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腹绣眼鸟拍于云南

沈阳老虎

<p class="ql-block">灰腹绣眼鸟</p> <p class="ql-block">学名:Zosterops palpebrosus,是雀形目绣眼鸟科绣眼鸟属的小型鸟类。分布:广泛分布于印度半岛及中南半岛,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广西、西藏、贵州、云南、四川等地。保护级别:2019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为无危物种(LC),2023年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体型:体长约9-11.1厘米,体重约7-12克。羽色:上体橄榄绿色,腹部灰色显著,沿腹中心向下具一道狭窄的柠檬黄色斑纹。眼圈白色,眼先和眼下方黑色,颏、喉、颈侧和上胸鲜黄色,尾下覆羽鲜黄色。虹膜、嘴、跗跖和趾:虹膜灰褐色,嘴黑,下嘴基部蓝铅色,跗跖和趾蓝铅色,爪褐色。  栖息地:喜原始林及次生植被生境,常活动于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沼泽森林、林缘、次生林、农场、红树林或开阔林地等地,栖息海拔从平原到4000米的山地。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最喜欢蚜虫,也吃大量植物果实和花蜜,冬季以昆虫为主,夏季昆虫、植物各半。鸣声:群居时持续发出尖锐而单调的“jeww”或“cheuw”声,繁殖期会发出短促、尖细、悦耳的鸣唱声。结群行为:常集群活动,非繁殖季节的群体通常由父母及其后代构成,大的集群可达上百只个体,还常与暗绿绣眼鸟、太阳鸟或其它小型雀形目鸟类混群。生长繁育繁殖期:通常在三月底至四月初。筑巢:巢多为杯状,由干草丝、木棉、蛛丝等筑成,内垫蒲公英种毛等柔软物质,置于树杈上、悬挂在树枝上或枝条的端部,巢距地5-6米。产卵与育雏:多数为社会性单配制,双亲共同筑巢孵卵和育雏。窝卵数1-6枚,以2-3枚居多,卵淡蓝色,无斑,孵化期10-16天,育雏期10-17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