己吃吃,退休后生活很充实。 偶尔用外面拣来的柴火炒菜烧饭,灶头饭配红烧肉,记忆中的“外婆味道”、老街上的”烟火气“。 又一家正在忙碌准备晚饭。 新建的通往苏州的公路,在原窄小的“老虎桥”上重修了一座全新的钢筋水泥桥,就叫它“新大坊桥”吧。 桥堍是老的轮船码头。 这位村民介绍,她父亲在解放初期在东风桥堍旁修建了轮船码头,并建二层楼房作为售票处和乘客休息地方,花钱开通了至苏州的客运班轮,当时每天有三班客运轮船往返两地,再加上地理位置码头又是一个中转站,这里人来人往,热闹异常。 到了六十年代后期,这个码头停运,在此地建造了新的码头。我想若在改造提升中能保留些标记或文字更利于人们的追忆和寻找。<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我向她打听,老的大坊桥在何处?她告诉我过东风桥一直往前走,好多年前已经塌了,现在两边只剩下二𠆤桥埠头。 往前走站在东风桥面上看到二排约二十米左右长的老房子,这也许是保留的原大坊桥镇的真实面貌,昔日老街的身影? 看到在东、西二河岸边桥埠头的残垣,离桥埠不远处河水中露出的砌桥时的麻石,它似乎在说不要让它埋在水中,希望人们搬运到桥埠一起让人们记住它。 河东桥埠头石缝中长出了大树。 河二边的两个桥墩遗址岌岌可危,需要作些保护,最好能清理路障供人们现场来感受。 河西桥埠二边中间各有一块横着的石碑,分别写了二句诗,由于难以近距离观察,未能读懂,也以此请教。 村民向我介绍对面粮仓的一些故事,引起了我的兴趣,赶紧过新大坊桥,来到对面的东桥角村--粮仓所在地。 <p class="ql-block">村口碰到这对老夫妻是本村人,说这粮库有二十多亩地,地是村里的,几十年前粮库都卖给一个私人老板,开小工厂做做仓库,听说现在因复耕需要退还,村民们很高兴。</p> <p class="ql-block">这些粮仓约有三层楼房高,高处留有通气的窗户。</p> 走进粮库,走了二圈,仔细地看、慢慢地品味。 粮仓内堆放杂物。 昔日的粮仓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身上的苍伤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如何讲好它的故事、重现当年的风貌,在新农村建设中再立新功? 让废弃的粮仓变身文艺民宿?变为创客空间让年轻创客们为古村注入新鲜活力,又不改其古朴底色?让游子回到家乡用电商卖起土特产,用直播记录乡村生活?<br> 村道上人们正在收工回家。 在桥堍边垂钓,既抹去一天工作的辛劳,又可用野生鱼汤补补身子。 十网九网空,坚定信心,一网肯定会成功。 收工后的生活点滴。 远处青瓦白墙、静谧的水乡农居人人向往,新的工地正在加快建设,一批村民即将搬进新居。<br> 夕阳下村民们不负春光,漫步在绿色花开的田野中。金家里的变迁不正是新吴区实践”科技赋能、产城融合、生态优先“的新农村建设理念的真实写照?在保留江南水乡肌理的同时,探索出一条城乡协调发展的创新路径。<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