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云南建水地处北回归线上,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中游北岸。建水是一座古韵绵长、乡愁漫漶的西南边陲小城,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被誉为江南的云南小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云南多元文化融合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建水古城为南诏国于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所建,迄今1200余年。本地彝语称“惠历城”,意为海边之城,汉语译为建水。明代在此设临安府,迁入大量江南地区移民,故又称“临安城”;保存有37条历史街巷,500余座历史建筑。历史上本土民族文化、江南移民文化和滇南锡矿开发创造的巨额财富等多重叠加,为建水留下了精彩绝伦的古建筑群,代表着云南地方本土建筑融合发展的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建水古城始建于唐代元和年间,古称步头,亦名巴甸,距今约有1200多年历史,南诏政权在此筑惠历城。元时设建水州,属临安路,并在建水置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统辖临安、广西、元江等路。明代仍称建水州,改路为府,临安府治移至建水,清乾隆年间改建水州为建水县。1912年改建水县为临安县,次年复称建水县。1994年,建水经国务院批准定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p> <p class="ql-block">建水,旧称临安,古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之誉。截至2022年10月,建水古城保存有50多座古建筑,被誉为"古建筑博物馆"和"民居博物馆",存有地面文化遗迹1000多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个,省、州、县三级文物保护单位147个,文物点358处,地面文物数量居全省5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首。</p> <p class="ql-block">古时的人们不称为建水,而唤临安。</p><p class="ql-block">临安本是杭州的名字,为什么一座遥远的西南城市会以这座南宋都城的名字命名呢?云南本土作家于坚在《建水记》里是这样解释的:</p><p class="ql-block">“云南建水城,古称临安。临安本是杭州,那个中国天堂的旧称,云南建水这个临安是明代命名的。就像欧洲移民到了北美大陆,沿用欧陆地名而取的“新奥尔良”“新英格兰”一样,建水这个临安是一个新临安。这个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的命名暗藏着野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建水人要在他们的家乡建造一个杭州那样的天堂,他们成了。”</p><p class="ql-block">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据说元灭南宋之后,当权者将南宋国都的名称从当时繁华富丽的杭州,移到了云南蛮荒之地建水,同时也将南宋大批的遗臣一起流放到此“临时偏安”,有羞辱之意。</p><p class="ql-block">但不论哪种原因,在江南移民的努力下,明清时期的建水确实欣欣向荣,一派繁华盛景,经济上仰仗繁荣的农业和矿业,建水可与大理匹敌,在民间有一句谚语:“金临安,银大理”。</p> <p class="ql-block">建水古城有四门,东叫迎晖门,南叫阜安门,西为清远门,北为永贞门。明末,西南北三楼毁于战火,仅存东城楼。其余三门均为后期重建 。古城有朝阳楼、环翠楼、挹爽楼、觐光楼等东南西北四座城楼。据记载,古城最早为南诏时修筑的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扩建为砖城。南北西三城楼毁于战火,康熙四年又复修,后再度毁损。唯有东门朝阳楼,虽历经多次战乱和地震,至今近六百年,仍旧巍然屹立。当晨光爬上朝阳楼的青砖黛瓦,建水古城便在井轱辘的吱呀声中苏醒。这座滇南小城用七百年的时光,将一口古井、一方豆腐、一块紫陶谱写成生活的诗篇。</p> <p class="ql-block">朝阳楼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比天安门还要早建成28年,后历经7次重修,得以保存完整。整座城门城楼建筑的形制很像北京天安门,所以也被称为“小天安门”。据坊间传闻,朝阳楼比天安门多一层,因为天安门是徒弟盖的,而朝阳楼是师傅盖的。朝阳楼东面挂着写有清代书法家石屏人涂日卓书写的“雄镇东南”巨匾,这是清代云南著名的四大榜书之一,也是唯一幸存下来的榜书,结构、笔力均冠绝于世;西面是临摹唐朝草圣张旭“飞霞流云”的狂草榜书。</p> <p class="ql-block">南门阜安门上座环翠楼,距离古城的主街道非常近。</p> <p class="ql-block">永贞门是建水古城的北门,门上建有都天阁,是一座重建的城门,去紫陶街都会经过这道城门。</p> <p class="ql-block">清远门是建水古城的西门,城门上有挹真楼,楼洞内可以通行人。西门附近名气最大的是西门豆腐,也“是舌尖上的中国“节目报道的美食之一。</p> <p class="ql-block">朱家花园: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当地乡绅朱渭卿弟兄所建,占地2万多平方米,房屋占地5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呈“纵三横四”布局,是一座典型的具有南方特色的私家园林,有“滇南大观园”之称。</p> <p class="ql-block">建水有南方地区最大的文庙,据今已有700余年历史,建筑群内古木参天,遍布精美的石雕和木雕,大成殿前的“学海”(泮池)碧波荡漾,宁静致远。明清时期,儒学在建水城中蓬勃发展,建水的科举中榜人数常占云南省一半之多,因此有了“临半榜”的之称,堪称云南之冠。</p> <p class="ql-block">临安府署位于建水古城核心区域,是明清两代“府”级官署建筑。临安府署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历经明、清,及现代8次增修扩建,至今已有630余年可考历史。“临安府署”既是明清时期滇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古代吏治建设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建水学政考棚,也称提督学院考棚,是云南省最高教育行政长官提督学院定期到此集中滇南临安、元江、开化(今文山)、普洱(今思茅地区)四府学子举行院试的场所。其明代旧址在府城西北,清康熙年间移至城东南隅,光绪年间迁建于今址。现存建筑保留完好,是研究中国西南古代科举制度的绝好实物遗存,2019年10月7日,学政考棚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从建水古城朝阳楼往西,在距离文庙以东不远,一座巍峨壮观的庙宇就伫立在临安路中段,这座庙门装饰一新的建筑就是天君庙。原为火神庙,后因瘟疫猖獗,道家三位修道的神仙,来此炼丹为人治病,火神庙变成了天君庙。天君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为古临安府“七寺八庙”之一,属道教宫观。</p> <p class="ql-block">普应寺:位于建水古城临安路上,始建于明成化三年,也就是1466年,距今已经有五百五十四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指林寺始建于宋代末期,位于临安路西段,又称临安寺,被誉为“临安首寺”,民间有“先有指林寺,后有临安城”的说法。明中期扩建,原有一殿一坊一阁二庑二塔,现仅存指殿和牌坊,大殿建于元元贞二年(1296年),是云南现存较早的元代大型木结构建筑;牌坊建于清代,为两柱单楼歇山顶木牌坊,檐下悬“第一山”匾额。</p> <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初,年轻的朱德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背井离乡来到云南陆军讲武堂求学,在讲武堂结识了建水籍同学曾师仲,与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一九一三年,朱德任蔡锷麾下的少校营长,驻军建水。一到建水城,朱德便住进了曾师仲家的这座小院。后来,任了陆军团副(即副团长),直到一九一五年离开建水,朱德一直都是住在这座小院里。朱德委员长在一九六二年六月十六日重返建水时曾回过红井街二十一号。据说,朱委员长没有惊动任何人,只是如一位离家多年的游子回归故里一样,坐在小院桂花树下的小方凳上和曾家的后人们唠家常……街坊们说,朱营长回来了。那天,欢笑声始终萦绕在红井街二十一号。</p> <p class="ql-block">玉皇阁,作为道教建筑,在众多同名建筑中独树一帜。道教,这一深深扎根于华夏大地的本土宗教,尊崇玉皇大帝为众神之主,玉皇阁便成为了信众们虔诚供奉、祈愿福祉的神圣殿堂。它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那是一个思想活跃、文化繁荣的时代,无数建筑瑰宝在彼时诞生,玉皇阁便是其中之一。可惜,岁月无情,它在历史的洪流中遭受了破坏,好在明永历年间得以重建。重建后的玉皇阁,不仅延续了其宗教功能,更以崭新的面貌融入了当地的文化脉络。踏入玉皇阁,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朱红色的大门,历经风雨侵蚀,却依然散发着古朴的气息。门楣上的雕花,虽因岁月斑驳,却难掩当年工匠们的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建水崇文塔,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古建筑。始建于元代,原名白塔,明代重修后更名为崇文塔。塔高20余米,呈四方形,是一座17层密檐式方形实心砖塔,保存完好。从塔基向上收拢,塔基为石头砌筑,有三层,从第四层起开始用砖砌筑。崇文塔在历史上曾多次遭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但都得到了及时的修复和重建。清嘉靖四年(1799年)因暴雨倾圮被毁,清道光六年(1826年)重修,也称“白马寺”塔。2004年1月,崇文塔被列为云南省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4年,它和玉皇阁一起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在建水,时光是井台上磨损的绳痕,是文庙檐角生锈的风铃,是紫陶里沉淀的星河,是豆腐摊升腾的烟火。</p> <p class="ql-block">建水古城名胜古迹众多,仅寺庙就有“七寺八庙”之说。“七寺”包括指林寺、观音寺、白马寺、天王寺、普应寺、法华寺、白雀寺;“八庙”为文庙、武庙、诸葛庙、城隍庙、天君庙、土主庙、关帝庙、东岳庙。另说,文庙地位至高无上,不能列入“八庙”之中,而将马王庙列入“八庙”行列。</p> <p class="ql-block">建水土主庙是建水“古建筑博物馆”中较有特点的早期建筑之一。土主庙始建于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有两进完整院落,现存山门、正殿、后殿、四厢、六耳共计39间,占地3200平方米。土主庙的建筑风格保持了明代营造法式特征,呈现出明代简洁、典雅的装饰风格,是建水古建筑中原汁原味保存的明代彩绘艺术信息的充分展示,也是建水古建筑彩绘艺术的珍贵资料。2003年12月18日,建水土主庙被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建水土主庙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诸葛庙为云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嘉庆年间为祭诸葛亮而建,主体建筑白衣楼,古称万岁楼,为原诸葛庙(又名武侯祠)的白衣菩萨殿,清同治八年(1869年),总镇梁世美为供奉清咸丰丙辰阵亡将士的神位,将白衣菩萨殿改建为三层高楼,称白衣楼。通面阔16.3米,通进深15米,三重檐歇山顶。</p> <p class="ql-block">建水,是一座建在水井上的城市。100多口水井分布于街头巷尾,造型有圆有方,五花八门,井眼数量从单眼、二眼到十二眼不等。最特别的是,许多水井从元明时期就已开始使用,井水至今依然鲜活清冽,是当地居民饮用水的重要来源。步行探索古城时,不妨留意一下,除了西门大板井,还可以找找年代最久远的东井、绳痕惊人的绞车井、呈扇形排列的十二眼井等,简直就是古代水井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最有文化意味的井一一红井。位于古城红井街。相传在古代,井边有数株古树,绿荫遮蔽井口,使水呈碧蓝色,汲水者不论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身影映到水中,都为碧蓝色。而从井中汲出的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却呈微红色,成为建水的一个奇观。由此,喜欢吟诗作赋的地方文人墨客有感而发,列为建水当时的八景之一,叫作“建水拖蓝”。可惜此井已被填埋,再也看不到过去的胜景了。</p> <p class="ql-block">建水的水井很出名,不但数目众多,而且造型独特,五花八门。有人曾用一副对联描述建水的六大名井:“龙井红井诸葛井,醴泉渊泉溥博泉”。建水的井奇在一个“古”字,有自元初开凿至今还在使用的东井,有圈于明代洪武年间,志书称之“供全城之饮”的西门大板井……历经了千年的沧桑岁月,青石井栏上的绳索印痕已深多寸,有些甚至已被磨穿。</p> <p class="ql-block">历史最久远的井一一东井。俗名水井殿,在城外东正路太史巷街头。该井圈自元代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为建水有据可查的第一口水井。地方文人因井水冬温夏凉清冽甜润.泡出的茶水色香味极佳,认为是上苍所赐,故根据《礼记·礼运》“天降甘露,地出醴泉。”的典故,取了一个非常有意味的名字——醴泉。醴泉作为建水名井,曾因一位名人的到来而变得深沉和悠远。据说明代著名文人杨慎被流放云南时,曾多次在建水驻足。他与建水进士叶瑞和阿迷(今开远)进士王廷表结为至交,曾住在叶瑞家中,三人经常泛舟洗马塘,或垂钓或唱诗相互慰藉。据说杨状元在品赏融泉之水后,亦赞不绝口。</p> <p class="ql-block">西门外的大板井(又名“溥博泉”)为起点。这座明代古井有“滇南第一井”的美名,井口直径达3米,水质清澈甘甜,至今源源不竭。你可以看看石质井栏上的绳痕和水中游动的“质检神兽”红鲤鱼,然后像当地人一样取些井水灌满你的水壶。</p> <p class="ql-block">十二眼井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是实打实的有至少300年历史的古井。呈扇形分布可不是为了好看,这里面可是饱含了博大精深的老祖宗智慧。十二眼井位于建水古城永宁街口,因井眼呈扇形排列,又名扇井。据井边立牌介绍:“以扇为井蕴含着培育君子品行、大雅民风的美好愿望……十二个井圈代表十二属相,意指世人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得到自己的财富。”民国《续修建水县志》称十二眼井“水甘洁”。</p> <p class="ql-block">井栏最多水井一一新井。俗称四眼井。位于县城内东南部。据说此地因地势高,住户多,水井少,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极大不便。后来,人们经过商议,决定在天王寺后一侧掘井。水井开掘后,水源丰沛,水质清冽,解决了当地居民的一大难题。但在井的取名上却引来了较大争议。有的说叫天王寺井,有的说叫钟鼓楼井。经再三权衡,以高寿老人多为由,取名为“延龄井”,或称新井。可以说,保存至今的建水古井,经过文化气流的蒸润,已不仅仅是一个有水的深洞,而是饱含文化内涵,成为古城演变的重要实物见证之一。在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的今天,水井虽已退居“二线”,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但是我想,终有一天,所有在井边生活过的人们,都会怀念那口与他们有过关系的古井。</p> <p class="ql-block">背倚青山的团山村是一座张姓家族聚居的村落,以众多华美且保存完好的百年老宅为亮点。它们大多是清朝末年在个旧开采锡矿而发家致富的“团山帮”留下的家宅,其中既有汉族的青瓦白墙四合院,也有汉彝风格融合的瓦檐土掌房。</p> <p class="ql-block">古村里规模最大的家宅为张家花园,城堡式的私家园林内有传统的居室、花园、祠堂,甚至还设有独立的碉堡和寨门,门扇上的那些镂空木雕考究至极。除了民居以外,清代修筑的北寨门锁翠楼及楼旁的上庙等建筑也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正在盛开的玉荷花也是一道美食,具有清肺止咳的功效。</p> <p class="ql-block">团山村有四个寨门,其中东寨门最为有名,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p> <p class="ql-block">素有“滇南琼玉”之名的建水紫陶,和江苏宜兴的紫砂陶、重庆荣昌的安陶、广西钦州的坭兴陶并称为我国四大名陶。建水陶器所用的陶泥采自境内的五彩山,陶土呈紫色,含铁量高,强度大,富有金属质感,叩击起来有金石之声,“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紫陶是建水的特产,建水紫陶历经汉唐宋,兴于元明清,民间有“宋代有青瓷,元代有青花,明代有粗陶,清末有紫陶”的说法。2008年,建水紫陶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建水被授予“中国紫陶之都”称号。</p> <p class="ql-block">坐落于城北的碗窑村是体验建水紫陶文化的上佳之选。村子毗邻五彩山,自宋代建水大规模烧制陶瓷开始,村里的窑火便从未熄灭。碗窑村人一如往昔地朝出耕、夕制陶,村内还保存在一座长132米的百年龙窑,依山坡走势而建,犹如一条卧龙,至今仍源源不断地烧出成千上万件陶器。</p> <p class="ql-block">碗窑村是建水紫陶的生产基地,它的西边就是盛产紫陶原料彩泥的五彩山。从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建水大规模烧制陶瓷开始,碗窑村的窑火就再未熄灭,这里的人们过着朝出耕、夕制陶的生活,在碗窑村的古窑遗址内,仍能窥见建水人当时的生活样貌。建水有超过2500多家紫陶店,碗窑村一公里长的街道两侧遍布紫陶店,你可以在这里找到各种类型和档次的紫陶制品,也可以前往工作室体验一番,亲手做一个独一无二的纪念品带回家。</p> <p class="ql-block">距碗窑村几步之遥的紫陶街由过去的工艺美术陶厂改建而成,保留了陶厂的大烟囱和推板窑。这条步行街上也出售陶器等特色手工艺品,有几家精品大师店,不过更受青睐的则是这里的美食夜市。</p> <p class="ql-block">贝陶山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由建水紫陶非遗传承人向炳成倾十余年之力打造而成,是一座由废弃陶瓷、石头搭建而成的独具建水紫陶文化特色的“陶瓷城堡”,屋檐 、走廊、墙壁、道路....,一个个形状怪异的石头,随处可见的陶罐,零零散散的陶瓷碎片,是整个山庄的“灵魂”所在。在这里它们的用处被发挥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来到建水,不要错过独一无二的慢火车,来场怀旧之旅。也可骑行或自驾,避开人流,自由安排,一览沿途田园风光。米轨铁路历史悠久,由滇越铁路铁路演变而来,穿越了3个世纪,运营了100多年,承载着中国、法国、越南三国的特殊记忆,全长约13公里,沿线有临安、双龙桥、乡会桥和团山四个法式风格的车站。米轨小火车的起点是临安站,建于1928年,原为个碧石寸轨铁路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乡会桥站是中西合璧风格的小型车站极富怀旧和文艺气息,车站东南约500米处还有一座建于清嘉庆年间的三孔石拱风雨廊桥,名乡会桥。</p> <p class="ql-block">风格前卫的陶文化主题艺术园区蚁工坊,由云南“怪才”当代艺术家罗旭设计,建筑和雕塑以“蚁穴”为灵感,多巴胺配色极其抢眼,里面设置了陶艺体验中心。</p> <p class="ql-block">建水城外的田野里有一座十七孔桥,是中国最美古桥之一。两河蜿蜒盘曲如双龙,一座桥横跨其中,故名为“双龙桥”。这座桥在清乾隆年间先建了三孔,道光十九年继续建了十四孔,和前三孔首尾相连合为一体,这就是十七孔桥。</p> <p class="ql-block">乡会桥,离双龙桥2公里,为三孔石拱桥,建造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桥面由“文星阁”的主楼阁和次楼阁覆盖,为建水地区唯一的风雨廊桥。</p> <p class="ql-block">天缘桥,为三孔石拱桥,始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正中建有二屋重檐亭阁一座,覆以八角攒尖顶。桥廊中设有佛龛,桥头有石碑亭,石狮。</p> <p class="ql-block">马家营见龙桥,离双龙桥不远,始建于乾隆60年(公元1796年),整座桥形制呈“S”型。</p> <p class="ql-block">历史悠久的建水豆腐之所以声名远扬,城中的古井功不可没。建水人选用井水点卤,做出来的豆腐有着独特的清香。大板井对面就有一家板井豆腐坊,只需几块钱就能在那里尝到热气腾腾的豆浆、豆花、炸豆腐等美味,还可以在作坊外瞧一瞧豆腐的制作过程。</p> <p class="ql-block">豆腐也是建水街头众多烧烤摊上的明星单品,烤后的豆腐膨胀鼓起,变得金黄滚圆、外酥里嫩,配上蘸水一口一个,浓郁的豆香和蒜油辣椒的鲜香瞬间在舌尖融化,令人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能引得国内多档人气美食节目前来探访,建水风味确实“有点东西”。建水的美食和这方水土紧密相连——譬如本地出品的紫陶汽锅,便成就了一道香得让人迷糊的“非遗”美食汽锅鸡。</p> <p class="ql-block">建水草芽是本地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利器。这种类似竹笋的水生植物口感甜脆鲜嫩,充满芳香,无论凉拌、清炒、烧汤还是炭烤都是绝味,搭配鸡肉、猪肉、鱼片等食材小炒也极为出色。</p> <p class="ql-block">入夜后就是建水烧烤的天下。从豆腐、草芽、韭菜、小瓜等素菜,到牛羊、鸡腿、肥肠、鱼虾等荤菜,几乎所有食材都能烤来吃,最为有名的是建水烤鸡脚且以多种佐料腌制入味为特色,口味火辣又鲜美。</p> <p class="ql-block">建水古城在时代洪流中幸存下来,奇迹般地成了一座“真正活着的古城”。千百年时光流转在巷道、院落、庙宇、塔楼之间,停驻于古井边汲水的嬢嬢、城楼下打牌的阿爷、街口赶集的阿婶身上……正如诗人于坚在《建水记》中所写的那样:“建水成了当今中国古典生活世界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建水这座拥有1200余年建城史的小城静静守护着往昔的印迹,活得文采斐然又淡定自若,以独有的人文气韵区别于周边众多以自然风光著称的旅行地。难怪曾到此游访的比利时汉学家麦约翰会发出这样的惊叹:“我一辈子要找的那个中国,就在这里。”在建水,时光是井台上磨损的绳痕,是文庙檐角生锈的风铃,是紫陶里沉淀的星河,是豆腐摊升腾的烟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