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2年秋,我接到阳城二中(海会寺中学)的录取通知书,9月1日高高兴兴的来报到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万里晴空,一碧如洗。我们几个同学结伴而行。晴秋的阳光柔和而温暖,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让人心情格外舒畅。田野里农作物正趋于成熟,玉米秆长得高大挺拔,玉米棒子已经很饱满,外皮呈现出淡黄色,露出里面金黄的玉米粒。走近玉米地,还能闻到一股淡淡的玉米清香,那是丰收的味道。沉甸甸的谷穗低垂着头似在向大地致意,微风过处,发出一阵沙沙的声响。田地的边缘,偶尔还能看到几株野花,它们在初秋的微风中摇曳生姿,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绿油油的光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候交通完全靠走。我们沿着小路迤逦前行,不知不觉来到刘善劈山口大桥,一眼望下去,河水落差很大,怪石嶙峋,腾起一阵阵白色的巨浪,撼人心魄。我们继续前行,走过润城(其实就是一个不算太长的胡同),又过了庄河口、沟西村,远远地就看到掩映在绿水青山间的两座宝塔,格外庄严肃穆。学校的铁艺大门上方嵌着四个大字——“阳城二中”。想到以后就要在这里学习二年,心中莫名的涌起一阵激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海会寺位于阳城县北留镇与润城镇的交界处,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刹,海会双塔是它的标志性建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据史料记载,海会寺在明清两代是阳城最辉煌的书院之一,先后走出68位进士,举人秀才更是层出不穷,其中包括明代吏部尚书王国光、张慎言,清代康熙朝大学士陈廷敬等。寺内建筑极具特色,有两座著名的塔——砖塔和琉璃塔。砖塔创建于后梁龙德二年(922),为六角十级,高二十余米,塔内空阔,交叉辟有门洞,塔外砖壁密布佛龛,龛内嵌满坐佛,又称“千佛塔”。琉璃塔则建于明嘉靖年间(1565),由润城富贾李思孝捐银修建,外观八角形,高约五十多米,共十三级,塔檐仿木构,每层檐角悬有铁铃,塔内有砖石台阶可盘旋登临。寺内著名的“海会龙湫”,是阳城古八景之一。此外,还有“曲水流觞”“鱼沼飞梁”等清幽水景。可惜我们看到的除了两个宝塔和空旷的大雄宝殿外,已看不到任何古刹的遗迹了。我在想,古人不惜重金修建古塔,它就是单单为了游人登临凭眺吗?那时候也不搞旅游啥的,根本没有“创收”的概念,那他图的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一程,水一程。 十几里山路终于被我们甩在了身后。说话间已来到了学校的操场,须再走一段小坡才能进入学校。这时我看见一个女同学挑着自己的行李也来报到,后来才知道她是我们班的贾冬梅同学。走进学校的大门,扑入我视野的是一个长方形大池塘,一池碧水阳光下波光粼粼,池边缘的正中间嵌着一块长方形石碑。上面刻着"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会寺琉璃塔"的字样。落款是"山西省人民委员会一九六五年五月二十四日公佈,阳城县人民政府立"。池四周长着一些柳树,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花,直杵杵约有一人多高。池塘后面是一排田地,种着一些时令蔬菜,再后面是3栋二层楼房一字排开,每两座楼之间有一条大道。一层是教室,二层是男生宿舍。三三两两的学生结伴行走在大道上,不时有报到的新生涌进校门。校园内柳树居多,放眼望去,绿树成荫,柳枝随着微风轻轻摆动,柳叶也随着枝条摇曳。阳光透过柳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为校园增添了几分诗意,给人一种清新、宁静又充满活力的感觉。教职工宿舍零星的掩映在一片柳荫中,女生宿舍安排在靠近大雄宝殿左右两侧的二楼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安置停顿然后去报到,我和另外三个同学分在高39班(文科),见到了班主任石永昶老师。石老师大约四十多岁,慈眉善目,瘦削高挑,略有些谢顶,身着一件略旧的白衬衣,黑裤子,艰苦朴素的样子,一看就是个慈祥长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谁承想,我们看到的那个大池塘竟很有些来历,它就是八角玲珑池。池北侧的玉璧之上,两只龙头里不时地喷涌出清冽的泉水,雅致灵动。原来,所谓的“海会龙湫”也是一处人造景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校园风景虽然秀丽优美,但饭菜质量真不敢苟同。那时候每月5元钱的生活费,饭票就印在一张8K纸上,每月到事务上领取一次,餐票上印着红红的印章。早晚餐是玉米糊糊配水煮萝卜丝,不时有白白的米虫浮在稀粥里,中午吃的是一个较大的玉米面窝窝头,隔天是两个小小的白面馒头,再搭配一些水煮白菜。厨房是学生们不得不去的地方,就餐的环境很不乐观。几口大铁锅嵌在灶台中,所有的饭菜都在这几口大锅里完成。灶台已经磨得有些油黑发亮。打饭的学生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他们低声交谈着、抱怨着饭菜的种类和质量,有人感觉无聊就拿出竹筷敲碗敲盆,在饥饿和无奈中寻找发泄点,惹得大家一阵哄笑,常常遭到老师的训斥。早晚依旧是简单的稀饭配萝卜丝,偶尔也能见到几片泛黄的青菜。饭菜的热气在冷空气中很快散去,留下一丝淡淡的凉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节语文课是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由班主任石永昶老师和我们共同完成教学任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章一开始作者带着淡淡的愁绪走出家门,趁着月色漫步散心,顺着一条幽静的小煤屑路走来,来到了日日经过的荷塘边。于是文章先从“荷塘四面”开始写起,全文充盈着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最后又回到“荷塘四面”。石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大字“荷塘月色”,简单介绍了作者和当时的写作背景,然后开始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它的主色调。作者详细描写了荷塘的景色,包括荷叶、荷花、荷波以及月光下的荷塘。还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景物描写得细腻入微。比如将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将月光比作“流水”,将光影比作“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作者的心情也是从“不宁静”开始,在经历了“片刻逍遥”之后,又回到了“不宁静”之中……全文构思新奇精巧,语言清新典雅,景物描绘细腻传神,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再加上石老师绘声绘色的讲鲜,我们都不自觉地沉浸在朱自清先生描绘的荷塘月色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早自习,晚自习。起五更,摸半夜。高中生活紧张而艰苦,但同学之间的友情却令人感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候作家路遥的小说《人生》刚出版不久,原载《收获》1982年第三期,获得了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当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持久的热潮,也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人人争相传读。我腆着脸向一位润城的同学讨借,她看完后就塞给我:你看看吧,挺好的!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一下子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感动和吸引,常常忘记了上课、吃饭,我不自觉地把书中的人物和现实中的人物对号入座,感觉班上的哪个男生很象高加林,感觉自己身上也有着刘巧珍的善良和黄亚萍的浪漫……可以说路遥的《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至今仍深深影响着我。这大概就是文学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春日的下午,阳光透过海会寺的杨柳枝叶,洒在阳城二中的校园里,也透过窗户洒在我们的课桌上。此刻我们正在上数学课。教数学的是卢家龙老师。我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数学课本下面藏着路遥的《人生》。初中时我的数学就没有打好底子,到了高中就像断了档,根本接不上轨,就像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几何、代数、函数、对数那些复杂的公式和繁琐的计算常常让我头疼不已。每次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数学题,我听不进去就忍不住开小差,心想:“这数学真是太难学了,反正也听不进,不如看点别的。”每次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字,我就会偷偷翻开书,沉浸在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故事里。待老师回过头来我又挺直腰板,装成一幅认真听课的样子。我为高加林的负心而难过,也为刘巧珍的不幸而伤心。那时候我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但又怀揣着无数的梦想。我喜爱文学,摘录了《人生》中很多金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些岔道口,譬如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毕业后我把这个写满“金句”的笔记本带回了家。弟弟无意中看到了。弟弟初中毕业后也就读于阳城二中,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一时没找到合适的事做,整天赋闲在家。一个半大小子整天在家里晃来晃去,进进出出,时间长了母亲难免生烦,开始唠叨:这么大娃了,一天不干正事,漂流混荡,怎么?就计划这么混了?妇女家都要出去干活,汉们家好意思坐到家?弟弟自感压力山大,无意中他翻看了我这些笔记,字里行间对他触动很大,下决心跳出农门改变人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后来积极参军,通过努力考上了军校,从而走上报效国家的道路。多年后他和我闲谈时说起这事,还流露出自信的笑容,说当时那些励志的话的还真如仙丹一般给了他很大启发。这真是一件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好事。事实也证明了他当时的抉择是何其的正确。多年后当他的同学还在脸朝黄土背朝天在土里刨食的时候,弟弟已经悠哉悠哉的端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喝茶看报了。当然这也归功于他自己努力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学敏老师是40班(理科)的语文老师。石老师有事请假就由他为我们上语文课。张老师中等身材,一身黑色中山服,鼻梁上架着一幅金边眼镜,彰显着他的文人气息。他一上来就自我介绍:“我姓张,叫学敏,就是学习灵敏,住三间东倒西歪屋,是一个南腔北调人。”惹得大家哄堂大笑。那节课他给我们讲的是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天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同,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张老师诙谐风趣,知识渊博,板书也非常好。课堂上他旁征博引,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讲到“风、雅、颂、赋、比、兴”,隽语妙词,信手拈来。说实在的,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就觉得它的韵律很美,像一首古老的民谣,又像一段婉转的爱情故事。 张老师重点讲解是男子的求爱过程,用雎鸠求鱼来比喻,我感觉有点忽略了诗歌本身的魅力。不过张学敏老师讲语文课还真是挺好的,对我来说听他的课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我常常为不能在他班上而遗憾,时至今日他讲课的丰采还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午后的阳光洒在操场上,空气中弥漫着青春的气息,操场上充满了紧张而激动的氛围。学校正在举办一次女生跑步比赛,一副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备受瞩目的比赛即将拉开帷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那时笃定以读书为主。身不高,腿不长,是个体育差生。一上体育课我就自卑怯懦,自甘落寂。因为我跑也跑不快,跳也跳不高。逃不脱,必须要跑的时候,常被同学笑话。说你那个叫跑步吗?不过比寻常走路稍快一点,体育成绩不被老师看好。每逢重大体育比赛我就在一旁充当啦啦队,替别人拍手,为别人喝彩加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赛道其实就是操场的环形跑道,三名选手一字排开已然做好准备。我们班派出的三名女生,分别是贾冬梅、马静文、刘兵芬。选手们眼神坚定,脸上写满了专注与期待,肌肉微微紧绷,随时都可能爆发出惊人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各就位!”裴老师洪亮的预令响起。选手们迅速蹲下身子,双手撑地,双脚抵住起跑线,身体微微向前倾,目光紧紧锁定前方。呼吸变得急促而有力,仿佛能感受到彼此心跳。观众们也屏住了呼吸,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起跑线,等待着那决定性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预备——开始”随着体育老师一声令下,选手们如同离弦之箭,瞬间冲了出去。她们的脚步在跑道上快速交替,腾起一股细细的灰尘。每一步都跑得坚定有力。同学们的欢呼声瞬间爆发,呐喊声、助威声交织在一起,如同一曲激昂的交响乐——比赛结束,我们班的三名选手不辱使命,夺得第一名,班主任高兴的合不拢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寒风冽冽,皓月当窗。偶尔有饥鼠在宿舍奔串。我们两个班的女生几十个人住在一个宿舍,那时候都是打地铺,一个个密密匝匝地紧挨着。下了晚自习,同学们回到宿舍,洗漱完毕,有人缩在自己的被窝里,有的交头接耳,有的挑灯夜读,吞食干粮的声音“圪蹦圪蹦”此起彼伏,最是诱人。也有的人“围炉夜话”,谈些不着边的闲言。我蜷缩在被窝里默然闭上双眼睛,听她们高一声低一声闲侃,在这个混杂着各种声音和气息的交织中浑然入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光阴似箭。高中两年一晃而过。这两年,除了正常上课之外,星期天我还和同学们一起上山采野果,去大桥村赶会,晚上跑到沟西村看电影《西安事变》,在学校一起读王蒙的《青春万岁》。和同学在双塔下留影,爬上琉璃塔写下自己的名字——其间还读到了一些文学作品,它们深深地滞留于我的脑海中,几十年挥之不去。但现在要找到那些作品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种奇文不能与人共赏的遗憾时时袭来。所以我闲暇时很想把高中这段经历写下来供日后慢慢咀嚼、回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非常庆幸我就读的高中是名震三晋的“海会书院”,从那里走出的每一位举人、进士抑或并没有取得功名的先贤们都是我人生的坐标,灯塔。感谢我的高中同学推荐并提供我阅读《人生》的机会,在我人生的紧要关口为我指亮了前行的方向,之于我的人生之旅,其影响力不可估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谢谢路遥!也谢谢路遥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简介:</b><b style="font-size:22px;">陈红霞</b><span style="font-size:20px;">,女,凤城镇下孔寨村人,大专文化,中共党员,凤城镇安监站退休职工。喜读书,偶为文,散文见长。</span></p>